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课本里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颠覆我们的认知
历史人物经过时间长河的洗刷之后,其形象往往会变得单一,这就是历史人物的民间形象。比如说到曹操,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奸雄”,是一种负面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形象十分复杂的人物,单纯用好或者坏来形容都显偏颇。
曹操是这样,其他的人当然也如此,别说历史人物,就算是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呢?所以评判一个人,不能仅从一言一行去评判,而应该立足于更多的信息,要做到有始有终,而不局限于某一历史片刻。以这种标准去看的话,小时候课本上一些被吹捧的历史人物,其完整形象恐怕要颠覆大家的认知了。
凿壁偷光的匡衡,最终因贪腐被罢免官职
第一个被颠覆形象的历史名人就是匡衡,与他有关的典故凿壁偷光想必无人不知,而他也因此成为穷人子弟励志的代表。事实上,匡衡的经历确实很励志,他本是底层出身,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走上了官宦之路,并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汉元帝的赏识。
为官生涯中,匡衡见汉元帝很喜欢《诗经》,便主研《诗经》,常常在朝堂辩论时引用《诗经》里的句子,这就导致汉元帝对他越来越信任,也越来越欣赏,而匡衡也因此扶摇直上,当上了御史大夫,离丞相之位仅一步之遥。老丞相韦玄成死后,他更是被汉元帝直接提拔为代理丞相,虽无丞相之名,却已坐享丞相之实。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再过一段时间,他丞相名头前的“代行”两字必然会被去掉,从而成为货真价实的丞相,可惜意外偏偏发生了。
汉元帝去世后, 继位的汉成帝不喜欢元帝时期的一班老臣,而匡衡、石显等人赫然在列。匡衡是个机灵鬼,元帝时期他与石显交厚,成帝上位后,眼见风头不对,就赶紧对老朋友石显落井下石,以此来博取成帝的好感从而再续元帝时期的辉煌。
可惜的是,成帝并不吃这一套,石显被打倒后,很快就把目光转移到了同样是前朝元老的匡衡身上,并查出他曾经在地图上做手脚,让自己的封地从31万亩非法增加到了35万亩,这也成了匡衡的贪腐石锤。汉成帝对匡衡还算厚道,并没有把他治罪,只是削去了他的官职,令他提前告老还乡,被罢官的匡衡恼羞成怒,回老家后没过几年就死了。
身为孔子后人,却背上了不孝之名
说到颠覆认知的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也是大家熟悉的,他就是东汉末名的名士孔融,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他的戏份也是非常多的,而且形象偏正面。但现实中的孔融,却有一个很具争议的地方,那就是他经常否定孝道,认为母亲就是孩子暂时容身的一种器具,母亲生下孩子后,就与孩子没有关系了。至于父亲,孩子就是他满足欲望的副产物。
孔融的这种观点,即使是在今天也属于离经叛道了,何况在他生活的东汉,也就是中国最推崇孝道的两汉时期。所以很快,他就因为这些“不孝言论”而被曹操抓到把柄并惨遭杀害。虽然大家都明白曹操是因为政治目的而杀的孔融,但身为孔子后人,却总是公开表达这等离经叛道的观点,在当时人看来,孔融的罪行也确实足够杀头了。
发明造纸术造福世界,却是宫斗好手
如果说匡衡和孔融的事迹已经足够颠覆大家认知的话,那么接下来要讲的这位历史名人的事迹,就更能颠覆大家对他的认知了。他就是蔡伦,东汉时期发明造纸术的著名宦官。造纸术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单此一项发明,蔡伦的历史地位就不必多言了。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历史上真实的蔡伦其实是个宫斗好手,而且内心阴险狡诈。他很会审时度势,知道窦皇后最受宠,便极力依附对方,为了博取窦皇后的赏识,还设计陷害了宋贵人,导致其含冤而死。宋贵人生有皇子刘庆,曾被立为太子,刘庆的儿子刘祜则是汉安帝。如果不是蔡伦有意陷害的话,就不必等到刘庆的儿子当皇帝,刘庆本人就有很大概率当上皇帝了。
窦皇后死后,蔡伦又攀上了邓贵人,这也成了他的保命符。因为邓贵人后来当上了皇后,进而当上了太后,由于她的存在,曾被蔡伦陷害至死的宋贵人的孙子刘祜当了皇帝后也拿她没办法。不过邓太后最终还是死在了蔡伦前面,她一死,蔡伦的保护伞就没了,他知道刘祜一定会对自己动手,便吓得自尽了。
结语:
匡衡贪腐,孔融不孝,蔡伦的行为更是阴险卑鄙之极。可见很多历史名人的完整形象,与大众的认知是有很大偏差的。这也正印证了我们开头的观点:评判一个人,不能单看其一言一行,而要立足于更多的信息,这样的评判才更客观,也才更加准确。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