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血管预防脑血栓,你错的离谱了!
这些年西医有些收敛了疏通血脉少了,有些伪中医又跳出来推出特效方,说预防血栓。其实这种做法无论中医西医都不会有效,甚至严重副作用。二十年多年前我在医院实习时候遇到一例,服用过多抑制血小板药物,加上输液疏通血管,导致牙龈,鼻子出血不止。没法又来医院止血处理,真是得不偿失怪谁呢?!
要知道疏通血管是否有效,先看一下中西医认识。首先血栓是西医病名,比较形象,科普来说老百姓很容易理解,因此疏通血管跟此有关系,所以老百姓容易接受。但是事实不是那么简单,很多输液疏通仍然不能阻止脑血栓。所以有些有良心西医生出来科普。而中医也疏通血管显然是哗众取宠,普通人也不理解;只不过盗取了西医的理念。
中医认为脑血栓原因并非血栓,而是中风;因为认识疾病角度不一样,并不是中医不科学。中医古代虽然没有科学仪器,但是可以直接观察疾病发展发生,因此中医定性中风是有根据的;因为脑血栓或者脑栓塞表现突然发病,符合风邪特点,有些也确实因为受寒,出现这种症状,或者发病以后出现恶寒怕冷怕风一系列症状,所以在宋代,唐朝以前,大都是以外风理论,认为中风。
比如汉代金匮要略记载续命汤,其中就有麻黄桂枝石膏干姜等治疗风寒邪气药物,到了千金要方更多治疗中风药方,大续命汤等;到了后来又逐渐发展出大秦艽汤等都是从风邪变化的方剂,到现在也有效治疗脑血栓,脑血管意外等等。从以上来看单纯活血通脉就是错误指导;而适当加点祛风药或者散寒药才是正确治法。其中常用风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秦艽桑枝威灵仙。
到了金代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这都是从各方面丰富了中医认识中风脑血栓这个疾病。比如朱丹溪主张痰湿,而温胆汤等成了治疗中风痰湿主要方剂,因此到现在很多中风疾病我们中医也选用温胆汤加减治疗,效果也是卓著!
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类中风就是区分脑血栓跟脑溢血,因此命名类中。治疗类中风地黄饮子成了主力,我临床也常用证实本方为有效方剂。地黄饮子主要调理肾阴阳两虚,并不是活血通脉为主,但是有效说明瘀血或者血管阻塞并不是主要原因。
到了清代清叶天士等、发展内风学说,肝肾不足,风阳上亢学说;而张锡纯固定了一张镇肝熄风汤,典型内风理论具体表现处方。其中也不是主要活血化瘀通脉为主。
张锡纯描述看本方典型预防脑血栓脑溢血方,看一下镇肝熄风汤原文主治: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王清任发展补阳还五汤,从气虚血瘀入手。重用黄芪四两,折合现代120克,以补气为主,少佐活血化瘀。相信他的理论接近现代认识,血栓堵塞,因此很多人比较崇拜他,所以经常云通血脉。而王清任也不是单纯通血脉,而是益气为主!
综合以上原因血栓堵塞引发脑血管意外,显然不是唯一原因,因此通血管是严重错误做法,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有的说,那么中医没有预防方法了吗?中医肯定有办法,但是不是某些网络哗众取宠所言某某药,或者某某方可以预防脑血栓!必须根据每个人身体偏差用药预防。
比如外风来说需要预防感冒,提高卫气,可以服用玉屏风散我认为既可以预防。
痰湿体质预防中风,必须健脾化痰为主预防,平时脾胃虚弱体胖苔白腻患者可以服用陈夏六君子汤预防。
如果肝肾阴亏需要补肝肾,服用六味地黄丸或者杞菊地黄丸等预防中风。
肝火旺盛,容易急躁,容易上火这种必须服用泻火药物,比如龙胆泻肝汤,或者三黄汤等。
如果瘀血体质,这种可以服用三七粉丹参等活血化瘀通脉。但是也得探求病因,比如因为寒,必须加温阳药附子桂枝干姜等,气虚加黄芪,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枳壳等,单纯活血通脉效果也不佳!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还以为输液疏通血管,或者服用某种神药唯一办法吗?可以预防吗,是不是有些人只不过哗众取宠而已!
最后引用中医内科学预防中风作为结尾:中风病的预防,在于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慎起居,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重视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节饮食是指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烟酒及辛辣刺激食品。
远房帏是指节制性生活。调情志是指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七情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