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北塔的历史沿革,你了解吗?
新化北塔,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城北资水西岸,以方位命名。2013年新化北塔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史书记载始修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落成,但据民间传说,清嘉庆年间,这里原有一座木塔,年久失修而坍塌,后募捐重修,建明无扎架,周围堆起土围,随塔升高,塔成将土运走,前后修了20年。塔身为青砖料石结构。
据碑文记载:“塔基压浆灌缝二十四层,中镇金色,四周嵌珠玉。”塔高42米,八角形,角上嵌石舫,状如翘角,覆铁瓦,铸铜顶,塔正门书“北门锁钥”四字,两边对联曰:“正欲凭窗栏舒远目,直须循级上高楼。”塔中有相对螺旋砖阶直升塔顶,共492级,塔内七层,层层壁画,书法及捐款人姓氏石刻。登塔凭窗,远处群山叠翠,脚下资水流碧,梅城古貌尽收眼底。
历来名人登临,赋诗甚多。明参政胡有恒有登北塔绝顶诗:“江流去处空,一塔锁奔欲。势镇县之北,气雄资以东。举头疑日尽,长啸直天通。拟更探奇胜,西南首望崇。”
解放后,由于柘溪水库关闸蓄水,资江水位不断上升,漫及塔基。1979年,上级拨款沿资水河岸,修建了北塔护卫堤。堤高10米,宽10米,长1500米,在通常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暴发时,可保塔基不被淹灭。
据清同治《新化县志》载,县治西南高而东北陷,需建阁以镇之,乃创木阁,久之倾圯。议建石塔,因其地低陷,多浮沙,屡议不果,嘉庆十一年(1806),始掘地3.6丈, 因资金缺乏,两次停工。道光十四年(1834)秋落成,塔为八角七层,高13.85丈。层与层之间突出短檐, 角上镶嵌石舫,似翘角,铜顶铁瓦,底层为青石方块,塔体纯青砖砌成。塔内有要对螺旋砖阶上升,共492级。工艺精巧。虽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至今仍巍然屹立。
关于北塔修建的民间传说
清嘉庆时期,新化人因不满朝廷昏政,奋起造反,遭清兵血洗,后周姓和袁姓两名江西人来到新化,看中了新化这块风水宝地,便在新化安家落户。传说他们都是乐善好施之人,专开了两家伙铺收留穷苦人家,并为穷苦人建起了九百九十一间茅屋,从此新化又慢慢恢复元气,人兴财旺起来。
两人的好名声在梅山大地传开,此事同时也感动了神仙吕洞宾。吕洞宾便托梦送给这位好心人一个宝塔式的钥匙。次日,又遇一挑破烂箩筐的老叫花子前来投宿,他以箩筐抵做伙钱。除夕之夜,这只破箩筐射出一道银光,照亮了整个梅山新化县城。箩筐里面装满银子,银子上面一块黄绢写着——金钱(6:08钱)吊金洲,江水两边流。金鹅飞宝地,建塔保千秋的诗句。好心人便领悟神旨,后来请了三百三十位石匠,打了三百三十只山石,挖了三十三层底泥,请了三千三百民工,按钥匙的模样修了三年零三个月,就在北塔的位置建好了塔的底座,耗尽了银两。老百姓听说是为保风水和财运才修建北塔,也纷纷捐赠银两,后来就修成了北塔的最初木塔结构。
塔建成后,据说,新化果然人杰地灵,接连出了几位进士,百姓家兴财旺。这样北塔慢慢就成了人们心中崇拜的图腾。木塔倒塌以后,人们为继承祖愿,道光十三年,又开始改木塔为砖石塔,四角镶嵌珠玉,为答谢神仙吕洞宾指点,特在塔门正中刻有北门锁钥字联以纪念吕洞宾,并在每层阁内都画有八路神仙。
新化北塔为何要建七层?
一般来说,宝塔的建造层数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但中国宝塔通常有五层到十三层,不同层数都有其不同意义。在古印度的佛教语中,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佛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指的就是宝塔,它似乎能够引导我们去思考其中的奥秘。
然而在当地新化,我们又怎么去解释当时人们口头流传的这样一句口头禅呢:钱钱钱,三义阁五层,宝塔七层。三义阁五层和宝塔七层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关联呢?这里边也自然地讲到了宝塔七层。
三义阁五层,宝塔七层,我们发现,不管阁也好,塔也罢,五和七都是一个奇数词,并听先辈说,塔都只建单数的,三义阁和北塔都是新化境内的景观,只是三义阁在文革期间已被毁灭。
至于北塔的这种造型,是一个不断演化的造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它已成为人们视觉上的一种习惯感受。千百年后,人们根据需要和习惯来建设塔的各种造型,如上海东方明珠塔的建筑造型如同火箭一般直插云霄、气势恢宏,这与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又如北塔相对省内其他塔来说,它的建筑特点与梅山境内现存下来的其它塔类相比,有过之而不及于北塔之处。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也曾赞誉北塔为中国近代建筑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