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
患者,女,27岁。
治疗经过
2012年11月触及右腰部肿物。
2012年12月4日 行CT检查显示:囊性肾癌,伴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
肾癌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于肾实质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级为多见,少数侵及全肾;左、右肾发病机会均等,双侧病变占1%~2%。 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近似于肾癌,也可见肉眼血尿,腹部包块及疼痛,由于囊性肾癌通常有一个完整的囊壁,出现肉眼血尿的机会较少。
囊性肾癌按病理组织学类型分为四种:(1)固有的单囊性生长(2)固有的多囊性生长(3)囊肿坏死(4)起源于单纯性囊肿内壁上皮细胞。其中以多囊性生长者多见。细胞类型以透明细胞癌多见。
2012年12月7日 全麻下行“右肾癌根治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腹膜后肿物冷冻消融术+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肾细胞癌, 腔静脉旁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分期:pT2N1M0, III期。
推荐阅读:
2013年8月31日 行MR检查显示: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转移,右侧腰大肌表面见转移灶。
2013年9月17日行PET-CT检查显示:腹膜后广泛淋巴结转移,右侧腰大肌表面见转移灶,子宫腔、宫壁多个软组织代谢活跃(子宫肌瘤)。
2013年9月20日 开始接受舒尼替尼(50mg),2/1方案(治疗2周停用一周)持续治疗。患者出现1-2度手足综合症、腹泻、蛋白尿,对症处理后好转。
蛋白尿
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 mg),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推荐阅读:
2014年1月24日-2015年4月17日 腹膜后病灶稳定,右侧腰大肌病灶显著缩小。
2015年8月13日 出现膈肌角后、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较前稍有增大,右侧腰大肌表面病变稍增大,腹水较前增多;患者出现右侧腰痛症状。
腹水
指腹腔内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是体征而并非一种疾病。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超过200ml即称为腹水。产生腹水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
腹水定量诊断除影像学检查外,主要依据腹部叩诊法:腹水达500ml时,可用肘膝位叩诊法证实;1000ml以上的腹水可引起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时两侧胁腹膨出如蛙腹,检查可有液波震颤;小量腹水则需经超声检查才能发现。
癌痛
癌性疼痛一般是指由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肿瘤侵犯或压迫神经根、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侵犯脑和脊髓;肿瘤侵犯骨膜或骨骼;侵犯实质性脏器及空腔性脏器;侵犯或堵塞脉管系统;肿瘤引起局部坏死、溃疡、炎症等;在上述情况下均可导致严重的疼痛。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所引起的疼痛,也被认为是癌性疼痛。
2015年8月26日 介入治疗:“右侧腰大肌转移瘤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肿瘤射频消融术是用电极针插入肿瘤组织内部,通过射频消融电极产生射频电流,使肿瘤组织内部产生高速度粒子运动和摩擦,产生热量后形成高温并向外传导,肿瘤组织内部蛋白质变性、坏死、凝固、缩小,是治疗肿瘤较好的微创方法。
肿瘤射频消融术能消融5-7cm的肿瘤,适合肝、肺实体肿瘤,不适合空腔脏器肿瘤,副作用小,疗效较好。
2015年12年14日 复查CT:右侧腰大肌表面肿物较前缩小;强化程度明显降低。患者继续口服舒尼替尼(50mg)治疗,定期复查,腹水持续增加。
2016年1日 开始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症状。加用Keytruda(20mg )孵育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腹水症状无明显缓解,呼吸困难,需间断抽腹水来改善呼吸。
抽腹水
因腹腔内有大量积液,引起胸闷气短及腹胀,应适量放液以缓解症状。严重胀气,腹膜炎,躁动不安或肝昏迷先兆等禁忌抽液。穿刺前让患者排尿以免刺破膀胱。穿刺点在左侧,放腹水是要缓慢,大量腹水一次不超过3000ml,严密观察放液后防病人虚脱,休克及肝昏迷。放后缚紧腹带。注意防止腹水沿穿刺针外渗。
2016年4月 改用阿昔替尼( 5mg),加用Keytruda(20mg )孵育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
推荐阅读:
《肾癌一线治疗新选择:K药+阿昔替尼》
2016年6月 复查CT显示:腹水显著减少,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较前无明显变化。
2017年1月 复查CT显示:肿瘤较前缩小,停用Keytruda(20mg )孵育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继续口服阿昔替尼( 5mg)。
2017年4月8日 复查CT,病情稳定。
2017年7月20日 复查CT:膈肌角、腹腔、右侧腰大肌转移瘤较前增大,继续阿昔替尼( 5mg)+Keytruda(20mg )孵育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
2017年9月5日 复查CT:转移的淋巴结较前缩小,病灶内坏死增多。
2017年12月18日 复查CT:转移的淋巴结再次较前增大,实性成分较前增多;继续维持阿昔替尼+Keytruda+CIK联合治疗。
CIK
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自体细胞免疫疗法)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如抗CD3单克隆抗体、IL-2和IFN-γ等)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被称为NK细胞样T淋巴细胞,兼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非MHC限制性杀瘤优点。
因此,应用CIK细胞被认为是新一代抗肿瘤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首选方案。CIK细胞中的效应细胞CD3+和CD56+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较少,仅1%—5%。
2018年2月8日 复查MR:转移的淋巴结继续较前增大。
2018年3月 施行腹膜后肿物SBRT放疗,30Gy/6F;放疗后三月复查,转移的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活性减低;右侧腰大肌肿物(未放疗部位)显著缩小。
SBRT放疗
SBRT放疗是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治疗癌症的方法之一,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化疗等配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化疗是有一定副用的,有时对病情是没有益处的,反而使患更为痛苦。
放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化疗等配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在手术前先作一段放疗使肿瘤体积缩小些,便可使原来不能手术的患者争取到手术的机会。对晚期癌症则可通过姑息性放疗达到缓解压迫、止痛等效果。
总结
2012年11月:触及右腰部肿物。
2012年12月7日: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右肾细胞癌, 腔静脉旁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分期:pT2N1M0, III期。
2013年8月31日:MR复查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右侧腰大肌转移。
2013年9月20日:开始接受舒尼替尼(50mg),2/1方案(治疗2周停用一周)持续治疗。腹膜后病灶稳定,右侧腰大肌病灶显著缩小。
2015年8月13日:出现膈肌后、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较前稍有增大,右侧腰大肌表面病变稍增大,腹水较前增多;患者出现右侧腰痛症状。
2015年8月26日:“右侧腰大肌转移瘤射频消融术”。
2016年1日:开始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症状。加用Keytruda(20mg)孵育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腹水症状无明显缓解,呼吸困难,需间断抽腹水来改善呼吸。
2016年4月:因腹水增多,开始阿昔替尼+Keytruda+CIK联合治疗。
2017年1月 复查CT显示:肿瘤较前缩小,停用Keytruda(20mg)孵育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继续口服阿昔替尼(5mg)。
2017年4月8日 复查CT,病情稳定。
2017年7月20日 复查CT:膈肌角、腹腔、右侧腰大肌转移瘤较前增大,继续阿昔替尼(5mg)+Keytruda(20mg)孵育外周血淋巴细胞输注。
2018年2月8日:复查MR:转移的淋巴结继续较前增大。
2018年3月:施行腹膜后肿物SBRT放疗,转移的淋巴结较前明显缩小,活性减低;右侧腰大肌肿物(未放疗部位)显著缩小。
End
【重要提示】本公号【jiashushuo】文章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谨遵医嘱!
分享让我们一起走得更远
治疗经历、用药、经验、情感皆可分享
投稿请发送至tg@yintahealth.com
一经录用支付稿费
分享让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