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那些事儿:3点积极关注,2点积极行动
遇到朋友,说起来近期生活,真叫一个累并焦虑着,满含苦涩的笑。
细说起来,不外乎因为在读初三孩子的学习状态,孩子之前成绩稳定在班级较好名次,能考上本地最好中学,最近一次重要考试考砸了,按照这个成绩只能上个普通高中,如果再差一点甚至高中都未必上上。
这个“可能”导致的糟糕至极想法,“吓坏了”家长,表现为焦虑不安。
当然,人家能自嘲说出来,焦虑指数也就不会太高,起码用这个倾诉缓解着焦虑。
我的回应努力贯彻“积极理念”,具体说就是积极关注,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关注作为家长的朋友。
孩子考试不好,要看处于什么情境,比如小学成绩不好不会太在意,因为划片招生政策,不需要通过竞争进入中学。但是初中升学率是有一半淘汰率的,也就是一半孩子没有高中读书机会,这比高考还要残酷,中考是有无学上,高考是学校好坏,前者是性质,后者是程度。
因此,关注到朋友焦虑是真实的,且有现实刺激,是符合常态的,为此回应“你这焦虑还不够,换成我要比你严重的多”。
“面对中考这个独木桥,要比高考竞争激烈的多,不焦虑反而是不正常的,焦虑正是关心孩子的表现。”
这个说法明显获得朋友认可,这是肯定,当然会有效果。这就是积极关注,把焦虑正常化、一般化、大众化,甚至从心理层面“赋予”积极意义,即对孩子爱的具体表现。
二是积极关注作为考生的孩子。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这是基本事实。为此,家长无法替代孩子学习与考试,只能发挥辅助作用。
由此,看家长与孩子互动效果是积极辅助还是消极辅助,从互动有效性来决定是否调整互动模式,这才是关注要点。
据朋友说,知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后,就想揍一顿解气,被爱人制止了,不过还是教训了一顿。我问孩子反应,说很老实的听了训斥,然后五一假期自己啥也不干,就在家里“看着”。
问起来现在孩子学习状态,说不错,很自觉。显然,焦虑问题严重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进一步推理说,家长处理不好自己焦虑问题,就会在互动中带给孩子消极影响,所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于是,我问“平时关注孩子哪些方面”,“看到孩子做的不好会如何”,“能够看到孩子做的不错地方吗,能及时肯定表扬吗”。回答焦虑中,没太注意这些,而这些恰是家长朋友要做的。
如何做呢,我给出一点建议,先是积极关注,再是“消退加强化”的积极行动。
积极关注就是看到三个方面,时间维度看到差异点,空间角度看到闪光点,心理角度看到动情点。在积极关注基础上,对于孩子暂时不良表现要忍住焦虑,“视而不见”,同时对积极关注到的这三点强化表扬,用积极行动链接好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