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科两种常见疾病,两种疾病是否存在关联性?关联性如何?具有什么临床意义?接触性皮炎和特应性皮炎均为常见皮肤病。值得注意的是,两种疾病存在不少关联。此次AAD线上学术年会,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米尔顿赫希医疗中心的助理教授Alexandra Flamm博士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特应性皮炎的关系提出了5个问题,并进行逐一分析。
已知CD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介导免疫功能有所不同,可分为Th1和Th2等亚群,Th1细胞以表达IFN-γ和IL-2为主,Th2细胞以表达IL-4、IL-5和IL-10为主。Flamm博士指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以Th1为主,而特应性皮炎以Th2为主。但是,有许多因素可以调节Th1和Th2的增生和分化,例如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共刺激分子和抗原呈递细胞等。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复杂的联系。
实际上,早已有研究证实,特应性皮炎中的接触性致敏与特应性皮炎疾病严重程度强烈相关。另一方面,学者Uehara和Sawai曾经纳入150特应性皮炎患者,让患者接触二硝基氯苯。结果显示,100%的轻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激发试验为阳性,而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阳性率仅为33%(图3)。此研究提示,特应性皮炎中存在的炎症介质或可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
较新的研究也发现,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特应性皮炎群体,其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人群要高。与此同时,出现在特应性皮炎基础上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可能对特定物质致敏的比例会更高。对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不论是否存在特应性皮炎,其发病机制均类似,表现为IL-2、IL-4和IFN-γ水平升高。学者Malajian等人曾研究发现,与非特应性个体相比,特应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更容易出现阳性。与此同时,特应性皮炎与镍、钴和铬接触性超敏反应(contact hypersensitivity)有关,但与香精的接触性致敏无关。也就是说,特应性皮炎患者比普通人群的过敏风险更高(斑贴试验阳性率高),尤其易对金属过敏原产生接触性超敏反应。
此外,Flamm博士还专门提到儿童群体的相关研究。学者曾探讨了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接触性变应原的出现频率。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特应性皮炎患者和非特应性皮炎患者至少出现1种过敏原反应的比例分别为89%和66%,前者明显更高。在接触性过敏原方面,特应性皮炎和非特应性皮炎患者也有显著差异。这表现为20%的特应性患者桃金娘斑贴试验阳性,19%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对香精组合反应阳性。由此可知,特应性皮炎组的接触性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学者还建议可通过避免接触最常见的过敏原以起预防作用,尤其是香精物质。
Alexandra Flamm博士:涉及多种假说,例如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和长期暴露致敏原。具体来说,Flamm博士认为有4种假说来解释为什么特应性皮炎患者可发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1)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可增加半抗原渗透性,可能有助于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具体来说,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可表现为经表皮失水增加、角质层水合作用下降。此外,特应性皮炎患者角质层中金属的螯合能力受损,这可能增加金属过敏的风险。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肤本身就已发炎,因此,当接触弱半抗原时,无需产生任何“危险信号”。2)细菌定植。特应性皮炎患者定植细菌种类改变,可能影响接触性致敏的产生。Flamm博士指出,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上调Toll样受体参与致敏,尤其是金属性过敏原。3)FLG基因突变。FLG基因突变同时见于特应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研究曾发现德国和丹麦成年人群中,FLG基因突变和镍致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FLG基因突变患者中镍过敏发生年龄也显著小于FLG基因正常人群。4)局部治疗。特应性皮炎历经多种局部治疗,长期使用的话,可以引起皮肤致敏。Flamm博士指出这可能因为局部治疗常含有香精和其他过敏成分。Alexandra Flamm博士:可考虑斑贴试验。由于特应性皮炎患者可能会并发接触性过敏,例如对香精过敏。因此,当这类患者经特应性皮炎治疗后无改善,则需要高度怀疑。下图患者就曾误诊特应性皮炎发作期表现,实际上是芳香疗法中薰衣草精油的芳樟醇引起的过敏。
Flamm博士特别指出,斑贴试验很有必要,因为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很难区分特应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需要注意的是,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用药可以影响斑贴试验结果。下表整理自Flamm博士的总结性表格,供大家参考。
什么过敏原可导致特应性Alexandra Flamm博士:金属、香精和防腐剂等。Flamm博士首先介绍了丹麦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该研究纳入了100例5~17岁儿童和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对31种过敏原进行了斑贴试验。结果显示,30%的儿童至少有1次斑贴试验阳性,同时,17%的儿童至少有1次与当前皮肤症状有关的接触性过敏反应。此研究证实,接触性过敏的风险与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同时,金属和护肤品中的成分是最常见的致敏原,特应性皮炎儿童对这类成分的过敏风险更大。类似地,也有研究对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常见过敏原进行了排名,总结见下表(表2)。
Flamm博士提到,有学者对641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了斑贴试验。结果显示,有40例患者斑贴试验阳性,占比达6.2%。其中,过敏原占比高低分别为润肤剂(47.5%)、氯己定(42.5%)、己脒定(7.5%)、替可的松匹伐酯(2.5%)和丁苯羟酸(2.5%)。进一步分析显示,与特应性皮炎治疗致敏相关的危险因素为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6月龄前发病、IgE介导的致敏反应。
此研究得出结论:特应性皮炎局部治疗与皮肤致敏有关,其中防腐剂和润肤剂是最常见的致敏原。类似的研究则发现,与非特应性个体相比,特应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阳性概率确实更高。其中,特应性皮炎更易对季铵盐-15、咪唑烷基脲、DMDM乙内酰脲和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出现接触性超敏。学者建议特应性皮炎患者应避免使用含甲醛释放剂的护肤品。
特应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科两种常见疾病,两种疾病是否存在关联性?关联性如何?具有什么临床意义?文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有理有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作者从发病机制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明确两种疾病具有关联性,即特应性皮炎患者发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概率比对照组人群高。与此同时,出现在特应性皮炎基础上的接触性皮炎患者,可能对特定物质致敏的比例会更高。接下来,作者分析了特应性皮炎患者易发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原因,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增加半抗原渗透性、细菌定植上调Toll样受体、FLG基因突变,以及局部治疗引起皮肤致敏相关。两种疾病存在着关联性,那么这对我们临床工作有什么意义呢?一方面,我们需要鉴别两种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斑贴试验,只有精确诊断,才能精准治疗。另一方面,研究表明,金属、香精和防腐剂等为特应性皮炎患者较常见的接触性致敏物,而这些物质常是某些护肤品中的成分。因此,特应性皮炎患者在选择外用护肤品、润肤剂时,更应该注意可疑致敏成分,避免应用含有高致敏性成分的护肤品。
安倩
安倩,博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变态反应亚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皮肤外科手术、皮肤肿瘤和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化妆品安全性和效能检测、美容激光、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的诊治和研究。曾于美国Warren skin care center研修皮肤外科学技术。发表多篇SCI论文,获发明专利一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项,辽宁省教育厅课题一项,获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1]Jones HE,Lewis CW,McMarlin SL.Allergic contact sensitivity in atopic dermatitis.Arch Dermatol.1973;107(2):217-22.
[2]Simonsen AB,Johansen JD,Deleuran M,Mortz CG,Skov L,Sommerlund M.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 may have unacknowledged contact allergies contributing to their skin symptoms.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8;32(3):428-436.
[3]Borok J,Matiz C,Goldenberg A,Jacob SE.Contact Dermatitis in Atopic Dermatitis Children-Past,Present,and Future.Clin Rev Allergy Immunol.2019;56(1):86-98.
[4]Mailhol C,Lauwers-Cances V,RancéF,Paul C,Giordano-Labadie F.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to topical treatment in atopic dermatitis:a study in 641 children.Allergy.2009;64(5):801-6.
[5]Shaughnessy CN,Malajian D,Belsito DV.Cutaneous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reactivity to topical preservatives.J Am Acad Dermatol.2014;70(1):102-7.
[6]Raffi J,Suresh R,Botto N,Murase JE.The impact of dupilumab on patch testing and the prevalence of comorbi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in recalcitrant atopic dermatitis: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J Am Acad Dermatol.2020;82(1):132-138.
[7]Malajian D,Belsito DV.Cutaneous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J Am Acad Dermatol.2013;69(2):232-7.
本文首发:医学界皮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