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十年,回到故乡,开一家独立书店意味着什么 | 席地而坐Vol.11
在跟我们对谈时,高贵兵坦言,自己这段时间接受了太多类似的采访,他觉得自己像是一台复读机,面对不同的媒体,说着同样的故事,为的只是一家新开张的书店,可以多卖几本书。
在世界读书日前夕,腾讯推出了一篇写他和书店的人物稿,他自嘲说:“腾讯的人物稿,为书店吸引来更多的目光,自己那点俗事反复向人诉说,如祥林嫂一般,在重复重复中被标语化。”
高贵兵并不过度渲染开书店的情怀,在和我们聊天时,他平和地介绍了与人间食粮书店有关的种种细节。这不是一家主打畅销书的书店,这里不卖大冰的书,也不要成功学、教辅、或是心灵鸡汤的书。
许多人把读书作为“无用之美好”,但高贵兵更强调阅读有用的一面。他所说的有用并非专指经济上的用处,而是阅读对于人认识世界、参与世界所起的作用,它也许不会在物质收入上立竿见影,但久而久之,它会对一个人的眼界产生长久的影响。
高贵兵把“人间食粮书店”当作一家“解决问题的书店”,并将书籍“书单化”和“主题化”,比如会有一些如“婚姻”、“孤独”、“爱情”、“原生家庭”、“无聊”等主题书。直到现在,他坚持和妻子在“人间食粮书店“的公众号上写“书店日记”,记录跟书店、书籍有关的日常。在其中一篇日记中,高贵兵写道:
“加缪在一次演讲中,告诉听众'我和你们一样对邪恶感到恐惧,但我有着和你们不一样的希望’。假如非要有些不一样的希望的话,我眼见更多的独立小店在如邯郸这样的小城里,用一把小利斧,尝试开凿冰山……”
办书店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调整认识的过程。高贵兵说,在邯郸办书店,有些大城市办书店的方法未必管用。比如卖文创、做周边,虽然像单向街书店依靠品牌优势可以利用文创挣钱,但对于更多二三线城市书店,没有品牌优势,没有累计到足够的用户,文创其实挣不了多少钱。他目前想到的方式,是每个月推出一些主题书,精心挑选一些书目,作为重点宣传对象。
那些购书网站上很难买到,或者价格不菲的二手书、古早书,也会被高贵兵引入书店。公众对稀缺品有天然的好奇,所以如果能多一些不太容易买到的书,依然会有读者去书店主动购买。
我们的聊天不止于书店。从头说起,我们其实聊到了高贵兵从邯郸到北京,再返回故乡的这段旅程。在过往的介绍中,他比较被人熟知的是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和单向街的工作,而在此之前,当高贵兵还没有涉足文化传媒行业,他已经在多个不同领域打拼,在大城市反复磨损的日夜中感受人间百态。
大城市丰富多彩,奈何居大不易。回到故乡邯郸后,高贵兵和妻子共同开书店,也算是建造一方天地,为自己的实践提供一个具体的坐标。他们并未做什么伟大的事,在名门富贵书写的历史中,回到故乡开书店,或许也不是一件值得写下的事。但是,有一家自己的书店,让故乡的孩子多读到一些好书,这些具体的联结,本身已经弥足珍贵。而这份属于平凡人的诗意,在时间流转之中,自有它的珍贵所在。
聊天最后,我们分享了彼此喜欢的小说、印象深刻的书店。高贵兵也坦陈,自己在文化传媒工作,客观上为他开书店积攒了一些人脉,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他开书店、采访他的媒体会多一些。但过了这段报道红利期之后,书店接下来能否持续盈利,还有待日后检验。
到现在,我依然会时不时看他和妻子写的书店日记。开心的是,书店最近的营收状况不错,他语气平和地写道:“每月的流水基本能覆盖成本,运气好的话,还能有一点点结余。照这样的状况,一年半或两年之后,开店初投入的硬成本能回来。”
【本期主持】
夏周:游走于虚实之间的文字采摘员
【本期嘉宾】
高贵兵:“人间食粮”书店店长
宗城: 席地而坐常驻人员,青年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