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万明教授:我为什么倡导企业家读《资治通鉴》?
著名作家冯唐坚定地表示:“如果只读一本书,我选《资治通鉴》。”
晚清名臣曾国藩读《资治通鉴》数遍,称它“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谋略过人的康熙大帝,也将这部书视作自己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一生中反复阅读揣摩。
在过去,《资治通鉴》是历代帝王的一面镜子,因为“鉴”就是借鉴、警戒和教训的意思,像镜子一样。
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它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有成功、有失败,有治国的道理,更有为人处事的智慧,也因此被曾国藩认为是最好的经世治国之书“
《资治通鉴》是一部“纵观十六个王朝兴衰成败,品鉴一千三百年人性长短得失”的历史巨著。
它为管理者钟爱的原因,是它过滤了历史中虚浮的部分,只沉淀真正的“干货”。
“做人”的智慧——洞悉人性人心,升维打击;
“做事”的艺术——打通权谋之道,趋利避害。
唐太宗说:“道以光大为功,术以神隐为妙。”《资治通鉴》中总结的中华治国理政之道,权变谋划之术,与今天的企业决策和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领导者的才能非常关键,常常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
从古到今,治大国或小家,很多道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对领导者的要求也很相似。
对于企业来说,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市场空间,这样才能走在竞争者的前头。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大局观,学会用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发现未来的趋势。
那要如何看到未来?答案是回头看历史。
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会向我们展示了无数古人未能看到的“未来”。这些“未来”成为我们看到的历史,也为我们在研判未来时提供参照。
这部“皇帝的教科书”,由一代名臣司马光耗费19年主持编纂而成,司马光倾毕生心力,乃至“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
有人说,“我不是管理者,也没有大的野心,不需要读《资治通鉴》。”
此言差矣。宋元史学家胡三省就说:即便你不做官,不参与政治,《资治通鉴》都是绕不开的“人生之书”。
《资治通鉴》所传授的,恰是最实用的为人之道。
平日里我们耳熟能详的警句,识人、做事的道理,很多都出自《资治通鉴》:
“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发怒是人之常情,因此遇事发怒的人并不可怕;倒是那种遇到该生气的事,不发怒反而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心思最是深不可测。
“为贵人当举纲维,何必事事详细”——作为领导者,能把握事情的关键部分就好,无需面面俱到。
“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先说他的优点,这样他的短处,不说也都知道了。
普通人的一生,可以不攻,却不能不守。有一部《通鉴》在旁提点,时时参照自省,必然少踩陷阱。
“一个人如果读了《资治通鉴》这样的名著,他思考问题的能力、他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做人的格局和境界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评说资治通鉴》主讲人丁万明教授如是说。
作为一本记录了1362年历史的“大部头”,《资治通鉴》全书有294卷,约300多万字,用文言文写就。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一直阻碍着读者亲近这部伟大的史学经典。
因此,明德书院特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评说资治通鉴》主讲人丁万明开授《资治通鉴的修身与领导韬略》经典课程。
通过历史事件和典故解读传统文化的领导艺术,让同学们系统地领悟《资治通鉴》的智慧和内涵,为现代企业领导者讲授国学商道大智慧。
作为登上《百家讲坛》的著名讲师,丁万明教授学识丰富,上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他的课程特别针对企业管理中最关键的领导力培养、权力交接、识人用人等问题设置课程内容,借古通今,能为企业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提供解惑良方。
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伟大的作品总能经得起反复解读,品出不同的智慧和意义。
跟着丁万明教授读《资治通鉴》,不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还能归纳出很多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般规律,从中汲取丰富的管理智慧。
▲课程现场
▲课程现场
读历史长流中的时势人物,领悟基业和家族长青取守之道。就在明德书院《资治通鉴的修身与领导韬略》经典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