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文笔?做到2个结合,语句变漂亮,文笔变惊艳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中国古代,曾经有那么一批人写文作诗,用语十分华丽,华丽到让人想吐,例如比较有名的这首《玉树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
南北朝·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诗歌极尽所能描写嫔妃们的娇娆媚丽,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的代表作。诗的开头概括了宫中环境,并化用汉朝李延年的“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句,用以凸显美人的美丽。
华丽的殿宇,花木繁盛的花园,没人居住的高阁就在这殿宇的对面,在花丛的环绕之中。美人生来就美丽,再经刻意妆点,姿色更加艳丽无比。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写美人们应召见驾时的情态,仪态万千,风情万种。无论是应召时的“乍不进”,还是接驾时的“笑相迎”,都讨得后主的无比欢欣。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诗的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重点描绘了宫中美人的“倾国倾城之貌”,也成了陈后主留恋后宫,贪恋美人的最好注脚。
华丽,往往和骄奢淫逸相挂钩。为什么?
描写奢靡的生活环境、美艳的女子以及男性视角下的一切物什,才需要用华丽语言来表达。如果遇上国难当头或者励志图新的主儿,这种文风就要被人骂了!
杜牧《泊秦淮》曾这样写: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文人的温柔一刀。后世读到这首诗的,都知道曾经写下《玉树后庭花》的那位,又躺枪了。
当然,华丽诗词也有写得比较唯美,让人觉得可以下饭的: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花间词的代表人物。在其诸多诗词之中,以这首描写宫廷女子的《菩萨蛮》最为出众,曾被《甄嬛传》选为主题曲。
但话说回来,这首词仍然逃不出“歌儿舞女、涂脂抹粉”的紧箍咒。所以,咱们想要提升文笔,就不得不寻找另一种更宽阔的路数——雅俗共赏。
试看一例:
开间茶馆吧。在某个临水的地方,不招摇,不繁闹。有一些古旧,一些单薄,生意冷清,甚至被人遗忘,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还有那么,那么一个客人。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白落梅《烟月不知人事改》
读起来很有韵味,很讨人喜欢吧?若是高中生见到,愿意模仿的人估计可以从教室排到校门口。
如果稍作分析,不能发现,这样的语段(文笔)有如下共性:
1.长短句结合
“开间茶馆吧。”这是个短句,好处就是简洁明了,适合诉说散淡的心愿。
“在某个临水的地方,不招摇,不繁闹”。这个句子本来应该是放在段首的,偏偏后置了。这就是短句的写法。
有点多个短镜头组合起来的意思,目的之一是让人读起来不累。
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本段结尾处,突然来了个长句:“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这个长句,是紧接着上文的茶馆和特殊客人说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前面的短句,已经足够把环境、人物烘托到位了。此时,要想表达一种奔涌而出的情感和念想,时机已经成熟。
而且,读者下意识也在揣摩,也在期待:如此冷清的茶馆,如此稀少的客人,究竟有啥可说的?
好,作者连忙上一个长句,把自己的小心思淋漓尽致、疏疏朗朗地摆上来。
写的人痛快,读的人满意。
好!
2.骈散结合
细心的朋友应该已经发现,最后一句,其实是长句之中又藏着“骈散结合”的句子写法。
什么叫“骈”,简单理解,就是对偶式的词句。比如“桃花流水美如画,牧童短笛声悠然。”不是古诗中的对偶,但具有对偶的意味。
“散”是什么呢,打破对偶式的写法,前后的词句不再对称出现,而是随表情达意的需要自然呈现。
“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很明显,“将一盏茶,喝到无味;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书,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由四组对偶式的句子组成,而且前后一一对应。
罗列一下,更清晰:
将一盏茶——喝到无味
将一首歌——听到无韵
将一本书——读到无字
将一个人——爱到无心
对应十分严密,就像极有规律的音乐节奏。
“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这个部分是全句中最长的,它的作用是要打破后半部分的四组对偶式写法。
试想一下,如果这个长句全是对偶式的词句,是不是很单调乏味,甚至有点僵硬?来那么一两句不对称的词句,整句就显得活泼灵动了。
仿写此类表达,要以词句积累为基础,更要考虑表情达意的核心内容,如果生造词语,牵强附会,难免会陷入生搬硬套、弄巧成拙的尴尬境地。
当然,如果语句简洁明了,能表情达意,让人欣然接受,未尝不是好的文风,没必要刻意追求骈散结合的写法。
猜你想看:
公众号:余老诗写作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