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童谣(音频)| 陈思琪:广府童谣 VS 潮汕童谣

  广府童谣

VS

潮汕童谣

广府童谣——流传于广府地区的民间口头艺术,它浅显生动、韵律平和、贴近生活,广受妇女儿童的喜爱。而三百多公里外的潮汕人民,也吟唱着先辈留下来的“歌仔”,“歌仔”悦耳动听,是无数代人童年的记忆。那广府童谣与潮汕童谣究竟有什么共同与不同之处呢?

方言

不同点

广府童谣用粤语歌唱。粤语19个声母,56个韵母和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潮汕童谣使用潮汕话进行歌唱。潮汕话有18个声母,61个韵母,8个声调。相比粤语来说,韵母有所增加,声母与声调有所减少。

相同点

广府童谣和潮汕童谣都保留了大量古文字,成为古文字研究的一个入口。

广府童谣

如《打开蚊帐》:快哟攞个拍来。此句中“攞”(luo,第二声)的意为:撕裂、向上捋的意思。

又如:《月光光》:虾崽你快快瞓落床。此句中“瞓”汉语大字典解释 (fèn)方言。睡觉的意思。

潮汕童谣

如《宋橄榄》:宋橄榄,好吃哉·······。其中就保留着古代的语气词“哉”字。

又如《唪啊唪》中的“唪”(feng,第三声),为佛教徒,道教徒诵经之义。(音频)

主题

相同点

一、与民俗相结合

由于童谣起源于生活,流传于生活之中,所以,广府童谣与潮汕童谣在与生活的联系都十分密切。

如:广府童谣《凼凼转》:

凼凼转,菊花圆

炒米饼,糯米团

阿妈叫我睇(看)龙船

我唔睇,睇鸡仔

鸡仔大,摞(拿)去卖

卖得几多钱?

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这个作品就讲述了五月初五端午节广府地区的一片景象。而潮汕地区也有类似童谣,如《吊灯吊双畔》:

吊灯吊双畔

看戏拼头前

老婶老姆你勿挨

挨着阿吊灯伯泊(掉)落溪

这首童谣讲述的是正月看戏的场景。通过“挨”描写了人挤人的热闹场面。

二、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除了以传统民俗为主题,广府还流传着一些歌颂先烈的童谣。如《跳橡筋》:

董存瑞,十八岁

为国牺牲炸碉堡

炸到碉堡咯咯翠

全国人民流眼泪

《跳橡筋》将董存瑞炸碉堡的事迹融入跳绳游戏的童谣之中,使英烈事迹广为流传。《拍大肶》、《拍掌仔》也属于此类童谣。潮汕地区也有将历史事件唱进童谣的,如《两只牲牛》:

潮州风景好风流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廿四楼台廿四样

两只牲牛一只溜

不同点

广府童谣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地区,因此保留了珠三角地区特有的生活习俗,而与潮汕童谣靠近海洋,这一地理条件赋予了潮汕童谣特有的主题。

广府童谣

比如广府童谣《天皇皇》、《七姐旦》。在七姐诞中,广州地区的闺中少女都要拿出自己的手工艺制作绝活,穿针引线,雕刻绣花。节日期间将自己的手工艺品拿出来竞赛展览。七姐诞不仅是女性充分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也是闺中少女祈求美好姻缘,祈求幸福美满生活的一个机会。

《天皇皇》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

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七姐旦》

七姐旦,拜七姐,七姐赐我美丽些

七姐旦,拜七姐,七姐赐我郎君有田又有舍

潮汕童谣

比如潮汕童谣《天乌乌》,这首只有80个字的童谣中就出现了鲤鱼、龟、鳖、蟟蟜(一种贝壳类的海产)、虾姑(濑尿虾)、水鸡(青蛙)、田蟹等7种水产,与潮汕人民靠海吃海的生活离不开。

天乌乌

挈枝锄头去巡埠

巡着鲤鱼偷娶嬷

龟企灯,鳖打鼓,蟟蟜扛新娘

虾姑背囊箱,水鸡担布袋

田蟹来相贺······

《天顶一只鹅》

天顶一只鹅

阿弟有亩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

大伯听着无奈何

收拾包裹过暹罗(xiān luó)

这首《天顶一只鹅》提到“暹罗”一词。暹罗是泰国的古称,这里反映的是早在宋元时期,大批潮汕人漂洋过海寻求生计。这种情况被称为“过番”(旧时称为“走南洋”)。

比如潮汕童谣《工夫茶》,由于喝功夫茶是潮汕族群的一个特征,歌谣从工夫茶的用水、用火、冲泡等技艺,反映潮汕文化精细的特点。

《工夫茶》

潮汕出名工夫茶

一个炭炉一泡茶

关公巡城好架势

韩信点兵来滴茶

茶香引来四方客

世界潮人亲一家

结语

广府童谣与潮汕童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均呈现出一歌多版的流行趋势:如《月光光》就有35个版本,《鸡公仔》在广州内就已经有25个版本了。潮汕人民也有对童谣进行改编的。更有将童谣改变成合唱曲、流行曲的形式,取得一定的社会成效,但是,改编曲目甚少。大量童谣正在流失。

目前,广府和潮汕地区的许多中小学将童谣纳入课程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旨在发挥童谣的教化作用,但是仍然存在教师缺乏方言基础以及相关教学经验等问题。

这需要引起政府与社会、学校三方面的重视与改革。而对于每一个方言者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童谣发展,讲好自己的方言,携手将童谣发展推进一个新的台阶。

推荐书目:

《老广新游之广府童谣》

《广府童谣凼凼转》

参考文献:

邵兰珠《论粤语的语言特色及文化内涵》

陈露《广府白话童谣当代传播模式考察和研究》

曾应枫《广府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