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同事家里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孩子从小就乖巧可爱聪明伶俐,3岁会背唐诗,4岁会弹钢琴,5岁就会加减乘除。
一直以来,朋友夫妻俩发在朋友圈的、炫耀孩子种种优异表现的内容,整下来都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个人专辑。
可是从今年刚开始,同事就整天唉声叹气,朋友圈晒娃记也断更了。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孩子的原因。
不知为何,同事家孩子最近这一年非常的叛逆,吃饭不好好吃,学习时总三心二意,让他睡觉他非要看电视...
还时不时的就会对着大人大声吼叫,甚至有几次还拿着衣架打他奶奶。完全不符以前乖巧懂事的男神形象。
同事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凑效,每天都焦头烂额,甚至怀疑这孩子是不是被别人灵魂穿越了。o(╥﹏╥)o
后面我给同事介绍了一位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朋友,同事飞了几个小时专程过去取经。
同事终于明白原来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因为同事夫妻俩工作都比较特殊,再加上孩子奶奶也是个急性子,于是在同事家里长期都充满着紧张的氛围;
他们家3个大人都一刻见不惯别人拖拉、磨蹭的样子,所以孩子从小都是在不断的催促和提醒中长大,每天早上孩子出门上学前,家里尽是“快点快点,快点来穿衣服”、“快点快点,快刷牙,要迟到了”、“快点吃饭,别磨蹭”、“快点吃、快把牛奶喝了”...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总是持续一早上。
除此之外,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面临不断的催促和提醒,催促提醒他该睡觉了、催促提醒他该吃饭了、催促提醒他该些作业了,甚至连上厕所也要提醒孩子“宝贝儿你要上厕所吗?”。
同事一家满以为采取这样的方式便能够时时鞭策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拖拉懒散的坏毛病。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完全是百害而无一利!
长期提醒或催促,易对孩子形成以下不利影响
1、不善于思考
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从平时的一些小事中就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如果孩子经常被催促和提醒该干什么事情,习惯了家长的提醒和催促,总是等着别人的催促提醒才去做事情,就渐渐没有了思考的习惯,长大后也不善于思考,脑子只会越来越不灵活。
2、没有耐心
孩子做事情的节奏肯定和成人不同,他们有自己规律和逻辑,如果家长在孩子做事情时总是喜欢提醒和催促,只会促使打乱孩子做事的节奏,使他们失去认真做事情的耐心。
3、叛逆、对抗父母
无论要孩子做什么事情,如果父母都喜欢用烦躁的语气一遍遍提醒和催促他们,他们的内心是排斥和拒绝的。
这样的相处状态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生活的一切都要被父母干涉,他们内心感到惶恐的同时,更会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于是就会形成叛逆的性格,一切和父母对着干,想摆脱父母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舒适。
4、脾气变得暴躁
家长在一遍遍提醒或催促孩子时,一般都会带有急躁情绪,而孩子受到这种情绪影响,心绪就会更加急躁,久而久之便会养成遇事急躁的性格,易使孩子在长大后脾气变得暴躁。
儿童教育中,父母必须知道的一个心理学名词——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天去听一场募捐演讲,一开始他觉得别人讲得很好,决定捐一大笔钱;
10分钟后,演讲人还在重复差不多的内容,马克·吐温感到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演讲人还在喋喋不休的说着相同的话,于是马克·吐温感到非常不耐,决定1分钱不捐,恼怒的起身离去。
这种因过多的、重复的、长时间的刺激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就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生。比如,孩子要做一件事情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很多次的重复催促和提醒。
使孩子从一开始的好好配合,到感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不”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所以,大人们不能强求孩子在做事情时和自己同频,孩子有孩子的节奏,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请家长们停止你们喋喋不休的提醒和催促,珍惜和尊重他们的节奏,给他们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去施展自己,你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结果!
根据个人经验,过度的提醒孩子会带来如下弊端:
1. 助长孩子对家长的依赖。
家长提醒孩子,孩子就去做;家长不提醒孩子,孩子就不去做。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主性就会渐渐丧失,变成了只知道一味依赖和服从的孩子。
2. 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
孩子一旦因家长的过度提醒产生依赖性,遇到问题时就会倾向于逃避,表面上看似忘记了,需要家长的提醒才知道去做,实际上是自己不肯动脑筋思考了。长此以往,是不是就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了?
3. 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
孩子越长大,对自主或自由的渴望就会越强烈,如果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事不能自己做主,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一旦产生这样情绪,提醒就不会起太大作用了。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1.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给孩子从小就树立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的意识。书包,应该自己背;作业,应该自己想着及时完成等等。
2.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严谨高效的好习惯。
应该告诉孩子做事时不可丢三拉四、三心二意的道理,跟孩子一起制定时间管理表、学习计划等,培养孩子专时专用,做事时认真严谨高效的好习惯。
3. 让孩子适当承担因自己疏漏导致的后果。
孩子因不听提醒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应让孩子承担,这样孩子才可吸取教训、增强责任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总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适当的提醒是需要的;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学会渐渐放手,减少提醒,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懂得他自己的人生应由他自己来负责。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 欢迎交流。
展开全部
家长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这种说法是对的,特别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如果你正在过度提醒孩子,那你可能会面临2种困境。
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种树郭橐驼传》,这是柳宗元的大作。
郭橐驼这个人长的很丑,但是他种的树很好,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种的树不管怎么移都能活。
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不能让树木活的长久长的快,但是我能做的就是顺着树的天性,让其找到自己的习性罢了。
这句话放置四海皆有用,管理,为人处事,种植等等皆有用。
树木能活多久,长多快这是由树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每一棵树都有生长的特点。这一点种树的人能不能干预呢?
自然不可能了。
同样道理,孩子的成长我们能不能干预和改变呢?这个也是徒劳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温室中有很多花草,在我们的干预之下,长的很艳,长的很壮,长的也很快。如果失去大棚的保护,你觉得这些花能成活吗?
自然很难,因为这些花草不具备抗风霜的能力。
那我们能做什么?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顺着孩子的天性,然后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特性,这样他们就能够成长了。
我们的核心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了解自己,最后他们可以独立成长。
如果家长过度频繁提醒孩子,这是顺着孩子的天性吗?
当然不是,这是发泄自己的焦虑,同时也在推卸自己对孩子不了解的责任。
家长在频繁提醒孩子如同拔苗助长一般,家长越努力,效果越差,孩子越不听,我相信很多已经有过度提醒体验的家长有这样的体验了。
因为你的过度提醒如同每天不断给植物浇水。植物需要水是没有错,孩子需要提醒也没有错。你天天浇上大量的水,那不是将植物给涝死吗?同样你天天过度提醒那不是增加孩子的逆反和反感吗?
如果孩子不逆反或反感,就会出现第二种情况,那就是过度依赖你的提醒,失去了自觉性和自控力。
如同你给孩子搭了一个温室。他的自控力因为在你的提醒下等不到锻炼,如果哪一天你忘记提醒,他就会忘记这个。
这一部分家长的感觉就是我的孩子怎么老是长不大。
家长怎么才能克制不要过度提醒自己的孩子呢?
知常容提供2条最核心的要素:
1、不能有过高的期望。
如果你是上面这张图的心态,那你肯定做不到不过度提醒。我们都是普通人,所以我们的孩子大概率是普通人,这是一个现实。当我们将孩子定位为普通人的时候,当他有超越普通人的成绩,我们会欣喜,如果就表现如同普通人,那我们的心态也不会起伏很大。
如果你将孩子定位为清北预备生,那你的心态会处在过度焦虑之中,哪怕孩子特别优秀你都会觉得不够。
当你觉得不够时,你自然就会过度提醒,让他做的更好。
2、学点儿童心理学
郭橐驼种树为什么种的这么好,因为他了解树木的生成特性。你现在不种树,你在培养孩子,那你了解孩子的生长特性吗?估计很多家长都是新手上路,不懂为主。
那就要学。向谁学?
这里知常容建议应该中西结合。
家长可以看一看《儿童心理学》,同时应该读二本书,一本是《礼记》,一本是《颜氏家训》。《心理学》的确是西方的强项,这一点我们要向他们学。行为习惯方面还是应该看古典文献,因为中国人总结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中国人。
这些建议适合传统家庭的家长,一些完全接受西方观念,按西方育儿的自然不在其列。
最后提醒一句:教无定法,不要让孩子跟着书的标准走,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去选择用什么方式教育。每一个孩子都不同的,没有经验是可以完全照搬的。
很久没有回答类似问题了,教育是一件长期,细微,耐心之事,需要家长不着痕地引导,这其实就是道。
展开全部
您好,我是丁丁
这个问题我也犯过。在他平时自己做某件事时,有时我会不停的提醒他,该做这个,该做那个,他总是一会儿就被我打断,后来感觉他的注意力并不是那么集中,估计注意力被我破坏了,后来我意识到这一点,刻意控制住了自己,这是他小时候。
他一点点的长大后开始进入学习时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会时不时去提醒,过多的提醒他要做这个该做那个,写作业的过程中,忍不住插嘴提醒,那么这样的后果是,他对我依赖性很强,任何事情需要我的提醒,没有自主性,他会让我提醒:到什么时间起床,会让我提醒:到什么时间写作业,让我提醒:带什么东西。当我忘记提醒了时,他就开始埋怨我没有提醒他,同时我也会埋怨他,为什么总是让我提醒,他自己不主动?却没有反省到是自己一开始就提醒他多了自己造成的错。在写作业方面造成的后果就是,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做一题或者做完一件事,他会等待,等待你发出口令:可以了,他才开始做下一件或者下一题。
后来再长大一点,当我跟他说某件事时,他会马上回答:好好好,表面我以为他很听话,听我的话了,可是当有一天我和他聊天时,说到这个问题,他说马上说好好好,是因为不想让我唠叨,很烦。原来他是在敷衍我,看吧,过度提醒并没有任何好处,你说的口干舌燥,他听得心烦意乱。从此以后我不再刻意提醒,一般我只说一遍,有时候我会问他这一天如何安排,说来我听一听,然后他就自己安排起来,我有时候会发现他安排的不妥,但也没有刻意的去提醒他,他的不妥,会因此给他带来他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这时候我会安慰一下他,然后建议一下他下次如何进行调整,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事情。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每个孩子从内心都希望他自己表现的很好,做的很好,哪怕是特别调皮的孩子。
展开全部
我也赞同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当要求孩子干某事时,不宜过度地去提醒他(她)。否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该干什么事,有两大好处:
第一,避免与孩子的逆反心理撞车。
别说是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不太喜欢别人过度提醒干什么事。这会让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让人觉得太啰嗦,让人反感。
比如:“三味”刚用完餐,夫人便下达洗刷任务。我欣然接受了。但我先想活动活动放松一下,再干。这时,夫人又催过不停:“洗碗去啊!”,催一、二次,我还能忍受,可到第三次,我受不了啦,会干脆回答她:“你去干吧,我不干了!”
再如:领导让我做些材料,我很乐意地接受了。可是规定上交时间还没到,他却追问个不停。这时,我真想回一句:“不相我,找别人干去!”
其实,这并非我不想干,也并非我真的办事拖拉,有时候,自己也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该干的事,还是放心上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别人啰嗦、听别人命令!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正处于逆反心期的孩子呢。
第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要求孩子干某事,父母既不可事事代劳,也不必时时放心不下。很多时候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时间、选择方式自主地去干。
比如:父母布置了孩子的学习任务,孩子不一定立即去做,他也许想再看一下动画片或再玩一会儿。这时候,父母不必急躁,可以放点耐心,考验一下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果孩子在玩了一阵子后,主动去学习了,就应感到高兴,并予以表扬;如果孩子玩过了头,也暂且别大发雷霆,再借机教育孩子要讲诚信、做事要自觉、要有责任心……不失为一次教育良机。
您赞同“三味”的观点吗?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展开全部
提醒孩子,是家长关爱孩子、是呵护孩子、是引导孩子的具体方式,本无可厚非,在如果不把握好“度”,便会适得其反。
第一种是对孩子“不提醒”、不闻不问的消极管理法,是许多家长“散养”的方式,理由是尊重孩子,让孩子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成长。殊不知,孩子对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極需要家长及时提醒,以免走弯路、险路、邪路。孩子个头矮,看不远,骑在大人脖子上岂不是借力长高,登高望远了?
第二种是家长的表率作用“提醒”方式。在大部分家庭,这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法。但是,在当今独生子女世界,不一定管用:父母亲身体力行,言语礼貌,行为规范,但许多孩子熟视无睹,认为那些事天生就该父母做,而自己天生就不该做。导致父母勤劳却生养懒堕儿女。
这些任劳任怨的父母直接放弃了“提醒”,同时也放弃了对孩子的管教责任。孩子们一旦离开父母,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尽管长大成人,却在生活中不停的碰壁、吃亏。
第三种是家长表率、管教相结合的管理法。除了家长自动以身作则,当好楷模,更重要的是要求孩子也学着做,“耳提面命”的教,密切跟踪的查,适时的鼓励与奖励。让孩子认为做好一切事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锻炼,是一份收获,是一份责任,是一种光荣。
这是一个把握“提醒”度的最佳方法,行之有效。
第四种是家长过度“提醒”法。也就是题主提出的问题。
家庭过度“提醒”的确不可取:
一是家长太累。全方位、全时段操心孩子,几乎把孩子当宠物在豢养。
二是孩子受禁锢。孩子一言一行都在家长的监控下,一举一动都受限制,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和身心健康。要么孩子一切顺从,要么孩子口是心非,要么孩子阳奉阴违,危险的是孩子滋生逆反心理,公开叛逆,无理由无原则的和父母“唱对台戏”,造成“好心当成驴肝肺”。
三是“提醒”过度、过多,长此以往,等于没有“提醒”,唠唠叨叨,啰里啰嗦,早被孩子当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了,根本起不到“提醒”的作用。
看来,教育孩子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一种极高的管教艺术,更是一门值得深研的学问,重在“度”上:极左会失败,极右也会失败。
《战国策.赵策》讲: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意思是: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尚望与诸家长共勉之。
展开全部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的过度提醒=对孩子的诅咒,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为什么会结果会和家长的预期截然相反——家长的本意是通过提醒让孩子少走弯路,但结果是越提醒越坏事,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01,过度提醒背后,是不信任。
为什么要提醒?其实提醒的本质是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这里面包含了父母自身的焦虑情绪向孩子的投射。而担心的本质,其实是不信任,换言之,父母的提醒,从孩子的角度解读就是“父母根本不相信我能做好”。
从这个角度说,父母的“好心”却会引发“恶果”,这些恶果包括
孩子忠诚于父母(权威)的天性,使得孩子从潜意识里会全盘吸收父母的真实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父母在潜意识里不相信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接受父母的真实想法,变成父母担心的样子,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忠诚——这一点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的。而在意识层面,则可能会表现为对父母唠叨的不耐烦。
引发逆反和对抗。
引发不自信,当父母反复提醒时,孩子从内心深处也开始怀疑自己。
02,过度提醒=负向聚焦
过度提醒的本质,就是对负性事件的聚焦。当父母的着眼点总是关注于负性事件,负性情绪等负面信息时,就相当于由父母牵头,反复将孩子领到负性区域。
这就好比我们一个人走在马路上,本来马路上有水泥路,有花有草,有车有人,但是却有人拉着你总去看路上的狗屎,当你被干扰多了之后,你会发现,你也会变得特别关注狗屎,只要有狗屎出现,你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
一个长期眼里只关注负性信息的人,生活很难快乐,因为这样无形之中会造成注意力的偏移,而且,一个人越关注什么,就越会朝那个方向靠近。这是因为著名的吸引力法则。
03,吸引力法则
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越担心什么,越发生什么——这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经验。这背后其实发挥作用的就是吸引力法则,当一个人特别关注负面信息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潜意识的角度),就说明ta太“喜欢”这类信息了,人的意识常常和潜意识相反,在意识层面是防御,但是在潜意识层面却是无限接近。所以最终事态的结果,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墨菲定律和吸引力法则虽然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其本质却是相通的,所以这个现象用墨菲定律也同样可以解释。
家长的唠叨(过度提醒)=诅咒,这话不是开玩笑,而是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只有认知到了潜意识工作的原理,才能真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你期望的结果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
如果最终的结果和你原本的期待南辕北辙,那就需要重新调整一下应对的策略了。一成不变的按照同样的方法,还怨恨为什么这个方法不灵验,甚至把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为什么我说什么你都不听?!——这种逻辑,本质上是巨婴的表现。
做一个有智慧又有思考力的家长吧。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心理学的终生学习者与践行者。欢迎关注,互动,点赞,评论,打赏...
你的评论,可能会成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题~
我为自己写作,而产生共鸣的读者,只是刚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展开全部
“妈妈,我的铅笔找不到了”,“早上新用的铅笔就丢了,跟你说多少回了,用完要装文具盒了,你怎么老记不住”。
“头抬起来,身子坐正了,怎说你都改不了”。
“晚上睡觉前要洗脚,跟你说N遍了还是这样”。
这样一幕在我女儿小时候经常出现,我想在其他很多家庭也同样会重复的上演。
通过以上幕剧可以看出两个共同点:1、父母是为了孩子好;2、同样的事和话多次说。
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提醒,过度提醒看似是为孩子好,但实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
那么,首先来分析下家长为什么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过度提醒的坑呢?可以归纳为两点:
1、想让孩子做的更好。无意识中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少丢东落西、少出现差错,各方面都能做的更好。
2、怕孩受伤害、走弯路。对孩子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走弯路,不敢放手,所以不断提醒孩子。
其实,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希望孩子能做的更好或避免孩子受伤害、走弯路,适度提醒是有必要的,但过度的提醒,会在孩子那里变成了烦心的唠叼和耳旁风。
那么,过度提醒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呢?
1、破坏孩子专注力
牛牛拿着变形汽车正坐在桌前玩,嘴里喊着“呜呜呜,警察来了”,玩的可开心了,不一会就拿着车坐在地上滑来滑去,这时妈妈看到了,急忙喊:“牛牛,你怎么坐地上了,地多凉呀,跟你说多少回了,快起来”。这时,牛牛拿着车站起来了。
出于对孩子的爱,虽够家长是担心孩子受凉提醒孩子,但总是在孩子注意力集中时打扰孩子,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专注力无法形成。
2、造成孩子自主性缺失
铮铮早上刚到学校不久,老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说铮铮的作业本忘家了,希望孩子的妈妈给送过来。妈妈到校见到铮铮后,生气的说:“早上提醒你好几遍了,你怎么还把作业本忘家了,你这学上的可真行,怎么不把自己忘了”。
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在吃饭、睡觉、写作业等方面过度提醒孩子,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依赖感,失去自主性,什么事也不愿主动去想、不会主动去做,被动的依靠父母。
3、无法使孩子获得直接体验
牛牛在小区院里看到浇树的水坑,拿着小石子一边往水里扔,一边嘴里喊着“我小猫钓鱼呢”,玩着玩着,牛牛就开始把手伸水里玩水玩泥,妈妈看到后喊道:“牛牛,给你说几遍了,这泥多脏呀,看你手上和衣服上弄的全是泥”,说完就把牛牛抱走了,孩子还想玩,就大哭着喊不走不走。
孩子喜欢玩水、玩泥,不仅可以使孩子找到乐趣,还可以让孩子直接用身体体验到水的温度、无形、无色和流动性,让孩子用触觉感知外界物体的物理性。
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怕孩子脏、危险,过度提醒孩子,使孩子无法直接体验到外界各种物体的物理性,更无法获得直接的经验。
4、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妹妹打电话说她家孩子很不省心,不让他干的事他偏要干,怎么说都不行,跟她做对。我就看看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从一楼走到六楼,也没妹妹说的那样,手扶着扶手走。我问孩子为什么到我家上楼不扶扶手了。原来,妹妹每次上下楼都提醒孩子扶手脏,不能扶。孩子也知道扶手脏,可无数次听到妈妈的唠叨,慢慢产生了抵触情绪,越说越扶。
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什么事都从语言上对孩子包办,事事都禁止、干涉,过度的提醒,使孩子极易产生抵触情和逆反心理,结果事于愿违。
父母无意识的过度提醒,对孩子的成长进步极为不利,如果父母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不会改变。
1、放手相信不包办
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敢于放手,做到陪伴不包办,不要求就不行动。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玩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立足于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完成,如果孩子没有要求,父母就不去干扰,不去帮忙,让孩子逐步学会思考,学会独立,摆脱依赖。
2、提醒适度不过度
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产生效果,提醒一次就足够了;如果没有效果,说多少次都不会有用,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感。
汶汶有次因起床晚了,吃饭时妈妈两次提醒时间问题,可孩子却不在乎,妈妈不再提醒第三次,结果上学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从此以后起床很准时。
3、亲历摔打不惧怕
孩子经历一些摔打和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牛牛很淘气,经常站到他姐姐的书柜上玩,妈妈多次劝阻就是不听,结果一脚踩空摔了下来,从此爬上爬下特别小心。所以,父母不必担心孩子遇到挫折,经受一些摔打磨练,能让孩子内心更强大。
提醒: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出在父母身上。教育孩子的过程,很多父母都是无意识的过度提醒,我们一定要警惕,要学会逆向思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教育我们,要经常从孩子身上的问题反思检讨我们的不足,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展开全部
作为家长都非常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经受挫折、磨难,因此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开启了唠叨模式:不要碰这个,不要摸那个,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当……
作为家长,我们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股脑灌输给孩子,恨不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提醒孩子。其实我们这样的做法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吃一堑长一智”,古人的智慧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过多的关心,实际上是干预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势必要经过探索、失败、成功这样的过程。而很多家长提醒建议对话到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而且还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信。
例如孩子每天上学之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提醒孩子带着这个带着那个,提醒孩子别忘了喝水,提醒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考试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孩子,带好各种东西。偶尔一天,我们出差了,孩子没有了我们的提醒,生活可能变得一团糟。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根拐杖,可悲的是我们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
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和挫折,这样他们才能真正长记性,真正的成长。
正面管教理念提出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当我们以爱的名义解救孩子时,却剥夺了孩子的能力感。”
过多的提醒会给孩子一种被控制的感觉,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
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给孩子唠里唠叨的提醒,家长认为这是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有时面对我们过多的提醒,孩子会感到烦躁,想挣脱,甚至想要对着干反着来。
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每次考试之前妈妈都会一再提醒,好好看题,认真答题,正赶上孩子到了青春期。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干脆交了白卷。其实孩子只是想证明我已经长大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找工作找对象的时候,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提醒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适度放手,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畸形的成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给孩子适当的决策权。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中。
面对孩子的错误,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纠正。
总结: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事物给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当孩子的拐杖,二是帮助孩子逐渐成长成熟,无论经历挫折还是失败,我们都不应该代替或剥夺孩子的成长。
展开全部
我是远妈育儿,来回答问题。
我的孩子刚刚成年,过度提醒孩子是我踩过的坑,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谈谈:为什么家长不能过度提醒孩子。
首先,过度提醒孩子,暴露出家长从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不信任。
只有那些对孩子深深担忧的家长,才会事事提醒孩子。这样的家长往往时时对孩子诸多不放心,如:担心孩子吃不好,就饭桌上老是提醒吃这吃那;担心孩子没时间观念,就老是提醒啥时间该干啥;担心孩子不会主动学习,就老是提醒该写作业啦、该背书啦等;担心孩子睡觉时间不够,就老是催促孩子该睡觉。
家长的这种提醒、催促归根结底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放心。这种不信任会深深地挫伤孩子内心向上向好的积极主动性,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或拦路虎!对孩子的精神伤害是非常大的,甚至超乎我们成年人的想象。因此,我严重同意:家长不能过度提醒孩子。
其次,家长的过度提醒,会让孩子不胜其烦,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的至理名言。就是说,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决定家长教育的质量。所以,家长要想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想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有分量,必须先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因为只有亲子关系好了,孩子才愿意听家长说,才听得进家长的说,也才愿意跟家长说。特别是到青春期或叛逆期时,这些孩子看见家长就烦,压根不愿意跟家长说或听家长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因此,我完全赞同:家长不能过度提醒孩子。
再来个现身说法,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我比较担心孩子吃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影响健康,平时,总是催促或提醒孩子吃饭或睡觉,弄得孩子非常磨蹭、懒散,不仅仅是吃饭和睡觉不积极主动,干啥事儿就等着我说,最后严重到倘若我不提醒孩子就无所事事的地步。可以想象孩子和我关系咋样,尽管我付出很多,但是孩子从心底排斥我,和我不亲近。到八年级时,明着反抗我,有一段儿动不动就大声嚷嚷我,我一开口,他就火冒三丈……好在后来我慢慢觉悟,并逐渐放手了,一直到现在高三复习班,我才算完全地、彻底地放下了。这一路的煎熬,真是一言难尽……没经历过的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鉴于以上,我非常支持:家长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过度提醒孩子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样的孩子青春期往往会比较叛逆,恶果是几年后才会“回报”。
我是远妈育儿,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悟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作揖][作揖][作揖],欢迎大家阅读、点赞、转发,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