透过现象看本质,破解数字营销的核心密码

诸葛君说:营销似乎是一些聪明人通过一系列高明的技巧,让品牌和产品获得高效传播,被消费者广泛知晓并引发消费的活动。但这仅仅是手段和技巧,先别忙着研究套路,今天我们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回顾营销的发展历程,解读营销的本质,并针对即将到来的数字化营销时代,以教育培训行业为例,结合我们的实战经验分享一些思考。

一、营销的本质:洞察用户需求

营销一直在不断演变,从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1.0时代,到以用户为中心的2.0时代,再到基于互动和口碑的情感营销3.0时代,从打价格战到走心扎心的精准营销,形式虽然层出不穷,但本质从未改变。

李叫兽总结过营销的本质,即研究如何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洞察用户需求,是营销的第一直觉。刷爆朋友圈,打造第一品牌,写营销文案,都不叫营销,这些都是营销手段,营销方法的本质目的是增长消费者对你的需求。

缺乏感、明确的目标物、消费者能力(能力不仅指经济上的支付能力,还有消费者的学习能力、信任成本等等)构成了用户“需求三角”模型。缺乏感+目标物,构成了动机,营销就是在完成动机塑造后,给消费者赋能,让消费者最终形成购买。

比如婚恋网站常见的营销套路是利用别人来激发你的缺乏感。你本来过得好好的,每天上班下班,挤公交吃鸡蛋灌饼,也没太多想法。但这时婚恋网站告诉你,一个和你差不多的人都结婚了,他各种条件甚至还不如你呢。在这样的营销下,这个年轻人心理的落差被调动了出来,缺乏感产生了,他就会想去填补这个落差,于是商业机会出现了。

消费者往往需要营销者下达清晰的指令,才会形成消费。当你给消费者提供的目标物不明确,或不符合他的认知时,消费者没有办法形成非常具体的行动,也没有办法形成动机。比如有这样一个手表的广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虽然创造了缺乏感,也很令人感动,但感动完了之后就没了下一步了,因为我不知道这个缺乏感和买手表有什么关系,没有办法形成动机。

从动机到购买之间,有一道并不容易翻越的鸿沟——消费者自我改变要付出的成本,这个成本往往不是金钱成本。举个例子,波士顿交响乐团希望让更多的人走进剧院,本以为通过大力普及教育就能培养兴趣带来更多观众了,但调研显示,人们不买票并不是缺乏音乐兴趣,而是剧院停车不便。于是在改造了停车场后票房大幅提高。

如今,随着人们的需求转向了个性化和碎片化,营销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用户进入生产营销环节,企业需要紧跟甚至提前预测用户的下一步需求,一种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之上的全新的数字化营销时代即将来临。

二、打通用户数据,让营销更智能

这两年真正的行业变化大都发生在底层需求的满足上,而不再是简单的信息革命,比如共享单车,个性化新闻阅读,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与其谈创新,不如说“挖掘”,找到用户的底层需求,才是不变的真理,而随着衣食住行各个生活场景中的线上和线下数据的不断沉淀,对需求的挖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找到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底层需求。

只有深入洞察用户才能更好的挖掘需求,而数据,准确的说,是用户行为数据的洞察是相对客观且科学的辅助,对于用户来说,在被广告吸引后进入落地页完成注册、试用、购买,最后使用产品、体验服务,在用户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可以通过数据洞察,寻找更精准的营销策略,降低成本,营造更好的产品体验,激活用户,提升留存和粘性,最终实现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营销。

图1:打通数据

在制定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营销策略时,我们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打通从投放到线上平台访问再到业务系统(包括:客服/CRM/销售线索数据等)的数据,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对比分析,洞察用户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还原用户的真实需求,比如:某新用户是昨天通过搜索“托福”这个关键词通过推广落地页面进入官网的(我们已实现了追踪用户是通过哪个渠道的哪个创意进入产品的),TA浏览了托福相关课程详情页,发起了客服咨询,客服了解到该用户已经是第二次备考,针对这个情况,客服推荐给TA冲刺班的课程,随即TA将冲刺班课程添加到了购物车,到目前为止已过去24小时,该用户还未下单,那么,此时该如何让该用户尽快下单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