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

 1。邪郁肺卫
  证候表现 发热恶寒,继之高热头痛,无汗面赤,咽喉红肿疼痛,或伴呕吐腹痛,皮肤潮红,丹痧隐现,点如锦纹,舌质红,舌苔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病为痧毒疫邪初犯肺卫,肺卫气机失和而致,其发热恶寒头痛、舌苔白干或薄黄、脉浮数等症,与一般温病的初发症状相同,但丹痧病又见咽喉红肿疼痛、丹痧隐现、皮肤潮红、舌红如朱等症,则与一般温病初起相异。
  治法 主方 宣肺透邪,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加减。
  
   若疫毒之邪在表未解,里热重者,症见热重寒轻,咽喉疼痛赤烂,丹疹显露,舌红苔黄等,治应表里双解,疏解清化并进,可选清咽栀豉汤加减治疗。

  2.毒炽气营
  证候表现 壮热烦躁,口渴引饮,面赤汗出,咽喉红肿,甚者糜烂,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红晕如斑,见疹…二天舌质红有刺,苔黄,三四天后舌绛有刺,状如杨莓,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邪化火入里,邪入气营,气营两燔,邪毒已成燎原之势,既有气分热盛之壮热、烦渴、汗出等症,又见热入营血之嗜睡、痧疹密布、红色如丹等症,此为本证的辨证要点。若病情发展,邪毒内陷,可见神昏、抽搐等邪陷心肝之证。
  治法 主方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本证毒在气营是丹痧的极期,此时毒火炽盛,病势极重,常需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3。余毒损心
  证候表现 低热不退,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火耗伤气阴,余邪未尽而致,多见于病程后期,以心气虚,心血不足.阴液亏耗的证候表现为主,如心悸胸闷、多汗神疲、低热不退等。
  治法 主方 益气养阴,清热宁心。炙甘草汤加减.

  4.疹后伤阴
  证候表现 午后低热,唇口干燥,痧疹消退,皮肤脱屑,咽痛减轻,干咳无痰,纳食呆滞,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热病后,阴液耗伤之证。伤阴是病机关键。一派阴虚内热之象是辨证要点,以肺胃阴虚为主。
   治法主方:养阴生津,清热利咽;清咽养荣汤加减;

  若后期产生水肿尿血、关节肿痛等变证,参阅有关章节处理。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其它疗法】【现代研究】【疗效评定】丹痧

   (概述)
   丹痧是一种由痧毒疫疠之邪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腐烂,全身布满鲜红皮疹,疹后皮肤脱屑为特征。丹痧之称始见于清。顾玉峰《痧喉经验阐解》一书。丹者,取其疹色红赤如丹;痧者沙也,形容疹点琐碎如沙粒.以皮疹“红晕如尘沙”、“成片如云头突起”为特征而命名。在此之前及以后,尚有“烂喉痧”、“喉痧”、“烂喉丹痧”、“疫喉痧”等名称。属瘟毒范畴。
   西医学称此病为猩红热,它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少数病人可并发心肌炎、肾炎等。 、
   本病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以2—8岁儿童多发,6,个月内婴JL?I~少发病,具有强烈传染性。近年来发病以轻型病例为主,病死率已从解放前的15%下降到解放后的0.5%。
   关于丹痧何时传入我国,在我国何时最早发病,目前尚无确切资料考证。有人认为《金匮要略》记载的“阳毒”病,即是本病,但所描述的症状“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亦不甚相符。在中医文献中关于本病较明确的记载见于清代叶天士的医案,在《临证指南医案.疫》中描述了丹痧的临床特点,提出了治疗大法.如“朱 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受.分布三焦,弥漫神识,不是风寒客邪,亦非停滞里症,故发散消导,即犯劫津之戒,与伤寒六经大不相同。今喉痛丹疹,舌如朱,神躁暮昏,上受秽邪,逆走膻中,当清血络,以防结闭。然必大用解毒,以驱其秽,必九日外不致昏愦,冀其邪去正复。”清代以来丹痧流行甚为猖獗,论述颇多。《疫喉痧疹辨正》:“夫疫喉痧疹,在昔未有专名,方书中均附于温疫、温毒之内。”程镜宇《痧喉阐义》提出“盖疫痧时气吸从口鼻,并入太阴气分者则烂喉,并入阳明血分者则发痧。”在治疗方面,《吴医汇讲.祖鸿范》:“夫丹痧一症……解表清热,各有所宜,治之得当,愈不移时,治之失宜,祸生反掌,无非宣散、宣清之两途也。……再此痊愈后,每有四肢酸痛,难以屈伸之状,盖由火烁阴伤,络失所养,宜进滋阴。”陈静岩《疫痧草》说:“发热邪欲达也,宜疏达之.以有汗为吉,无汗为凶。”又说:“得汗虽吉,然汗后必得痧点渐足,喉痧渐退为吉。若不得汗,疫毒内郁,痧点无自可达。若一味疏达,则更无汗,痧隐,喉烂甚,而神机呆,往往不治。”实为经验之谈。这也说明清代对丹痧的病因证治的认识已臻完善。
   (病因病理]
    一、病因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为痧毒疫疠之邪。此毒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是一种温毒,或称阳毒,常秉时令不正之气、寒温不调和机体脆弱之机,由口鼻而入侵袭人体发病。西医学认为本病为产红疹毒素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致,传染源为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带菌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侵入人体.它在咽喉引起炎症反应,而使咽峡部和扁桃体红肿,且有脓性渗出。细菌产生的红疹毒素和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出现全身毒血症及皮肤微血管弥漫性充血,形成片状或点状红色斑疹。
  二、病理
  痧毒疫疠之邪自口鼻而入,首侵肺卫,故初起见肺卫表证。继而疫毒化火入里,炽盛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疫火上攻则咽喉肿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热毒外泄,则皮疹发于肌腠之间.由于疫火热毒炽盛,由气分(阳明胃)而窜入营分,表现为气营两燔,故症见壮热烦渴,皮疹如丹,成片成斑。严重者热闭心包,引动肝风,而出现神昏抽搐。后期热伤阴液,表现为肺胃阴伤之证。如失治误治,邪热久稽,余毒留滞,可致变证:热毒留滞筋脉关节,则致关节肿痛;留滞心络耗伤气阴,则致心悸胸闷;留滞三焦,影响肺脾胃功能失调,则致水肿尿血。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与丹痧、乳蛾患者接触史。
  2。根据起病急骤、发热、咽喉红肿、典型皮疹(疹点琐碎如沙粒,疹色红赤如丹,成片成斑)、杨梅舌及疹退后脱皮屑等特征可诊断。若不典型病例,需行临床观察,并结合细菌培养进行诊断.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增多,高于12×109/L,中性粒细胞增高,达0.7—0.9。
  (2)细菌分离 取鼻咽拭子或伤口脓液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3)尿常规 本病后期导致肾脏损害时,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急性肾炎的尿液变化。
  二、鉴别诊断
  丹痧是以发疹为主要特点的疾病,故应与麻疹、风痧、奶麻等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1.麻疹 是由外感麻毒引起的一种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较高,伴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约3日出现暗赤红疹,逐渐密布全身,似如麻点,疹退后有色素沉着。口腔两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
  2.风痧 开始即有发热,但热势不高,当天或次日全身出现细小淡红色疹点,不似丹痧之疹色鲜红如丹,经过2—3天自然消失,疹后无色素沉着。
  3.奶麻 发于婴儿时期,起病急,持续高热3—4天,热退后皮肤才出现红色小丘疹是其特征,疹退后迅速康复,皮肤亦不留下痕迹。
  (辨证论治)
  一、证候辨别
  1.辨轻重顺逆证 丹痧若痧色红润,痧点外达,发热有汗,说明邪毒可从汗解,此为轻证、顺证.正如丁甘仁有“烂喉丹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之说。若壮热无汗,痧隐不透伴神昏,喉烂气秽,多为疫毒内闭,属重证.若痧虽透,色紫夹有瘀点,伴神昏谵妄,为毒火极盛内陷,属逆证。若痧后发热稽留不退,为余邪未尽,或已产生变证。
  2.辨卫气营血证 、
  本病属温病范畴,可按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进行辨证,但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往往卫分证未已,气营(血)分证已现,故临床上应灵活掌握。邪在肺卫,其中发热恶寒,丹痧隐隐,咽喉红肿热痛为特征。邪毒化火入里进入气分,则恶寒已罢,以热势增高,疹赤咽烂,烦渴为主证。若邪毒已成燎原之势,本证乃气营两燔,既有壮热烦渴之气分证候,又有嗜睡神萎,痧疹赤红如丹之营血分证候。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有邪陷心肝之变.
  二、治疗原则
  丹痧的治疗,通常可按卫气营血4个阶段进行分证论治。但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卫气同病,气营同病,故治疗上应以清泄邪毒为基本原则。初起邪侵肺卫,治以清凉透表,清热利咽;痧毒入里,毒在气营,治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为主;病久伤阴,又宜养阴清热,润喉生津。若有变证,邪毒内陷心肝者,宜凉肝清心,镇惊熄风。痧后若见水肿者,佐以清利之品。
  三、分证论治  

  1。邪郁肺卫
  证候表现 发热恶寒,继之高热头痛,无汗面赤,咽喉红肿疼痛,或伴呕吐腹痛,皮肤潮红,丹痧隐现,点如锦纹,舌质红,舌苔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病为痧毒疫邪初犯肺卫,肺卫气机失和而致,其发热恶寒头痛、舌苔白干或薄黄、脉浮数等症,与一般温病的初发症状相同,但丹痧病又见咽喉红肿疼痛、丹痧隐现、皮肤潮红、舌红如朱等症,则与一般温病初起相异。
  治法 主方 宣肺透邪,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葛根、蝉蜕、荆芥、浮萍、射干、马勃、牛蒡子、桔梗、豆鼓、连翘、竹茹、僵蚕、甘草等。喝甚者加天花粉、芦根;胸闷心烦者加郁金、藿香、佩兰、竹叶等;咽痛甚者加山豆根、玄参。
  此证以表为主者,应辛凉解表使邪从汗泄,毒随痧出,勿早施苦寒之品,而致痧毒内陷。若疫毒之邪在表未解,里热重者,症见热重寒轻,咽喉疼痛赤烂,丹疹显露,舌红苔黄等,治应表里双解,疏解清化并进,可选清咽栀豉汤加减治疗。
  2.毒炽气营
  证候表现 壮热烦躁,口渴引饮,面赤汗出,咽喉红肿,甚者糜烂,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红晕如斑,见疹…二天舌质红有刺,苔黄,三四天后舌绛有刺,状如杨莓,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本证为痧毒疫邪化火入里,邪入气营,气营两燔,邪毒已成燎原之势,既有气分热盛之壮热、烦渴、汗出等症,又见热入营血之嗜睡、痧疹密布、红色如丹等症,此为本证的辨证要点。若病情发展,邪毒内陷,可见神昏、抽搐等邪陷心肝之证。
  治法 主方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清瘟败毒饮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生石膏(先煎)、生地、水牛角(先煎)、连翘、栀子、黄连、黄芩、知母、丹皮、赤芍、芦根、薄荷、玄参、甘草等。壮热无汗,痧疹布而不透,可去黄连、石膏,加浮萍、淡豆豉以表散透邪;壮热甚者,加寒水石、柴胡;便秘,苔糙,咽喉糜烂,口气秽臭者,加生大黄、玄明粉以通腑泄火。邪毒内陷心肝者,若高热抽搐,可选用羚角钩藤汤加减;若神昏烦躁谵语,皮疹紫红色暗,宜用清营汤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内服,以清营凉血,清心开窍。
  本证毒在气营是丹痧的极期,此时毒火炽盛,病势极重,常需配合西医抢救治疗。
  3。余毒损心
  证候表现 低热不退,心悸胸闷,神疲多汗,肢节疼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辨证要点 本证为毒火耗伤气阴,余邪未尽而致,多见于病程后期,以心气虚,心血不足.阴液亏耗的证候表现为主,如心悸胸闷、多汗神疲、低热不退等。
  治法 主方 益气养阴,清热宁心。炙甘草汤加减.
  方药 运用 常用药:炙甘草、人参、当归、丹参、生地、麦冬、石膏(先煎)、柏子仁、桂枝、五味子、竹叶、知母等。若发热不退加青蒿、银柴胡、鳖甲;口渴甚加芦根、天花粉、沙参;胸闷者加全瓜蒌、枳壳;肢节痛加木瓜、伸筋藤、鸡血藤等。
  4.疹后伤阴
  证候表现 午后低热,唇口干燥,痧疹消退,皮肤脱屑,咽痛减轻,干咳无痰,纳食呆滞,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为热病后,阴液耗伤之证。伤阴是病机关键。一派阴虚内热之象是辨证要点,以肺胃阴虚为主。
   治法主方:养阴生津,清热利咽;清咽养荣汤加减;
   方药运用 常用药;西洋参或沙参、生地、麦冬、天冬、天花粉;白芍、知母、玄参、茯苓、甘草等。若低热不解者,.加银柴胡、鳖甲、地骨皮等,食欲不振加扁豆、麦芽、佛手,大便干结加火麻仁。
  本证治疗要抓住阴虚这一关键,阴液不复则余热难退,热不退则阴愈亏。阴虚内热宜用甘寒之品,忌辛寒之品化燥伤阴。
  若后期产生水肿尿血、关节肿痛等变证,参阅有关章节处理。
  [其它疗法]
   一、单方验方
  1.板蓝根或穿心莲,每日15g,水煎分3次服。可作防治.
  2.蒲公英或鸟蔹莓,每日30g,水煎,每日、1剂,连服7日。
   3.银花煎汤,或山豆根、夏枯草、松果茶、嫩菊叶、薄荷适量,煎汤漱口。用于咽喉疼痛者。
  4.黄连制成100%浓缩煎液,配为10%黄连糖浆。1—4.岁,每次5ml,4--.-10岁以上,每次15ml,每日3,--,4次口服。
  二、药物外治
  1.咽喉肿痛腐烂可用锡类散、珠黄散、玉钥匙散吹喉,每日2"-3次。
  2.颌下、颈部肿者,可局部敷冲和膏或紫金锭。
  三、针灸疗法.
  1.发热咽痛,针刺风池、天柱、合谷、油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每次选穴2—3个,用泻法。每,日1次。
   2.咽喉疼痛属实热者,以大肠、肺、胃经穴位为主.可选。①少商或商阳或委中。三棱针针刺出血,②翳风、合谷,⑧少商、尺泽、合谷。咽喉疼痛属阴虚者,以肾经穴位为主,针刺太溪、照海、鱼际。便秘加丰隆。
  四、西医疗法
  首选青霉素肌肉注射,7—10天为1个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重型病例应两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并发休克者应抗休克治疗。停用抗生素治疗后再做咽拭子培养,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患儿及疑似病人均应隔离治疗6—7天,至症状消退,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时,可解除隔离。已接触患儿的健康者,需检疫观察1z天。密切接触的带菌者,亦应隔离,可用青霉素治疗或服药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患者分泌物应严格消毒处理;流行季节应减少儿童集会,.不到公共场所。提倡戴口罩O对病室及公共场所,应予空气消毒,可用食醋熏蒸。
  3.保护易感儿、在流行期间,对易感儿可用1:1000黄连素液喷喉。共7一10天。也可用黄芩lOg,每日水煎分3次13服,连用3天。对曾患肾炎及风湿热的密切接触者,应用长效青霉素。
  二、护理
  1.急性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3周,热降时也不宜过多活动,以防并发症发生。居室应安静,空气流动新鲜,定时消毒。
  2.饮食调养方面,发热时宜进流质饮食,供给足够的水分与热量,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补液。咽部肿痛甚者,宜多次少量饮清凉饮料(果汁等),并可用温盐水漱VI,保护口腔粘膜.
  3.注意保护皮肤清洁,避免搔抓以防感染,脱屑期间沐浴时,水温宜低,并可加入少量油类(如液体石蜡或炉甘石洗剂等),以减少痒感.
  (文献选录)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证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喉痧证治概要》:“烂喉丹痧,发于夏秋者少,冬春者多。乃冬不藏精,冬应寒反温,春寒犹禁,春应温而反冷,经所谓非其时而有其气,酿成疫证之邪也。邪从口鼻入于肺胃,咽喉为肺胃(卫)之门户,暴寒束于外,疫疠郁于内,蒸腾肺胃二经,厥少之火乘势上亢,于是发为烂喉痧也。”
  《疫痧草》:“兄发痧而豫使弟服药,盍若兄发痧而使弟他居之为妙乎?”
  《疡医心得。论烂喉丹痧》:“天行疫疠,长幼传染,外从口鼻而入,内从肺胃而发……。”
  (现代研究)
  关于丹痧的研究,目前报道主要集中于本病的中医临床治疗,包括辨证施治和选方用药。大多根据病理的进展,分初、中、后期或卫、气、营、血证治疗。现归纳如下:初期邪在肺卫,以肺卫表证为主,治以宣肺透邪,清热解表,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解肌透痧汤、荆防败毒散、普济消毒饮等。中期邪在气、营、血分,若以肺胃热甚为主,治以清热解毒,清气凉营,常用方剂有清瘟败毒饮、凉营清气汤、黄连解毒汤、清心凉膈散、白虎解毒汤;以热入营分为主,可用清营汤;以热入血分为主,则用犀角地黄汤之类。后期为热病伤阴,以肺胃阴伤为主,治宜滋养肺胃,常用方剂有沙参麦冬汤、清咽养营汤等。
  李作森报道,辨其卫、气、营、血分,分别采用透表、清营、解毒、养阴等法施治,照顾正气,选用方药。并结合针刺治疗,随证选取外金津、外玉液、大椎、三阴交等穴。同时配合冰硼散、锡类散吹喉。结果治疗1'73例,显效23例,无效9例,治愈率达8].5%。
  临床有许多单方验方治疗本病的报道。如陈瑞芬报道用自拟方(荆芥、防风、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草、丹参、赤芍、丹皮、栀子、板蓝根、忍冬藤、生大黄)以清里发表,凉血化瘀治疗本病,疗效较为满意。此外随证加减用药,如咽喉肿痛甚者加桔梗、牛蒡子以清利咽喉;恢复期而余热未尽者可加生地、麦冬、玄参、地骨皮等养阴清热之品。”,高仲山自创喉痧汤:连翘、银花、芦根、玄参、竹茹、麦冬各15g,牛蒡子、栀子、黄芩各lOg,生地20g,水煎,5小时1次,连服至痧透热解,并强调丹痧未透不宜攻下,便结重者加大黄lOg,大便通即减之。可配安宫牛黄丸加凉黄酒调化内服,随汤药服之更佳.汤文学报道,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本病,药用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5g,牛蒡子、豆豉、黄芩、焦栀子各lOg,荆芥6g,薄荷、生甘草各5g,马勃4g,蒲公英30g,服至发热递退,咽痛减轻,唯周身红疹尚未隐退.则原方去荆芥、豆鼓、薄荷、牛蒡子,加生地、丹皮、白鲜皮,至病情痊愈。
  中药药理研究匠明:黄芩、黄连、黄柏、山豆根、蒲公英、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栀子、夏枯草、穿心莲等中草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抗溶血性链球菌作用也较强,故对本病具有治疗和预防功效,故临证时可根据辨证重点选用。

(0)

相关推荐

  • 中医儿科学——奶麻、风痧、丹痧

    青医君整理知识点,必须学习   1. 奶麻好发年龄是 A. 1-3个月 B. 3-6个月 C. 6-18个月 D. 18-24个月 E. 3岁以上   2. 风痧的治疗原则是 A. 疏风清热 B. 清 ...

  • 【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丹痧】

    丹痧 丹痧是一种由痧毒疫疠之邪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腐烂,全身布满鲜红皮疹,疹后皮肤脱屑,杨梅舌为特征,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又称"烂喉痧","喉痧&qu ...

  • 中医执业3分钟微课-太白方证-效率暴增:丹痧

    中医执业考试,特别原创,太白方证歌诀,终生不忘的中医方证歌诀经典之作.应对考试,百考百过.中医朋友圈公众号首发.丹痧.整体背诵歌诀点这里:中医执业考试神器--太白方证歌诀 中医执业考试,特别原创,太白 ...

  • 解肌透痧汤治疗丹痧邪侵肺卫证

    解肌透痧汤 处方荆芥穗4.5克 净蝉衣2.4克 嫩射干3克 生甘草1.5克 粉葛根6克 熟牛蒡6克 轻马勃2.4克 苦桔梗3克 前胡4.5克 连翘壳6克 炙僵蚕9克 淡豆豉9克 鲜竹茹6克 紫背浮萍9 ...

  • 凉营清气汤治疗丹痧毒炽气营证

    凉营清气汤 <喉够症治概要>:凉营清气汤 处方犀角尖(磨冲)1.5克 鲜石斛18克 黑山栀6克 牡丹皮6克 鲜生地18克 薄荷叶2.4克 川雅连1.5克 京赤芍6克 京元参9克 生石膏24 ...

  • 沙参麦冬汤治疗丹痧疹后阴伤证

    沙参麦冬汤 处方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花粉4.5克 功能主治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治燥伤肺胃阴分,津液亏损,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而粘,或发热,脉细数,舌 ...

  • 《张聿青医案》丹痧

    (附烂喉痧) □ 金(左) 春温疫疠之邪从内而发.发热咽痛,热势甚炽,遍身丹赤,痧点连片不分,咽痛外连颈肿.右脉滑数左脉弦紧,舌红边尖满布赤点.此由温疫之邪,一发而便化为火,充斥内外蔓延三焦.丹也,痧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张聿青 丹痧方集

              名医名方张聿青经典医案 丹痧 张乃修(1844-1905),清末医家,字聿青,又字莲葆.祖籍江苏常熟,又迁居无锡.父张甫崖,兄仲甫,均业医.少自少年时从父习医,同治二年(1863年 ...

  • 观音救急丹(治一切痧证)

    朱砂水飞.腰黄各一两二钱(36g),水飞.荜茇四分(1.2g).月石四钱(12g).麝香一钱五分(4.5g).明矾二钱(6g).牙硝八分(2.4g).梅片一钱五分(4.5g).赤金箔四十张. 共研细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