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街直路】散落在中山大道的记忆 茶馆当铺无线电
中山大道江汉路口。
读初中时,我家住在后花楼(花楼街)笃安里对面,早上天还未亮,家住苗家码头的肖同学、双陆里的李同学,到我家楼下喊我一起去上学,经过民生路,左拐到中山大道,在福庆和隔壁的国光服装厂叫上住二楼的陶同学,走过前进一路,一起步行到位于自治街的武汉市双洞门中学。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中山大道。
前进一路民主一街转角处二楼原为鹤阳茶馆,一楼鹤阳副食店。
茶馆
“水光山色座中招,瓷器精工用淡描。茶叶多兼瓜子大,沿河馆比后湖高。”“无数茶坊列市阛,早晨开店夜深关。粗茶莫怪人争嗑,半是丝弦半局班。”清叶调元这两首竹枝词都是写的汉口茶馆,可见其之繁盛。
喝茶曾是很多汉口市民生活的缩影,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有,前进一路一栋两层建于20年代砖混结构的红瓦楼房,临街二楼有现在已不多见的木结构的内凉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是一座茶馆——鹤阳茶馆,历经八十多年仍保存完好,它的楼下计划经济时代是鹤阳副食店。与鹤阳茶馆相距200米的汉南春茶馆,解放后已不再是茶馆,被湖北省新生公司代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1935年的照片为汉南春茶楼留下了记忆。
汉南春茶楼位于中山大道前进一路口,系本地洪帮大爷朱燮卿创办,3层混合结构,营业面积500余平方米,内设茶椅100多张,雅座80个,附有理发室、小卖部,夏天开放露天平台,为汉口颇负盛名的“清水”茶馆。解放后茶馆停业,房屋由湖北省新生公司使用。此楼并未拆除重建,只是在原楼上加盖了2层,立面变了。
1935年,六渡桥前进一路口汉南春茶楼。
上世纪50年代,我家住在民意一路的大陆里,经常从鹤阳茶馆的楼下走过,听得见楼上的锣鼓声,抬头看得见化了妆的演员,那时断时续的楚戏悲腔在夜幕飘荡。汉口茶馆“清水”——只喝茶,不打牌、不唱戏,和“浑水”——则是唱戏、说书、打皮影戏,乃至打牌赌博皆可,按照分类,鹤阳茶馆当是“浑水”茶馆。
茶馆业曾经辉煌。宣统元年(1909),汉口的茶馆多达250家,占武汉三镇茶馆的60%。至1933年竟增至1373家,从业人员4千余。中山路沿线著名的茶馆有满春茶园、生成里口的味春茶馆、民生路口的话雅茶楼、永安市场的汉天春茶楼、江汉路上的洞天居茶楼等等。
如今这些著名和不著名的茶馆都已不存,连遗址也找不到几个。前进一路鹤阳茶馆与被改头换面的汉南春茶楼旧址,还留有当年余韵,就不能作为标本保留一个?万里茶道,一带一路,其实茶叶外销只是一小部分,还是中国人为消费主体,曾经的1300多家茶馆,光汉口人一天要消费多少茶叶?
六渡桥,左为湖北省新生公司(汉南春茶楼旧址),右为中南旅社。
中国国货银行,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三段式构图,中间两根爱奥尼克柱,上檐口有雕饰平缓的山墙中立旗杆础,基座半圆拱券,典雅高贵。
中国国货银行与当铺 当铺,解放后取缔了,叫寄售商店的如中山大道上的原利民、江汉寄售商店其实是当铺的延续。
中山大道南京路口一栋欧式建筑,现在是一家婚纱店,2016年中山大道整修露出了它原来的面目,“中国国货银行”,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的四小行(中国国货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四明银行)之一。60年代虽不是银行,但仍从事与金融有关的业务,挂着湖北省人民银行的牌子,网友李肇文撰文说是省银行的抵押处,抵押贷款,实际上就是当铺业务,少年的我就进去过几次,至今难忘。
1937年,伦敦街头。
1962年,我读小学五年级。一天上午,母亲用被单将父亲的呢子大衣打包,带着我从花楼街步行到中山大道南京路口这家挂着湖北省人民银行牌子的大楼,门外排着长队,我们跟在队伍的后面。轮到我们时,隔着柜台,母亲将大衣递进去,工作人员打开大衣仔细翻看后,确定可以典当10元人民币,大衣收进去,10元递出来。母亲带我去的目的,就是下次典当由我去完成,母亲要上班,抽不出时间,且典当的业务只是在规定的时间才开展,不是每个工作日都能去典当。
后来,每次典当都是我一人独自前往。我那时身高还不到1米4,勉强能够着柜台。记得排队的人都沉默寡言,默默的跟着队伍前进,这长长的队伍中夹杂着一个少年。
1937年,父亲穿着这件呢子大衣曾步行在伦敦街头,一记者曾为他拍了一张照片,也是父亲最喜欢的照片,照片仍在;父亲的呢子大衣至今也保存在家中那口大樟木箱子里。父亲哪里会想到,他的呢子大衣后来会几进几出当铺。也是在那时,父亲将他从国外带回来的一本厚厚的《韦氏大词典》,忍痛割爱,换了20元钱补贴家用,心疼了好长时间。解放后,似乎没有了当铺,当铺是旧社会才有的,新社会不需要当铺。所以,这栋楼里虽然开展当铺的业务,但当时并不叫当铺——美其名曰抵押处,换汤不换药。
1989年,江汉路。陈朝军摄
无线电
中山大道江汉路口原来有家武汉市无线电商店(此地原址为大名鼎鼎的怡园,1929年武汉公共汽车曾短暂行驶的2路车,从江汉路老圃发车,第一站就是怡园),是男士包括我们这些小男生经常光顾的商店,特别是星期天的上午,商店卖半导体收音机的重要零件——处理品的三极管,铁栅子外挤满排队购买的顾客。这些处理的三极管价格便宜几角钱一只,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特别是荷包里没啥钱的学生伢自装半导体收音机的首选。
我第一次接触无线电是在方正里1号3楼(方正里的房子多为二层楼)母亲的一个朋友家,他家在屋顶的瓦上用竹篙子竖了一根天线接到家中,一根铜丝与水管连接就是地线,天线、地线、活动矿石、耳机,这几样东西连接起来就可以听到电台的播音了,通常接收到是信号最强的电台,发射天线在古田三路的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其次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偶尔能够听到,有时几个电台的声音在里面“打架”,串台了。
那时,有电子管收音机的人家很少,常称为“x灯收音机”,体积大;半导体收音机刚刚问世,小巧玲珑便于携带,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台,一般人家都买不起;自己装,是很多爱好者的选择。我那时从装矿石收音机起步、自己绕线川、装可变电容,就可以分台,中央、湖北、武汉,可以听到三个台的节目。
上初中后,水平提高了,装四管来复式半导体收音机,也就到此止步,攒的几个零用钱都花在这个业余爱好上了。星期天上午到无线电商店买二极管、三极管、喇叭、小变压器、磁棒、线川等配件,在民众乐园对面的永安市场买电阻、电容、铆钉、胶板;自己钉木盒,从同学处借来手摇钻钻孔、装铆钉、焊接。无线电收音机从一个人戴耳机听到全家人都从喇叭里听到广播。
武汉沦陷后的中山路。
1968年下放麻城,我把自制的收音机带去了。插队的湾子看不到报纸,收音机是接收外面信息的唯一渠道。70年代公社广播才进入农民家,一根线(另一端接地)、一个喇叭,早、中、晚定时播。这四管半导体收音机在汉口只能收中央、湖北、武汉3个台,到农村可以听到世界的声音了,那时统称为“敌台”,不准偷听的“敌台”有,“自由中国之声”“美国之音”“莫斯科广播电台”,不是刻意收听,到夜晚它自己会串进来,大家还不敢听,发现后赶忙换台,担心别人听到了去“告密”——那时,还不用告密这个词、去汇报,那可是“吃不完兜着走”的麻烦事。
有一年冬天修水利,早上公社主任训话,工地上的广播播当天的新闻与报纸摘要,不知怎么串了台,变成了“美国之音”,知识青年面面相觑,农民并不知情,在大庭广众之下,我有了这唯一的一次听“敌台”的经历。
如今,无线电商店卖时尚运动用品,路过时常想起往日排队的情景。
怡园 1903年,由华俄道胜银行买办江寿春集资建造。原名群仙茶园,位于汉口歆生路(今江汉路)路口。园内建筑富丽堂皇,远胜其他茶园。曾以演出女子京剧为主,当时聘有上海王家女子京剧班等演出。当时名震一时的坤角,有王克琴、恩晓峰、张文艳、碧天霞等。民国十一年冬, 孟小冬到汉口怡园登台演出, 由仇月祥领班,请孙佐臣操琴。
1920年代怡园节目单。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1958年9月20日,武汉1路电车开通。
近期一些公众号转载、引用本公众号内容并注明出处,本号表示欢迎;但有公众号引用后未注明出处,请自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