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写意画法图文教程,分分钟成为国画大师!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世人常用'四君子'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对此很多文人墨客都对四君子情有独钟,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学竹子的画法吧!
一、工笔竹子绘画技法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 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 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竹的生长规律是:从笋内抽出新苗;有枝没有叶叫新篁,新篁长高后放叶;竹未出笋时就有节,竹干出土后长到七节以上才发枝, 枝左右生长, 每节生出两枝,在外侧的节长, 并且枝多,到竹子梢头则每节生一枝;枝上生叶,有一组五叶·七叶及十几片叶的不等, 竹叶是从叶柄长够宽度后就向前直伸;并行叶脉。
步骤一:用中墨勾竹叶,线条要挺拔。鸟用淡墨勾出,鸟嘴. 眼. 爪用重墨勾出。
步骤二:用淡墨按叶筋进行分染, 染时用水线留出主筋。用淡墨作底染出鸟的躯干. 头, 并根据要求用不同墨色染出翅尾。
步骤三:竹叶按第一遍的淡墨,留水线,用花青分染第二遍,再用赭石分染一下, 完后再用花青分染第三遍(不留水线),鸟头和背在淡墨基础上再分染赭石, 胸腹用胭脂分染。
步骤四:用石青分染叶子,画出鸟的嘴. 眼, 用黄色分染眉,然后用淡墨丝毛, 经调整满意后提款盖章。
二、竹子工笔和写意绘画技法
在此按“画竹的由来”、“画竹的艺术”、“怎样画竹”,分几篇陆续介绍,并配上相关的墨竹图。
怎 样 画 竹
我生长在山村,环山皆竹,淡竹、苦竹、毛竹(江南竹)、绿竹、孟宗竹、方竹、黑竹、箬笠竹等种类不少,但据《竹谱》记载我国产竹多达三百余种。我从小很喜爱竹,对竹的生态比较熟悉。从未出土的笋芽,以至清明谷雨时节的新篁竞茁,夏日解箨放梢,秋来摇曳风雨,严冬仍然郁郁苍苍,情景十分深刻。我虽爱竹,但尚无掌握笔墨画竹的能力。早年从瓷器彩绘和画册上,开始摹仿一些墨竹,不甚理解。进学校后才画一些双钩写生,对竹的竿、枝、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得到了更为详细的了解。在初学掌握笔墨基础上,才逐渐转入用意忆和想象画墨竹。写生时首先把折枝竹子作一番剪裁取舍工夫,反复推敲。或在日光灯影下构成的图影,多观察多练习,最后做到心到笔随,心手相承画出自己所感受的作品。有人说画竹很容易,其实很不容易。白居易《画竹歌》云:“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郑板桥是下了很大工夫的,他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才能获得很高的成就。他说了自己的学画过程:“余始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法。”才能随手写去,自尔成局,神理俱足。
要做到这一层,必须有一番勤学苦练的工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原则,还有如何掌握笔墨去表现的问题。笔墨是中国传统绘画至为重要的一环。画竹叶的用笔要劲利中见柔和,竹叶可从人字、个字、介字、分字三笔五笔起手,顺手写去,多而不乱,整而不板,密而不塞,下笔要实按虚起,一抹而过,切忌稚弱。中锋偏锋兼有。撇、捺、点、挑、抹并用。竹叶的形态如正、侧、反、复、偃仰、肥瘦、疏密生动有致。不要成平板标本式的叶片。叶有前后阴阳老嫩。墨分浓淡枯湿。注意其中的透视变化。小幅可用焦点法,巨大画幅则可采用多焦点的透视法。
附基本画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