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口锅
开学的日子一天天迫近,妈在拆洗了被褥之后,拿出10元钱,对大大说:“给娃子买个煤油炉,买口钢精锅吧!”
“再给我买只钢笔,买个硬壳笔记本!”我对妈说。
“反正除去学费,就剩下这10元了。你们爷儿俩看着办吧!”
我和大大翻过屋后的小山,来到供销社。这供销社是我们3个大队共有的。水泥柜台上趴满了人。货架上的货物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我们买了煤油炉,只剩下2元钱了。而最便宜的钢精锅也得 4元钱。大大说:“锅就买不成了。你买支笔买个本吧!”
回到家,我闷闷不乐,操心开学后锅的事。我要去的是一所乡重点初中,全村就考上我一个人。重点初中设在镇上,须单独做饭。没有锅就做不成饭,做不成饭就上不成学。
就在全家人为锅的事发愁的时候,姨妈来了。她说她家有一口锅,只是太大,够五六个人吃,可先拿来凑合着用吧!
钢精锅拿回来了,半旧不新的,外面沾满了烟灰,锅底已凸凹不平。我用细沙轻轻地擦去烟灰,又在平板上把锅底按平。那口锅又平整光亮了。
开学后,父亲把我送到本村一位姑姑家里寄宿。这里较偏僻,离重点初中足有2里路。由于时间紧,我只好把走路、吃饭、做饭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锅大、饭少,每次还盖不住锅底。为了节约时间,我也不用碗。饭好后直接端住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的吃相往往很难看。一手端锅,一手执勺,把头插进锅里,用勺舀锅底的玉米糊糊,碰得锅底咣咣直响……一顿饭,连做带吃,从来不超过10分钟。然后,往锅里添点水,又快速向学校跑去,边跑边背着英语单词。
上了师范,这口伴了我3年的锅终于退了役。姨妈说:“反正我用不着,就送给你们吧!”农村不烧煤不烧油不烧气,父亲在修锅灶时,把钢精锅修在了柴锅附近,热水用。
毕业、结婚、生子,一晃20年过去了。20年来,我不知烧坏了多少钢精锅。渐渐地,就把那口钢精锅给淡忘了。上次放假回家,做饭时无意间发现了那口锅。那锅还修在锅灶上,两边的扶手早已不知去向,锅帮锅底都挂满了厚厚一层锅灰。但锅还是好好的,一点水也不漏。用铲子敲一下,发出了咣咣的声音。我看着那口锅,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端锅吃饭的日子!
“妈,我给你买个新的,这口锅就留给我做个纪念吧!”我对妈说。
“你要就拿去吧!”妈回答道。
我把它洗净,放在厨房里,等假期结束后,把锅带回单位去。离家那天,我取出锅,只见那锅身上长满了白点。用手一按,锅底便掉了。我很奇怪:这锅用了20多年没有坏,怎么闲置了3个月竟然坏了呢?妈道:“这有啥奇怪?人不干活会生病,锅不使用会烂洞。钢精锅本身就是个出力的命!”
妈的话虽然朴素,却蕴含着一个道理:人生在于奋斗。只有奋斗,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那口破钢精锅被妈妈扔掉了。但与那口钢精锅相伴的岁月和它用生命道出的人生真谛,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我永远怀念那口锅!(此文刊发于2001年2月《南阳广播电视报》,图片摘自网络,与内容无关。长篇小说正在整理,明天刊发)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