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研究】史小军:解答选择题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四)——最近原则(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这种世界观决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正是基于此原理,我们总结出了解答选择题必须遵循的第四个基本原则——最近原则。中学历史课本所讲的历史,基本都属于对历史产生较大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属于历史常识,一般不太涉及细枝末叶的历史事件。而高考试题常常设计的是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即“小切口”,我们的老师一般不可能接触到这样的历史细节,高中的学生更不可能接触到。面对这样的历史细节问题,我们怎么处理呢?许多同学为此很头疼,老师们也感觉不好处理,一致发出“我们教的不考,人家考的我们不教”无奈感叹。其实,我们只要运用前文提到马克思主义原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很多问题可以做到有效解决,有些题甚至可以秒杀。
最近原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以时间为突破口;二是考查根本目的、意图或根本原因;三是考查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今天我主要讲讲最近原则的第一种情况——以时间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前边第16讲我们讲了最近原则的第一种情况——以时间为突破口,今天我们讲最近原则的第二种情况——考查根本目的、意图和根本原因。
(二)考查根本目的、意图或根本原因
《百度百科》对目的的解释是,目的通常是指行为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借助意识,观念的中介作用,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作为观念形态,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以目的为依据,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根本目的”则是指当事者想要达到的各种境地和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一般与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密切相关。如专制社会的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的根本目的往往就是为了维护、巩固其专制统治。
《百度百科》对意图的解释是,意图是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要争取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的需要,它通常以仅仅是设想而未付诸行动的企图、愿望、幻想、理想等方式存在。简单说,意图就是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打算。
根本原因,通常用于描述因果链之中最深层次的原因,指的是导致某种结局或后果诸多原因里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如考查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考虑,考查上层建筑变革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经济基础方面考虑,考查社会意识的根本原因,往往要从社会存在的角度考虑,反之亦然。
下边我们举例说明。
【真题例举】
例1:(2020年全国Ⅲ卷·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解题关键是用我讲的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政权,来解释题干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最终掌握了清政府绝对实权的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诏书加上那句话,目的就是为了谋取新政权的领导权;而孙中山坚决反对,目的就是希望在未来组建的新政权中,由资产阶级发挥主导作用,即“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双方争执,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政权问题,即由谁来掌握政权。故B项为正确答案。
A项:不符合史实,1911年底南北议和时,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达成共识: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承认共和,革命派即可让袁世凯当大总统。即南北双方赞同共和体制。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南北方就何种体制产生分歧。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呈现南北方分歧是关于社会变革的方式(变法改革或革命暴力)。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早在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开端就已经开始了。故C项错误。D项:迷惑性还比较大。不符合史实,拟定清帝退位诏书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孙中山担任就是临时大总统职务。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双方分歧是谁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故D项错误。
例2:(2020年海南卷·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解析】A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构成是“目的+措施”;“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言下之意就是西周王朝为了落实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采取了“派遣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的措施;“与土著长期混居”的意思就是为了监视被征服地区的民众,即是对监察措施的落实。结合我讲的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因此,题干意思就是:西周王朝派遣王族带领归顺的的外族进入被征服地区,通过对当地民众的监视、监察,以达到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巩固西周统治的目的。符合题意就是A项。B项,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题干材料并未呈现对嫡长子继承制改变的任何信息。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监察制度,而非宗法制。故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时空错位,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而题干材料讲的是西周初年的事;皇权的统一是公元前221年秦完成全国统一后的事。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未呈现春秋战国到秦朝时代特征的信息。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选举贤人为王类似禅让制,但是禅让制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建立初期就被破坏了,“禹传子,家天下”,标志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加之进入中国社会进入夏朝,原始社会的单位——部落,就被行政区划所取代。主体不一致,题干主体是察举制,而非D项选举贤人为王的制度。故错误。
例3:(2019年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汉代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如果运用我所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的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最为便捷。结合基础知识,题干材料所说的是汉武帝要求诸侯购买皮币置放礼物,与其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酎金夺爵,如出一辙。至此,秒杀此题。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其实就是两种制度、两对矛盾的发展演变,一种是围绕决策方式的君主专制制度、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演变,一种是围绕管理方式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发展演变。题干材料反映的正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发展演变,汉武帝要求地方诸侯向中央献礼时,必须购买价钱非常昂贵的皮币来置放礼物,一张皮币相当于一个千户侯两年的租税收入,这就是通过削弱地方诸侯经济基础,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符合题意和史实只有C项。
A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并没有提及皮币是一种货币,很陌生的一个知识,况且题干材料中也没有说明皮币就是货币,因此无法从题干材料推导出“皮币就是货币”这个结论,所以,更无从体现“加强货币管理”这一说了。故错误。事实上,汉武帝时期制作的皮币,是政府专门针对王侯宗室制作的特殊物品,明确规定王侯宗室成员朝觐天子时,必须用现钱向中央有关部门购买,作为置放礼物的包装物品,再以献礼方式又将其贡献给中央政府。所以,皮币只不过是汉武帝向王侯宗室强索捐款的一张收条罢了,目的是为从经济上削弱王侯宗室的实力,从而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汉武帝通过强卖手段来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与思想上的统一没关系。不符合史实,汉武帝确立思想统一是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的。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只是汉武帝通过强卖手段来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并没有呈现采用政治、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实现对地方控制的手段主要是建立刺史制度、推恩令和赋益之法等。故错误。
例4:(2019年海南卷·8)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陆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这一决定旨在
A.降低生产成本
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
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清政府军事政策的调整。根据题干材料材料所给的时间“1897年”,可联系到甲午战争对中国影响的史实,《马关条约》的签订,强烈的刺激了列侵略中国的欲望,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掀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民族危机空前加重。再结合以往列强侵略中国都是从侵略沿海地区开始的史实,可以推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官员建议把中国当时最大的军工企业迁到内陆,并大力兴建、扩充军事工厂,其用意就是通过加强国防安全来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说好听点就是维护民族利益。如能再结合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六大原则的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理解起来就更加清楚明白了。故符合题意的就是C项。A项,不符合逻辑和史实,中国近代兴办的近代企业,至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也便于采用新技术和引进西方先进机器,生产成本相较于布局内陆的企业,成本会降低许多。故错误。B、D两项项,均不符合题意,许多官员建议将属于重工业的军事工业迁到内陆,并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其主旨并非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和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从客观结果来看对轻重工业比例及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影响。故错误。
例5:(2019年全国Ⅲ卷·32)16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
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
D.落实《权利法案》
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1)根据题干材料所给的时间构成“过去……现在……”,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在“现在”部分,即题干材料后半句是重点。查理二世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实质上强调的就是国教教会唯一首脑——国王的至尊地位,即强调王权的至尊地位。根据我讲的解答选择题的六大原则之最近原则可知,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巩固统治,所以,查理二世此举目的就是为了强化王权的专制统治。
(2)根据所学,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英国都铎王朝主持了英国的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桎梏,抬高了英国世俗政权的地位,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不断地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使得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最终成为引发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故符合题意的就是C项。
(3)判定其他选项。A项,常识告诉我们,自由与平等是孪生兄弟。查理二世虽然宣扬民众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即民众不论信教与否或信仰何种宗教都是自由的,但是但是,查理二世话锋一转,特别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即强调王权的至高无上。实质上这种信仰自由只是个噱头、幌子罢了,也就是不论民众宗教信仰状况如何,但你必须必须明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王权的至高无尚,是最重要的,是前提!综上,A项叙述没能将查理二世所强调的重点反映出来,故错误。
B、D两项可放在一起解释,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胜利告终,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斯图亚特王朝被推翻后。故从实践上可将这两个选项Pass.
例6:(2018年新课标卷Ⅱ·26)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史实,属于考查原因背景类试题,学科素养主要体现的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题干材料说的是武则天改革中央官制,使宰相人数大增,还更替频繁。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可知,针对宰相制度的变革'一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便于全面控制朝政;另一方面这种变革反映的本质就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如汉朝的内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因此,武则天改革宰相制度,大增宰相人数,分化了事权,目的就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而且使宰相更替频繁,更使得没有哪位宰相能长期掌权,进而形成专权局面,即这样做更是弱化相权,便于更进一步加强君权。如果再根据我讲的解答选择题的六大原则之最近原则之第二种情况——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巩固统治,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综上,符合题意和基础知识的只有C项。
A项,一是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说扩大中书、门下二省职权的意思;二是由于宰相人数大增,二省的职权被削弱,加之人员更替频繁,没有谁能够因长期在这两个部门供职从而控制二省,这就更便于皇帝对二省的控制。故A属于错误项。B项,题干材料说的是武则天改制的结果,使得低品级官员可以与二省官员共同议政,这些低品级官员仅仅参与宰相事,但并非说其晋升的品级与宰相相同了,况且武则天这样做,其真正目的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并非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因此B项错误。D项,一是不符合题意,让更多人与宰相共同议政,与强化宰相参政职能没关系;二是如果将“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理解为扩大相权,那恰好与武则天改制目的相反,故立刻可以排除D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