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治病的根本与实战治病临证五辨

欲做中医,首先要明白中医的五个不传之秘。一是要辩证论治。中医和西医观念迥然不同。西医是局部辨病,是流水作业。中医是整体辩证,具体来说是从六经八纲辩证,是差异化治病。六经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于每个病人,医生首要做的就是从六经八纲辩证,分清属于哪一经哪一纲的病。胡希恕老先生认为辩证是中医的尖端的尖端,是最高级别的学问。二是要弄通组方。伤寒论中有112个方子,这些方子的组成为什么是这样组成的,要精思善转。三是要弄通药量比例。组方在量上的科学性经过当代学人的科学研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认可。药量比例是中医疗效的最大秘密。四是要掌握煎煮方法和饮用方法。煎煮和饮用是中医疗效的另外一个重要秘密。五是要掌握常用药物的药性和使用方法。

  中医为什么自近代以来,屡遭人们唾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医缺乏足够的疗效。为什么会缺乏良好的疗效?其原因就是人们一是抛弃了伤寒论,认为伤寒论只能治疗外感,不能治疗内病和杂病,抛弃了伤寒论六经八纲这一套科学的临床诊断大法,而代之以殊乖大旨的其他理论,从而走上了一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歧路;现在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甚至是研究生为什么不会用中医诊断?这也是因为我们使用的教材有问题,抛弃了伤寒论中的经典大法,而代之以错乱悖谬的拼盘大法。指导思想既乖,自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了。二是因为度量衡制度的改变,人们错误地认识了伤寒论原书中的药量,用药量极其小于原量,造成了原来可以“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变成了现在需要数十剂方能有效的糟糕现状。

  所以中医没有错,错的是我们业医者。大家不要埋怨不己知,而是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一剂知二剂已”。我们做好了这个,那么,中医还要不要存在和发展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六经八纲

  仲景认为,人体疾病可以概括分为六经八纲之病。何谓六经八纲?六经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古人认为,世界万事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一身亦可分为阴阳。仲景认为,人体有三阳病,三阴病。三阳从表到里分别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阳是表,阳明是里,少阳是半表半里。三阴从表到里分别是少阴、厥阴、太阴,少阴是表,太阴是里,厥阴是半表半里。三阳有三阳的系列病证,三阴有三阴的系列病证。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是由阳及阴,由表入里,病情是逐渐加重的,反之则反。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辩其大纲,表里是辩其病位,寒热是辩其病邪性质,虚实是辩其体质。需要注意的是,仲景所谓的六经并非经络名称。

三阳病一般病人体质都比较好,不容易传变到三阴上。三阴病一般体质都比较弱,慢性病比较多。有一种说法是三阳病死不了人,三阴病难治愈。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三阳病的阳明病如果是急性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方法不对,同样会死人的,因为阳明大热,将体内的体液全部耗干了,造成三阳三阴同病,多脏器衰竭而死。三阴病只要治疗得法,饮食讲究规律,同样可以药到病除。至于人到了老年,由盛而衰,由三阳病转入三阴病,这是生理规律使然,纵然神仙也是没有办法的。

  作为医生,遇到病人,首先就要进行这么一个辩证,属于六经病的哪一经或者哪几经病,属于八纲中的哪一纲或者哪几纲病。没有这样的功夫,就不要给人看病,看也是瞎看,纯粹是蒙的。这也是胡希恕老先生一再谆谆教诲的辨证是尖端中的尖端。实际上,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如果说中医也有过三关的话,那么六经八纲辨证就是过三关的第一关,任何一个中医业医者都应该过这一关。

太阳病

  太阳病的脉象是浮,发烧怕冷,头项僵痛,出汗或者不出汗,怕风或者不怕风,嗓子痛或者不痛,咳嗽或者不咳嗽,流清鼻涕或者不流,吐清痰或者不吐,身上困或者不困,四肢酸痛或者不痛,胸满或者不满,鼻子流血或者不流血,大小便正常,饮食正常。太阳病就是民间俗说的冻着了,典型的外感病。太阳病的共同特征是脉浮,发烧怕冷。根据是否头脖子肩膀僵痛,可以细分为桂枝汤和葛根汤病,根据是否出汗,可以分为桂枝汤和麻黄汤病。脖子不痛,就是桂枝汤,出汗,也是桂枝汤,如果头和脖子肩膀僵痛,就是葛根汤,如果不出汗,就是麻黄汤。其他都是或然症状。

  太阳病属于三阳病的表病,对于表病,要采取的治疗方法是发汗。(不能采取其他治疗方法。?其他方法都属于误治。?)自从明清以来,医生害怕热药,只要一看到发烧,就认为是热病,就使用大量寒凉药物清热,导致疾病越治疗越严重,这一陋习亟待改正。临床只要看到病人脉浮,发烧怕冷,再加上其他一些或然症状加以佐证,就可以证明是纯粹是太阳病,就要使用温热药去寒,代表方子就是桂枝汤、葛根汤和麻黄汤。

  桂枝汤

  桂枝45克(去皮),白芍45克,甘草45克(炙),生姜45克(切),大枣十二枚(擘)

  葛根汤

  葛根60,麻黄45(去节),桂枝30(去皮),生姜45(切),甘草30(炙),芍药30,大枣十二枚(擘)。上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衣被,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

  麻黄45(去节),桂枝30(去皮),甘草15(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以水1.8升,先煮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1升,去滓,温服800毫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少阳病

  少阳病的脉象是弦细,身体指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其他或然症状有或热或冷,冷热往来,或定时寒热,或定时汗或不汗,舌苔淡黄或不黄,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食欲不振,小便黄或清,小便或利或不利,精神不振。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病,从太阳传入,是为加重,从阳明转归,是为向愈。少阳病为半寒半热,为肝胆正衰邪入而致。少阳病既不能使用吐、下,也不能使用汗法,只能使用表里和解之法,其最重要的药物就是柴胡,其代表方剂就是小柴胡汤。单纯的少阳病是有的,长时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少阳病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少阳病会迅速传里,和其他诸经病合病或者并病。

阳明病

  阳明病的脉象是洪大急促,身体指征是发热怕热不怕冷,口干舌燥,口渴喜饮冷,舌苔厚黄,小便色黄不利,大便干结难下。其他或然症状有全身壮热,大汗淋漓,口臭,食欲旺盛,腹满冲心,烦躁不已,循衣摸床,甚则谵语,狂乱,杀人。太阳病是表病,是外感受寒而引起,脉浮发热怕冷。少阳病是病情入于半表半里,半寒半热,脉弦口苦咽干目眩。阳明病是里病,是热病。热邪中胃。胃大热,热邪上蒸下闭,里外彻热,所以全身的津液都要被蒸涸完,里面却没有新的津液来补充,所以口干舌燥,口苦口渴,全身汗出,全身壮热,大小便癃闭。甚则因为高热而导致脑神经精神昏迷甚至狂妄错乱。阳明病不可以使用汗法,可以使用下法或者清法。代表方子是白虎汤、五苓汤、调胃承气汤和大小承气汤。

如果大便不干结难下,小便正常,就使用白虎汤,如果小便不利,大便正常,就使用五苓汤,如果大便干结难下,根据干结程度,可以从轻到重分别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自金元河间学派否认仲景伤寒论治温病以来,后世多沿袭其说而抛弃仲景之路,实际上,仲景学说是按照疾病在临床上的演变规律讲解的,并非说阳明病必须经过太阳病、少阳病的传变,仲景先师的意思是正常的传变规律是先表后里的,但是也可以先里后表,也可以只表不里,只里不表,表里跨越,而非一定是循序而来。河间学说虽于医学贡献至伟,但亦流弊无穷,再加上近现代西医的推泼助澜,直至现在,很多医生一见病人发烧,不问三七二十一,即以各种寒凉药攻之,临床上遂造成了各种不良预后。

阳明病因为邪热炽盛,发展传变迅速,所以常常会造成各经的并症或合症。

图片

少阴病

  少阴病的脉象是微细,身体指征是只想睡觉。其他或然症状有发热或不发热,怕冷,咽喉后部自感发热、发干、疼痛,但实际上不肿不红不欲饮水,咳嗽或不咳嗽,口中和,口淡,流清涎,身体困倦,四肢寒冷厥逆,小便清长,大便溏稀不成形,大便次数频繁。少阴病是三阴里症中的表病,是因为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全身而造成的。按照人的一生而论,到老年多因肾阳虚弱而患上三阴病。实际上,凡是身体寒性体质的人均容易患三阴慢性病。少阴病的治疗方法是四逆汤。如果兼有外感表证,则应该采取汗法,适宜微微发汗,不能使用吐、下、清等方法,代表方子是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温阳,细辛温阳去寒利水,麻黄发汗。无论在古代还是近代、当代,少阴病都是非常普遍的存在,这和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又不注意顾护肾阳,工作锻炼常常贪凉,饮食又恣食生冷,于是落下病根,少阴病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终生。

厥阴病

厥阴病的脉象是微细,身体指征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溏泄甚至下利完谷。下利完谷也就是俗说的吃什么拉什么,身体太虚弱了,太寒了,根本消化不动了。其他或然症状有咽干唇燥,腹痛腹满,头痛头重,腰痛腰重,四肢厥逆,四肢肿麻、口舌不干不渴,舌苔青黑,小便白色,大便黑色。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病,也是寒热错杂病,上部是热,下部是寒。自胃部以下是寒,寒气太重,上部的阳气下不来,下部的寒气上不去,阴阳不能升降交通,是谓寒格。寒气时复上冲,将阳气蒸腾,于是自感心中疼热不止。因为胃中有寒,所以吃不进,因为热气弥漫在胃口之上,所以又觉得饥饿不止。消渴,就是喝多少水也不解渴,因为不是真渴,是下部寒气太盛,阳虚而津液不布。好不容易吃点饭,吃完即吐,因为寒不受热食啊。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病,其治疗法则是寒热并治,和法,不能使用汗、吐、下、清之法。代表方子是乌梅丸。从临床实际来看,可以化用其意为乌梅汤法。

太阴病

太阴病的脉象是沉微,身体指征是自觉腹满,常常呕吐,感觉饥饿却吃不下,大便餐泄十分严重,并且时常感到肚子痛。其他豁然症状有头痛头晕、四肢厥逆不温,四肢肿木,小便清长,口腔溃疡,舌苔白、黑、腻、有裂纹,舌头胖大,有裙边,口渴不欲饮。

太阴病的腹满和阳明病的腹满是不一样的。太阴病的腹满是虚满,因为肾阳虚导致阳不胜水,水寒客居胃部以下十分严重,自觉吃点饭喝点水就盛到肚子里了,用手按的话,腹肌很柔软,病人也喜欢按。阳明病的腹满是实满,里面是大热,用手按是硬梆梆的,一按就疼,病人不让按,严重的时候,你的手做出一个接近他肚子的动作,他就大叫,做出抵抗你按的动作来。

太阴病是里病里面最严重的病,他不仅阳虚,大寒,里面还有停水啊,停水很严重,所以他要恶心呕吐,他要把这个寒水排解出去才舒服一点。而且,因为寒和水太严重了,大便受不到任何约束了,所以就老是有便意,拉一点没有了,刚提起来裤子,又来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排解啊,他想把这个寒,把这个水给排解出去啊,可是因为阳不胜寒,阳不胜水,所以老是排解不完。

纯粹的太阴病是里病,其治疗法则是温法,不能使用汗、吐、下、清法,代表方子是真武汤。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诊断重视病名,成方以法统之。今就其临证五辨探析如下,以期光大名医经验。

 1 首辨伤寒温病异同­

  秦老临证对外感疾病首辨伤寒与温病异同,二者同起六淫,或伤於寒,或感於温。伤寒由表入里,以六经辨证而取温法,始用辛温发汗的麻黄汤,中用苦寒泻热的承气汤,末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温病由浅入深自上而下,用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而治取凉法,始用辛凉解肌的银翘散,中用甘苦合化的增液承气汤,末用甘寒救阴的复脉汤。虽同属外感病但证候存在交叉,构成了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一横一纵关系,即太阳病——上焦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中焦病;少阴病、厥阴病——下焦病。诚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书中言:“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可见伤寒与温病没有对立,而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

  2 临证推求脏腑发病­

  秦老指出:脏腑发病歧黄早有明训,《素问》中的“咳论”、“痿论”、“痹论”等,分别推求了五脏咳嗽、五脏痿证、五脏痹证的主要表现。而《难经》所载“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食饮冷则害肺,愤怒气逆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房则伤肾”又阐明了五脏发病的自身规律。据此秦老常从4个方面分析内伤脏腑的发病:第一结合本脏的体用性质,第二与本脏形体官窍联系,第三本脏跟它脏相互影响,第四本脏对病邪的反应。举肝为例:功主藏血与疏泄,体阴有阳失调是发病关键,或肝不藏血,或肝失疏泄,进而波及所主筋、目、爪甲、泪发生病变,肝病相移而影响胆、心肾和脾肺,出现五行传变。此外,肝通于风气而易招风邪,肝在志为怒舍魂,又多情志病变。可见脏腑一旦发病就离不开生理和病理,离开了就会落空。所以医家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源莫辨,用药无方”。

  3 辨脏腑传变用五行­

  中医应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关系,阐释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相互关系,并作为推断病情和确定治法的依据。对此,秦老对疾病的脏腑传变力倡五行辨证而要点有3:其一要以脏腑生理病理为基础,其二要以病因病机为依托,其三要掌握五行规律着重在生克两个系列。在相生辩证中包括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和单纯子病3类,并认为火不生土不仅命门之火不生脾土,而且也指心火不生脾土。如张仲景治痰饮用苓桂术甘汤,方中用桂枝在於温心阳助脾阳,含有补火生土之义。相克辨证中包括太过乘侮与不及乘侮4类。如臌胀病就涉及肝脾肠胃等脏腑,其病变过程有木旺乘土、土虚木乘、土实侮木、木虚土侮4种情况。因而治法有别,或疏肝利水,或培土制水,或扶土抑木等,临证不可不注意。

图片

  4 临床诊断考查病名­

  病名是对具体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的本质认识,而《内经》早有病名记载。对此秦老认为,必须结合临床考查病名。如“肝厥”病名,它是“四厥”的总称。即一指忿怒所致形似中风的“气厥”,证见猝然昏倒,牙关紧闭,手足不温。二指肝阳上亢的“晕厥”,证见头目运旋,昏倒不省人事,汗出面白肢冷。三指肝火上冲的“薄厥”,证见猝仆面赤,气道不利,咳有痰声,脉弦而数。四指肝肾阴虚风动的“痉厥”。宅如“腹泻”病名又有多称,若以病因看有湿泻、暑泻、热泻、食泻、酒泻之称;若从泻下物看有鹜泄、餮泄、溏泄、濡泻之名;若从脏腑病机看有胃泄、小肠泄、大肠泄之说。秦老还对《难经》所言“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提出看法,因肝积多由气滞形成,体见疲劳肢困,食少体瘦,日久继发黄疸与臌胀,而脾积肿大面黄如“疟母”一般,常由劳累引发寒热,结合临床考查病名应为“肝积”名“痞气”,“脾积”名“肥气”。

  5 成方以法统之加减­

  成方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临证要认真分析每方的用药法跟疾病病机的关系,从中总结出该成方体现的治法。秦老运用成方的经验是以法统方随证加减。如成方“小分清饮”的用药法,体现了利尿、理气、健脾、燥湿治法,因而可用治水肿病。凡成方中只要与水肿病治法相符的亦可移用。如《伤寒论》五苓散用治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因其有利尿健脾温化之功,符合水肿法而采用。临证还可随病人体质和证候加减,或去肉桂而成利尿健脾四苓散,或与燥湿的平胃散结合组成胃苓汤;还可以加入陈皮、滑石等组成利尿燥湿清热理气的大橘皮汤。上述加减变化既不悖原方之旨,又切中病情而收临床疗效。­

(0)

相关推荐

  • 天南海北话医案

    新推出一个系列--刘孟薇医生解读名家医案. 我每天在开诊之余,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历代名家医案,和全国各地的同行热烈讨论.共同提高. 刘医生现在解析医案,用的思路是胡希恕胡老的经方理论体系,这也 ...

  • 再谈伤寒论的六经实质

    对于伤寒论六经实质,千古争论,似乎永无宁日,宋代朱肱提出以经络循行辨六经,清代钱璜对六经以脏腑三焦进行阐发,另外清代张志聪则用气化理论解释六经,后来柯琴提出了六经地面说,现代更有各种说法,各说各的,再 ...

  • 实战治病:临证五辨………………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诊断重视病名,成方以法统之.今就 ...

  • 实战治病:临证五辨…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诊断重视病名,成方以法统之.今就 ...

  • 实战治病:临证五辨

    实战治病:临证五辨------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 ...

  • 从阴阳到伤寒,再到中医临床治病

    阴阳: 中医,是有理论的,不能说中医经验,比方给你一个病例,没有治过,就不会治了?不是吧,你只要掌握好中医的理论,就能解决好临床遇到的问题.懂了阴阳,懂了六气,懂了五行,懂了四季春夏秋冬,生长收藏,懂 ...

  • 针灸单穴位治病36绝招,实战干货分享收藏,做个36行中的状元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主 治:发烧.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取穴方法:屈肘, ...

  • 如此治病到底靠不靠谱?循证医学说:请讲证据

    在疾病面前,人类用数千年的生死,总结出来各种各样与之斗争的方法. 这方法具体来说,可就是五花八门什么样子的都有. 搁在巫医不分的时代,也许是围着病人跳个舞就算是治病了:到了中世纪,放血疗法风靡一时据说 ...

  • 站桩功,为什么能治病呢?真的能治病吗?

    站桩即身体如木桩站立不动,目的在于如木桩有根稳定,而非不动傻站.是中国武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代武术流派中受到武者的重视,如马步桩,在少林武术和一些南派拳种,就将其作为一种基础性训练. 所谓 ...

  • 传统中医11个治病秘方+10个治病偏方

    传统中医11个治病秘方+10个治病偏方

  • 墨药真的能治病养生吗 药墨治病的原理

    药墨治病调理的原理 遇墨墨药外敷 以松烟入墨,加以麝香.乳香.没药.乌蛇.冰片.藏红花.红花.鹿角胶.防风.珍珠粉等等君.臣.佐.使秘制而成,形成墨随血走,内通五脏六腑,外透经络肌肤,从而达到搜毒.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