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与蜀中蓬溪

李时珍与蜀中蓬溪

李时珍之子李建中,于明万历三年(1575)至万历十三年(1585)任四川省蓬溪县知县;其间,李时珍亦被明神宗(即万历皇帝)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现将李时珍与蓬溪县的关系作一初探。
一、李时珍被敕封为四川省蓬溪县知县
李时珍有四子:建中、建元、建方、建木。李建中是长子,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举人,隆庆五年(1571)任河南省光山县教谕。万历三年(1575),李时珍58岁,李建中擢四川省蓬溪县知县,阶文林郎(正七品官)。李家总算有一人光耀门庭了,改变了世代平民的地位,客观环境有利于李时珍安心撰写医学巨著。乾隆本《蓬溪县志·官师》载,与李建中同年到任的还有蓬溪县主簿李显林(湖广监生)、蓬溪县典史蔡一元(湖广吏员),三人都是湖广人。李建中在蓬溪建树颇多。乾隆本《蓬溪县志·书院》载:“书院之设,即古者乡塾之遗意。蓬邑向无设立。万历三年(1575),邑令李建中创建于东门外丰泽庙之左。背山临流,竹树蓊郁,题其名曰蓬莱书院。崇祯元年(1628)邑令杨学孔,别于石鱼山文昌阁创建书院。”蓬莱书院是蓬溪县历史上第一所书院,石鱼山书院则是第二所。万历七年(1579),李建中又在蓬溪县城丰泽庙建“一泓清可”坊,署款为“知蓬溪县事楚蕲龙源李建中。”又于蓬溪县长滩寺(今属大英县隆盛镇)为野庭山人罗瑶撰并亲书的七律《秋夜长滩寺次韵》建立诗碑,署款为“蓬溪县知县李建中刊。”(见道光本《蓬溪县志》中《古迹志》与《金石志》)。
万历六年(1578),李时珍《本草纲目》撰成,李建中上表明神宗请封,李时珍即得到“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的荣誉称号。《本草纲目》第一卷《序例·历代诸家本草》载:“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撰。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终于万历戊寅,稿凡三易。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方八千一百六十。”《本草纲目》卷首载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云:“臣故父李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李建元是李进珍的次子,科举制中只过州试,因此只能自称“黄州府 增广生员未敕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在李时珍过卅后刻印成书。李建元代献。《明史·李时珍传》载:“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粱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一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分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繁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这段话的意思是历 了《本草纲目》的成书过程,李建元代文献书后,皇帝嘉奖,命刊行天下。 李时珍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是由长子建中官职得到的荣衔,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照当时的说法,李时珍也算是一个“封翁”了。
二、李时珍敕封蓬溪知县后修改定稿《本草纲目》
公元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继位,万历年代开始,张居正当上了首辅,力行改革。李时珍新本草的编纂修改也近完成。万历三年(1575),李时珍 58 岁,长子李建中出任四川省蓬溪县知县,按封建制度规定,经儿子建中申请,朝廷敕封李时珍为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按后世的说法是荣誉职务,不赴任无言权、无薪金的。李时珍敕封后,对《本草纲目》进行最后修改。万历六年(1578),历时27 年的《本草纲目》最后定稿。万历七年(1579),李时珍到黄州、武昌等地联系《本草纲目》刻印之事,没有结果。只身赴南京寻求书坊,接洽刻书事宜。此后数年,常为刻书之事劳神。书商眼里,李时珍是个无名气地位的医生,印刷他的书不能为书坊扬名更不能赚铺子。李时珍的大儿子李建中这时做了四川蓬溪知县,算得上一个见了世面的官员,儿子对文说:“若能请凤洲先生写篇序文,刻书家不会怠慢的。”凤洲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贞。
万历八年(1580)九月初,李时珍赴江苏太仓弇山园释访王世贞,请他为《本草纲目》写序(一说李时珍的老师顾问致函介绍,顾问与王世贞曾经同朝为官)。王世贞曾任湖广按察使,时已罢官居家;延李时珍留居数日,相谈甚洽;欣然同意为书写序。万历十八年(1590),完稿 12 年的《本草纲目》,终于在金陵藏书家胡应龙支持下开始刻版,是年春上元日,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王世贞《〈本草纲目〉序》云:“纪称望龙光,知古剑;……
王世贞称赞《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篆,臣民之重宝。”李时珍多年来的抑郁心情为之一扫。
万历十三年(1585),李时珍的长子李建中由蓬溪知县调任云南永昌府通判。李建中知道政局不稳,不肯就任,三次呈文请求回家侍候父亲。封建社会,提倡孝道,若父母年满七十,无人照顾,居官的儿子可以请求放弃官职,回家尽孝。这时李时珍还未满七十,儿子这么做是有难言之隐。由于未得允许,他的长子这一年并未还家。万历十五年(1587),李时珍满七十大寿,长子李建中回家省亲,全家团聚。
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 76 岁,病卧所馆,漏尽灯残,老人颤抖的手将早已写好的向朝廷进献《本草纲目》的遗表交给次子建元,表上结尾是这样几句话:“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 临终前未见到刻印的《本草纲目》,一代科学巨人于是年病卒于家。万历二十四年(1596)十一月,李建元根据父亲遗表写成了《进<本草纲目〉疏》,连同刚刚刻印出来、李时珍至死也没有看到的《本草纲目》金陵版新书,一起进献给神宗皇帝。
万历二十四年一月进呈。十八日奉圣旨:“书留览,礼部知道,钦此。”由新书记载的“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蕲州李时珍编辑;云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黄州府儒学生员男李建元校正;应天府儒学生员黄申、高第同阅;太医院医士男李建方、蕲州儒学生员李建木重订;生员孙李树宗、生员孙李树声、生员孙李树勋次卷;荆府引礼生孙李树本楷书”来看,李时珍和他的子孙三代人都为这本书付出了努力,其中一千多幅精美的药图都出自建元之手,另外李时珍的徒弟庞宪也有不小的功劳。
《本草纲目附图》卷之上:阶文林郎蓬溪县知县男李建中辑、府学生男李建元图、州学生孙李树宗校。
《本草纲目附图》卷之下:阶文林郎蓬溪县知县男李建中辑、州学生男李建木图、州学生孙李树声校。
李时珍敕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