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多动脉炎

本病又称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是一种以中、小动脉炎症为主的皮肤、内脏、多器官
均被受累的少见的全身性疾患。属祖国医学“脉痹”的范畴。其临床特点:①皮损呈多
形性,但以沿小动脉分布的皮下结节为多见;②内脏损害大多以肾脏为主,表现为肾小
球肾炎,常有发热、多汗和关节酸痛等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见于中年男性患者,男女性的发病率比为4,1。
    [病因病机]
    禀性不耐,腠理不密,风湿入络,阻于经脉,郁久化火,血分蕴热,外泛肌肤,内
侵脏腑所致。
    西医学大多认为本病可能与感染、药物、注射血清等有关的一种多因素的变态反应;

业年来有人提出本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皮损约在1/3的病例中出现,呈多形性。
多为黄豆到蚕豆或更大的结节,质地较硬,可以推动,或与皮肤粘连,一个或数个不等,
沿皮肤表浅动脉排列,有时不规则地聚集在血管的近旁。有的结节中心坏死形成溃疡,数
月后愈合,遗留疤痕。不典型的皮损尚可有多形性红斑、风团、紫癜、结节性红斑、网
状青斑、坏疽等。皮损的颜色为正常肤色、淡红色、鲜红色、暗红色。 
    本病皮损好发于小腿部,其次在足、前臂,偶发于躯干、头面及肩部,两侧发生而
不对称。自觉疼痛和压痛。皮肤型患者只有皮肤损害而无全身症状,或偶有轻微不适,预
后大多良好.
    内脏型者,约有80%累及肾脏,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消化系统受累则恶心
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大便带血,若累及肝脏则表现为肝肿大,肝坏死;心脏受累者
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可引起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部分患者心肌受损,导
致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受累者,以周围神经炎多见,表现为肢端触痛及麻痹,若累及中
枢神经则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如头痛、头昏、抽搐、项强等;如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脑和腹腔出血、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及反复感染导致死亡。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消耗性发
热。多汗乏力、肌肉及关节酸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约1/3病例嗜酸
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沉明显加快,肾损伤时有血尿、蛋白尿、管型,血清丙种球蛋白
增高。
    2  诊断要点
    2.1  可发于任何年龄,而多见于中年男性。
    2。2  本病皮损好发于小腿部,其次在足、前臂,偶发于躯干、头面及肩部,两侧发
生而不对称,内脏损害常累及肾脏,其次是消化系统、心脏、神经系统、眼部等。
    2.3  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皮损约在1/3的病例中出现,呈多形性,沿皮肤
表浅动脉排列,形成溃疡愈合后遗留疤痕。
    2.4  内脏型者,约有80%累及肾脏,表现为肾小球肾炎和高血压;消化系统受累则
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大便带血,肝肿大,肝坏死;心脏受累为冠状动脉功能不
全。可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受累者,表现为肢端触痛及麻痹.
    2.5  皮损的颜色为正常肤色、淡红色、鲜红色、暗红色。
    2.6  本病发作时常有消耗性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及关节酸痛等症状.
    2.7  皮肤型者只有皮肤损害而无全身症状,预后大多良好,内脏型者如发生急性肾
功能衰竭,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及反复感染可导致死亡。
  3鉴别诊断
  3.1  结节性红斑  结节为鲜红色,蚕豆至核桃大小,好发于小腿伸侧,有明显的疼
痛和压痛,但结节不沿浅动脉走向排列,不破溃,成年妇女多见,无系统损害.
    3。2  结节性血管炎  结节为暗紫红色,有疼痛和压痛,好发于小腿屈侧,有时结节
沿表浅静脉排列,一般不破溃,多发于中年妇女,无系统损害,病理检查是静脉为主的
血管壁炎症。    .

[辨证]
    血分瘀热,风湿阻络  皮下结节,质地坚硬,可以推动,或与皮肤粘连,皮损颜色
为正常肤色、淡红色、鲜红色、暗红色,常有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或有
头晕,眼花;或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大便带血;或有胸闷,心痛,心力衰竭;
或有肢端触痛,麻痹.苔黄,舌质暗红,脉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血分瘀热,风湿阻络  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通络。常用:生地、赤芍、丹
皮、紫草、丹参、鸡血藤、虎杖、牛膝、忍冬藤、白花蛇舌草、山栀、络石藤。
    加减法:高热者,加生石膏(先煎)、知母;关节疼痛者,加秦艽、防己,血压高者,
加石决明(先煎)、珍珠母(先煎)、杭菊花、夏枯草;头痛抽搐者,加钩藤(后下)、羚
羊角(先煎),有血尿、蛋白尿、管型者,加黄柏、知母、玉米须、米仁根;恶心呕吐者,
加淡吴萸、黄连,腹痛腹泻者,加煨木香、白芍、炮姜;便血者,加生蒲黄、五灵脂、生
地榆;心肌梗塞者,加冠心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
    1.2  成药、验方
    1。2.1  雷公藤浸膏片,每次2片,每日3次。
    1.2。2  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日3次。
    1。3  西药治疗
    1。3。1  皮质类固醇激素  为内脏型首选药物,一般初用泼尼松每日60~lOOmg,分
3—4次口服,病情控制后渐减量,每周减5mg,维持量每日5~10mg。
    1。3.2  免疫抑制剂  与激素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及副作用,用药
期间注意血象及肝功能的变化,一般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每次50mg,每日2"--3次。
    2  外治法  
    2。1  赤肿  阳和解凝膏外敷。
    2。2  脓成  切开引流。
    2.3  溃后  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预防与护理)
    1  去除感染病灶。
    2  避免应用致敏药物.
    3  发作期应注意休息。
    (述评)
    本病皮肤损害为主,内脏损伤轻微者,用凉血活血、清热通络的中药,疗效较好。若
内脏累及,损伤严重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尤以用肾上腺类固醇激素控制病情为佳。否
则预后不良,应引起注意。有危急证候,当积极抢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