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贝 ▏从晴川书院到武汉三中 高中求学拾趣

武汉三中

康熙四十四年(1705),汉阳府建晴川书院,地址初在汉阳城南纪门内。乾隆七年(1742)取义学废址扩充修建。嘉庆四年(1799),郡守刘斌用赈济余款购置张宅改建书院,晴川书院遂迁至试院内,即武汉三中现址。光绪二十九年(1903),晴川书院改制为汉阳中学前堂;武汉三中的创办,自改制之日算起。

民国时期,汉阳中学前堂先后更名为晴川中学、省立第五中学、省立第二中学(初中部)、省立第三中学(初中部)、省立第十二中学、省立汉阳中学(后并入省联合中学)、省立汉阳高级中学。

1949年9月10日,省立汉阳高级中学更名省立汉阳中学;1953年8月,更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至今。

文化名人王葆心曾任晴川书院山长。宗彝曾任过晴川中学校长。

机缘巧合进三中

这还得从初中的事说起。我就读的初中是武汉市晴川阁中学。初一下时,该校的专职团干李开金便找我谈话,准备吸收我加入共青团。她是一位蓄着齐耳短发,眼睛清彻明亮的年轻女子。我当时涉世未深,谈话时,满脸通红不知所措地将头低在桌沿下。话毕,她给我一张入团申请表填写。从那时起,家庭出身就像一块磨子压在了我的身上。这以后,虽多次填写入团申请表,但直至10多年后,在参加工作后,到极限的年龄时,我才被吸收入团。

临近初中毕业时,我得过一场伤寒,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出院后,明显地感到体力不支,打算复读一年。金刚老师不允。就这样糊里糊涂地备考。在填报志愿时,李开金又将我找去谈话。她说,你填报高中吧,只要你填报了高中,团组织就会吸收你入团。在老师和专职团干的动员下,我填报了高中。

我的第一志愿当时填报的是省重点高中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出榜后,比我少几分的同班同学,反而进了十四中,而我却被分配到三中,那时三中刚改成男校。升上高中,与有些同学相比,我算是幸运的。那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却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原因只有一个,家庭出身不好,或父母有较严重的历史问题。有海外关系的,也只能读很差的技校。

我父亲算是明智的,他深知共产党对待俘虏、投诚、起义在政策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审时度势,投奔到傅作义将军麾下,参加了北平起义。但就这样,在重提阶级斗争的年代,我仍逃不脱“家庭出身不好的”的厄运。读高中后,想着不能有读大学的奢望,学习也不那么刻苦了。

三中印象

1964年9月,进校之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宿舍。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男生宿舍的:“房间里因都是男人,大多脏得一塌糊涂。垃圾篓底沾着已发霉生毛的橘子皮,代替烟灰缸用的空罐里烟头积了十几厘米厚……”三中的宿舍虽不是像他描写的那样,但那尿桶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时的学生宿舍怎么就没有厕所。走道上放着一个很大的木制尿桶,学生起夜时,便对着那尿桶撒。早上起来,不仅尿桶里是满满一桶尿,还溢出流在地板上,到处是尿渍,走道上充满了难闻的臊味。住宿的学生要轮流值日,将尿桶抬下楼去倒掉。见这情形,我仅仅住了一个星期的学生宿舍。

入学后,由班主任黄慎昌“钦点”了几个出身好的同学担任班干部。我、王仲春、张耀明,在班上是家庭出身较差的,则安排在同级初中班担任少先队辅导员,由王仲春任组长。

在担任少先队队辅导员期间,有一次,同级初中班的同学李江的父亲来到学校。我作为辅导员参与了会见其父。李的父亲李迎希时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参谋长。驶进学校的是一辆黑色小轿车。李副司令员身着便服,里面是黑呢制服,外面套的是黑呢大衣,头戴黑色鸭舌帽。在校操场上,与我们会面后,交谈了几句,感谢学校对李江的教育。说完后,便匆忙地上了小轿车。

我们的任课老师中,除了班主任黄慎昌外,有一高一矮、一瘦一胖的英语老师刘昌浩和化学老师郑茂业;有刚从华师大毕业的高材生、物理老师夏述焕;还有教立体几何、代数的一对夫妇杨振珊、韦明英老师;教三角函数的陈,政治老师的杨祥驹……

班主任黄慎昌教我们的语文课。上课时满口的江西普通话,讲话声音很小,板书的字写得很漂亮、规范,上课时照本宣科,不敢任意发挥,为人谨慎,老实,中规中矩。

刘昌浩和郑茂业老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因教龄长,经验丰富,课讲得好,有些看不起其他人,但他们两人出入却经常在一起。从两人的体形看,有很大的反差,但两人很投缘。刘昌浩老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从不乱方寸”的,走路甚至于不跑一步。有一次,同学看到他上厕所跑了几步,还笑了好一段时间。有一次,他在课堂上,对我们学生一字一板、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说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至今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郑茂业老师上课时,一脸的严肃,极富有教师责任感。当时的化学实验室条件还不错。在一个小庭院里,中间是绿化带,两边是教室。教室的课桌是用的黑油漆,也就是棺材用漆,据说有防腐作用。

夏述焕老师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的近视眼镜,稀疏的头发,梳理得很整齐。他原本是三中的高材生,也因某种原因没进成清华,只能屈就华中师范学院。毕业后,仍回三中任教。他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课讲得生动。他的板书和肢体语言,都显得极到位。下课后,还经常坐在我们学生中间,与我们交流,征求对他讲课的意见,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左为体育老师肖秀仕

高一上接近尾声时,也就是1965年1月5日晚上,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闭幕了,刘少奇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声势浩荡的大游行。大家抬着毛泽东、刘少奇的大幅画像,高举着彩旗,行进在汉阳最繁华的大街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校体操队组成的仪仗队。仪仗队员们一色的体操运动服,戴着白手套。由四人抬着一付双杠,大概上面垫着一块板子,一位体操运动员手举着火把,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上面,十分壮观。文革前,我们三中,可以说是体操之校,在体育老师肖秀仕的精心辅导和培育下,有很多体操尖子生,为学校争得了不少的荣誉。

同窗情谊

念高中后,我与蔡俊、常志杰、杜良怀等同学十分要好。

高一时,有一次到蔡俊家,他妈妈下了一碗面条给我吃,我十分局谨,也不知该怎样道谢。吃完面条后,我红着脸说了一声:“谢谢你家的面”。蔡俊的母亲笑过以后,认为我是一个可与她儿子交往的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我与蔡俊沿着长江的堤岸,相互追逐、嬉闹着。长江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波光粼粼,给人以幸福感。

常志杰初中便与我是同班同学,家境较好。当时他养父是武昌县医药公司的领导,在那物资十分匮乏之时,他家里却肉、鱼不断。我原本不喜爱吃那油漫漫的肥肉的。每次在食堂吃饭时,他就强迫我吃上几块他从家里带来的肥肉,渐渐地也就对其有所爱了。

杜良怀是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上课时,不十分听讲,每天抱着一本小说,边听课,边看小说。老师的提问,他十有八九能回答得上来,考试起来也不追求高分,但成绩始终在中上等水平。对于喜爱读课外书籍这点来说,我与杜良怀比较投缘。他与班上的沈真华、邵学信等人都是篮球爱好者,每到快下第四节课时,偶尔能听到碗筷的敲击声,可杜良怀却是手抱着篮球,等待着下课铃声的敲响。有一次,不小心,篮球滚到了地板上,为此,记得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堂纪律整顿。

班上暗中形成了两派,那些自认为出身苦、思想好、根正苗红的同学,昂着头进出教室,对我当然是不屑一顾。在讨论我入团问题时,他们说:“他呀,早上过早,左手一个面窝,右手一个面窝,资产阶级思想严重,不能入团。”现在想来,真是可笑、可悲,区区两个面窝,二两粮票、八分钱,就上纲到资产阶级思想上来了。不过,话说回来,当时我与班上其他同学比较起来,经济还是比较宽裕的,平均生活费远远地高出了那些近郊的同学。富裕中农出身的唐天赦,周一从家里带来罐腌菜,从周一吃到周六,可他学习却十分吃苦,成绩很好。

后排左5为本文作者

排演音乐舞蹈《东方红》

1965年,排演大型史诗歌舞剧《东方红》,应该是三中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看过大型史诗歌舞剧《东方红》的人都为之而感动。其规模之庞大,气势之恽宏,技术之精湛,影响之深远,是无可比拟的。

通过排演《东方红》,才使我对三中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在我们学校,不仅有像徐善桐那样的物理学权威老师,更有像许瑶卿、陈远培、关正华、彭瑞儒、康或幼等一大批多才多艺的老师。排演《东方红》,可以说是我生平第一次走上了舞台。虽说是群众演员,却十分神气。我头戴佩有红五角星的八角帽,身穿着蓝色红军军装,小腿肚上打着绑带。我的街仿,汉阳品字横街5号的一位姓熊的女孩,当时在《东方红》剧中饰演时,扎着丫丫两个小辫,显得十分活泼可爱。可我从来没与她搭过腔,相见如同陌路人。

1965年夏,三中一位姓毕的木工,其女参加了新疆建设边团去支边。这女生,虽然长得不是蛮漂亮,但却充满青春气息,性格活泼。她是校体操队的队员,平时在学校里十分惹眼,身材优美,步履轻盈。我班上有位同学向我道明对其的爱慕之心,并纵容我为其探听通讯地址。可我呢,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早晚也得走这条路的。一个“可以改造好的子女”,怎样才能改造好呢?不就得到边疆去么,不就得上山下乡么?

为促进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这期间,在学校后门,也就是汉阳与鹦鹉洲之间的长江故道处,修了一座万人游泳池。我班上沈真华等同学均被聘为游泳池救生员。他们很负责任,穿着三角裤,戴着墨镜,在游泳池中间的小土墩上,警惕地注视着戏水游泳的人们,以防不测。

每年元旦,班上必举行迎新晚会。有一次迎新晚会正进入高潮时,教三角函数的陈老师端着一只白瓷茶杯进了教室。走到讲台上,他要求有一位同学能配合他做一个游戏,做这个游戏时,这位同学必须学着他做动作。于是,童文昌被点上了台。陈老师将手中的茶杯交给童。自己拿了一只粉笔盒,权作茶杯。陈老师用手指蘸一点“杯”中的水,童也蘸一点杯中的水;陈用手指摸一下“杯”底,童也如法摸一下杯底;陈在额上点一下……就这样,童的脸成了一个花脸,教室里笑声不止。

作者系1967届高中毕业生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74年三中体操队在武汉展览馆留影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回母校金华六中的讲话稿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回母校金华六中的讲话稿 文/毛天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晚上好! 在我的演讲开始之前,请容许我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 ...

  • 忆海拾贝 | 七十二年前的武汉国庆节

    今天举国欢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二周年.当朋友们在网上相互发帖祝福时,七十二年前武汉市各界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庆祝大会是1949年10月日下午,在汉口中山公园体育 ...

  • 忆海拾贝 ▏考进武汉一中 居然是个女校长

    我的小学母校江汉区福建巷小学,是那种"棺材板子当黑牌"的"怀又怀"的学校.1962年小学毕业,学校寄希望我们冲刺考入一中,为母校放卫星.7月参加小考,考场在七中 ...

  • 忆海拾贝 ▏他们都是名师 受人尊敬的校工

    他们都是名师 汉口人和街有所江苏巷小学,福建街有所民族路小学.两所小学背靠背,一墙之隔.1970 年上面下令把隔墙拆除,两校合一,把校门开在了得胜街,成立武汉市第五十中学. 武汉一中由张开藩老师挂帅, ...

  • 忆海拾贝 ▏学习雷锋做好事 一中学生推粪车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的伟大号召.1962年秋进一中,初一下学期起,学雷锋活动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雷锋事迹,雷锋日记,成为我们重要的学习材料.成立学雷锋小组,人人做好事,蔚然成风. 推粪车 ...

  • 忆海拾贝 ▏回眸武汉二中 千言难尽师生谊 万语共叙同窗情

    每当我回到武汉市第二中学,看到那漂亮的校舍,带有空调的数字化的教室,现代化的地下体育舘,数字化的图书舘,歺舘式的师生食堂等等,都会勾起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 我是1950年9月考进武汉市二男中的,被分配 ...

  • 忆海拾贝 ▏我和武汉中山公园的不解之缘

    中山公园老大门仿伦敦皇宫大门. 1949年4月我在解放军北海军分区卫生队当战士,母亲景南奉命南下,经请示,同意我随母亲一同南下.我们从山东黄县出发,一路上步行.坐马车.火车,沿着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留下 ...

  • 忆海拾贝 ▏别挤啦 乘车历险之往事

    身为电视台多年的老观众,在观赏自己所喜爱的电视节目之际:必须有耐心忍受各种各样雷霆般的广告对视觉神经的狂轰冲击.当今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电视密不可分:人们没日没夜.心甘情愿地把时间耗费在了电视机 ...

  • 忆海拾贝 ▏武汉人向浒参加苏联卫国战争

    6年前的2014年8月18日,武汉"重走中俄万里茶道"采访团启程,一大早我赶到汉口江滩送行. 我曾明确要求:"我很想参加这次活动,虽然我现在68岁了,但是身体很好,野外活 ...

  • 忆海拾贝 ▏百年学子的流金岁月 武昌保安街小学忆旧

    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是座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古城.光绪29年(1903年)清廷颁布<癸卯学制>,张之洞开创大兴基础教育序幕,创办高.初两等小学堂近百所,仅城内即达58所.北伐军进驻武昌后至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