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1)精:中医学的精,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既包括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先天之精,又包括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
(2)气: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3)精或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无形:即精或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或气的基本存在形式。由于肉眼看不见,故称其“无形”。有形:即精或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楚其具体性状。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机:指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出入聚散等几种。
(2)气化: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精化气,气生精。
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属性
(1)阳: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为阳。
(2)阴: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为阴。
阴阳属性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
药性,寒热温凉,又称“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泻下。故辛甘淡味属阳,酸苦咸味属阴。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相互斗争,制约和排斥。
A,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B,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2)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3)阴阳交感与互藏:相互感应交合,相互包含。
(4)阴阳消长:处在不断的增减变化之中。
A,阴阳互为消长:阴阳互为消长不断进行着,是绝对的;而阴阳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
B,阴阳皆消皆长:一方随另一方的消长发生相同的变化。如精气两虚,气血两虚。
(5)阴阳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课向其反方向转化。
突变形式: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物极必反)。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渐变形式:四季交替。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动维持和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A,脏腑形体分阴阳
心居于隔上属阳,心属火,位南方,通于夏,主温通,属阳中之阳。
肺居于隔上属阳,肺属金,位西方,通于秋,主肃降,属阳中之阴。
肝居于隔下属阴,肝属木,位东方,通于春,主生发,属阴中之阳。
肾居于隔下属阴,肾属水,位北方,通于冬,主闭藏,属阴中之阴。
脾居于隔下属阴,脾属土,居中央,主四时,主运化,属阴中之至阴。
B,经络系统分阴阳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而属阳。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A,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之中,风暑火燥属阳,寒湿属阴。
B,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及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三,五行学说
1,五行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爱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制化: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
(4)相乘(过度克制):木→土→水→火→金→木(乘)
(5)相侮(反向克制):木←土←水←火←金←木(侮)
(6)相及:母病及子(顺病轻):母虚子亦不足。
子病及母(逆病重):子盛母亦盛(子病犯母),子虚母亦不足(子母皆衰),子盛损及母衰(子盗母气)。
3,五行在中医学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盛则传,虚则受。
(3)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生:
A,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适用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
B,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适用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火:命门之火)
C,培土生金法:健脾补肺,适用脾气虚衰而致肺气虚弱。
D,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适用肺阴亏虚或肾阴亏虚。
相克:抑强扶弱
A,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
B,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适用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
C,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适用肺阴不足右降不及或肝火亢盛左升太过。
D,泻火补水法:泻心火补肾水治疗心肾不交,适用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