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前田良久的“啃老人生”,寻找丢失的“社会价值”
某天下午,随手打开微博,一条关于“日本72岁孤独啃老族爷爷”的热搜,赫然抓住了我的眼球。
这名叫做前田良久的老人从小生活在家庭条件优越的环境中,父亲和祖父都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前田老人幼时便是受精英教育成长。在上高三之前,可以说,他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高三时老人却对自己的社会位置产生迷茫,开始思考自己的“社会价值”。
他的同学皆是精英学霸,每个人看上去都拥有着一份光辉的未来。对于他们而言,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可对前田老人来说却不是这么简单,自称是“傻瓜”的他,在升学这一关屡受打击。
第一年高考,同班同学都考上了日本排名前几的大学,只有他一人独自落榜。第二年的高考,老人再次名落孙山。两次高考的打击,使他不得不放弃思考“自身的社会价值”的问题。
日后求职路上、生活当中,种种的障碍和不顺让老人更加迷失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最终选择了逃避,工作两年后回到家中,成为一名宅在家里数十年的“啃老族”。
曾经的前田老人也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或许他也曾给自己的人生定下过目标,在设想的种种未来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生活在精英阶层,身边人的优秀,让老人对自己未来的要求也是比普通人更加严格。然而,老天却同他开了玩笑,纵使生活在一样的环境中,但每个人的能力到底不尽相同。
老人在两次高考失利后,人生轨迹终究是和他的同学分开,从此越行越远。
“我不能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但也没关系,人类本来就是孤独脆弱。”老人在家中对着记者这样说道。
其实莫说老人,哪怕是我们普通人,都曾渴望“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在朝气蓬勃的年纪,我们都厌倦以后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当奔波是为了生存,当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一切的生活节奏仿佛写好了的程序,一遍又一遍地运行着,这种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无异于煎熬。
试问何以解忧?唯有远方。
当人生有了在乎的东西,有了我们日日夜夜奔赴的理想,我们的存在才能是以“人”的价值而存在,而非如世间万类一般,以“活着”为目的生存。
可是最后生活却用冷冰冰的现实告诉我们,大多时候能力总是无法承载起我们的野心。就像老人和他所梦想的未来失之交臂,看到了自身的无能为力,逐渐退回自己的家中。
前田老人有着父亲的家底可以为他提供逃避生活的处所,但我们普通人又有多少能像他一样呢?当往昔的理想在现实的层层脚印中化为泡影,我们又有多少人有着可以退缩的后路呢?
于是乎,没有目标的日子终将一天天琐碎,顿失前方的人生沉没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里。
但是,自己真的甘于接受这种机械式的生活,这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日子么?
对于高考失利而没能进入理想大学的学子,对于眼下无法进入自己热爱的行业的毕业生们,在人生才过去二十几年的时刻里,真的愿意拥抱这样的生活么?
纵使有着父亲留下的遗产,前田老人也只能拮据地过着日子,家中虽一片狼藉,但他却仍拥有着许多藏书。因为没有上大学,老人拼命读了很多书,以此确认自己还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和记者交谈间,他聊起罗马帝国史,聊起马克思主义,聊起俄国革命。
前田老人生活中喜欢研究哲学,原因是想要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类。在近乎与外人毫无接触地生活里,读书、学习哲学,成了点燃他寂寥生活的火种。
正如林肯所说:“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生命的亮度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以及对个人社会价值的确认。
当昔日远大的目标在现实的打击中破碎,老人在沉浮中翻开书本,通过浩瀚知识来找回自己的价值,在哲学海洋里看清生活。
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倘若生命是一次在海滩边的漫步,面对沙滩上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贝壳,有时候选择放手,不是因为再也不想弯腰拾起贝壳,而是为了拾起另一个大小更加拿的住的贝壳。
如果我们所谓的“社会价值”最后沦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生活变得随波逐流,变得漫无意义,人生变成了一种任务的进行。
那么当夜幕降临,走在华灯初上的街头,你抬头仰望所看到的天空,不过只是黑夜白昼循环往复、交替登场的幻灯片。我相信,那绝非我们想看到的。
我们真正想看到的,始终还是一幅缀满闪烁繁星的巨作!
文/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