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擂茶:传承千年的非遗美食,香飘万里的客家特色
各位茶友大家好,这里是茶在端。
人们常说:无山不客,无客不山。
客家人长年生活在山区,日常生活中自然是少不了种茶、做茶、食茶。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茶文化。
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客家擂茶绝对是其中最具魅力的一项,可谓是“皇冠上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客家的擂茶吧。
一、源远流长
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传统文化之传承。
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史料记载宋代在中原地区已流行擂茶。
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常年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高山寒冷潮湿,又受医疗条件的限制,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为防止“六淫”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
关于客家擂茶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后汉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领兵驻扎江南。
时值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
这可急煞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也不济事。
有老婆婆闻知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乡亲制成大量擂茶,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擂茶从此更是盛名远播。
二、擂茶百味
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
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
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
擂茶的主要原料为“三生”,即:生姜、生米、生茶叶。
基本原料还包括米、芝麻、黄豆、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
擂茶的配料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
春夏湿热,常用新鲜艾叶、薄荷叶、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
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金银花;
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竹叶椒或肉桂等。
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
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
所以原料都准备好后,将它们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取用。
原料备好,同置钵中。
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
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
或者是加入花生米与生姜等浸泡后擂研成糊,拌上韭菜、菜豆等,加适量的细盐,入锅加温水煮成茶粥。
另有擂茶做法名“腌茶”,采摘立夏前后的茶树鲜叶,入锅蒸或煮成赤色后捞起晒干。
擂茶时取适量茶叶,加熟芝麻、花生、肉桂、小茴香、白芷、陈皮、甘草等香料,拌入细盐擂成茶泥,冲沸水饮用。
三、以茶待客
擂茶冲泡时,壶须提高,水应快冲,趁热饮用。
饮时舀入碗中,洒上油炸花生仁、油炸碎糯米滋、碎炒黄豆、熟芝麻等佐料,保存了唐宋时期民间饮茶辅以佐料的习俗。
品尝擂茶时,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
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腔留香,身心清爽,脾胃舒适。
二口深饮,通体舒畅,细嚼茶脚,香辛苦咸,味中有味,余味绵长。
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苦便烟消云散。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
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
擂茶制作简单,饮用方便,有解渴、充饥之效,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人们四季长饮,也惯用擂茶敬客。
在家中,有客人来,客家人都会泡上一壶暖暖的擂茶。
先冲在小杯,再恭敬地端在客人面前,表示对客人的礼貌,而客人则双手接杯或以手指叩桌,以表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礼。
朋友、亲戚之间在公共场合的交往,一般都在圩镇的茶馆中,首先泡一壶茶再点些茶点,边喝茶边交谈。
与此同时,客家人更把茶与婚俗联系在一起。
客家人谈婚论嫁,男女双方及父母第一次见面,一般都在圩镇的茶店中进行,称之为“吃茶”。
双方同意之后,男方给女方的聘礼,客家人叫“茶礼”。
在嫁娶仪式中,男女双方在举办酒席的同时,都会举行一次“茶话会”。
在娶亲仪式中,新人谒见长辈要借擂茶行“敬茶”礼,以表示对长辈的敬重。
客家的擂茶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研究客家茶文化可以领悟客家人的情操和美德,也可拓展对“茶”的认识和见解,久而久之,必定能从客家茶文化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