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没有学习兴趣、厌学
厌学是孩子们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孩子一旦厌学,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家长有逆反心理,有抵触情绪;厌学的孩子还常伴有品行问题,严重的会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
要让孩子摆脱厌学障碍,教师和家长就必须找到孩子们厌学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从孩子的心理、教育上去疏导,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智力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
孩子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环境因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人为因素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
(1)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即孩子所处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不能及时根据社会文化的变化,做出适应性变化。如:社会中的“读书无用,金钱万能”、裙带关系、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报酬倒挂现象等,都会侵蚀着孩子的幼小心灵,使他们在主观上简单地认为:学习是次要的。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子女作为父母个人的财产,父母对子女的关系是单向的、垂直的教育与受教育关系,父母只具有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子女面前完全以教育的身份出现,认为子女对父母的教育只能安全接受,对父母的意见必须绝对服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的特点,采用一些损伤孩子心灵、超越孩子能力的硬性教育方法,造成家庭生活和学习气氛紧张。长此下去,会使孩子产生疲劳感,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反感和厌恶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不佳。这时家长就“恨铁不成钢”,甚至用挖苦、讽刺、威吓、打骂的办法,结果使孩子更加缺乏主动性和独立见解,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而麻木不仁,从而厌恶学习,甚至个别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离家出走。
(3)学校教育不良。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心理单位,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认识与扮演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学习效果。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地位,强调维护教师“权威”和中心地位,因而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心理隔阂,这种矛盾冲突也是孩子厌学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①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各自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自己的教学指导,以求维护自身权威与尊严。但是,由于孩子在心理、生理上仍处于尚未成熟和发展过程中,其文化知识、教养水平、社会道德观念与教师所代表的成人社会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孩子在学校中则不愿受教师过多限制,希望自己在学习和行为方面能获得更大的自由,拥有更多的自主性,而这种追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得与教师平等的权益的最初愿望,使之常常与教师发生冲突。
②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同一班级集体中,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属于同辈社会群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学校中,由于孩子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孩子之间也经常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如果教师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教育工作不是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而是对个别学生偏心、偏爱,不仅容易引起孩子对教师的不满,更会加剧孩子之间的冲突。使那些品德和学业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缺乏信心,自暴自弃,从而抵触厌恶学习。
总之,孩子的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人为因素长期的、多次的影响结果。疏导与治疗的关键在于端正办学思想,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的积极作用,抵御大环境的消极影响,创造一个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良好环境。
让学习更轻松,让高分更简单!
学习靠方法,记忆有技巧!
【我们和别校不一样】
零点教育全程全科记忆学校
校址:淅川县新建路小博士幼儿园东30米(亿家乐日杂百货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