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light家学堂丨不吼叫,不说教,“游戏力”让你轻松搞定孩子哭闹

1

前段时间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

有两位相熟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商城儿童乐园玩呼啦圈,小男孩和小女孩看起来都是两三岁的年纪,拿着小呼啦圈在身上转,有些笨拙却很可爱。

玩着玩着,小女孩突发奇想,在架子上抱了好几个呼啦圈,铺在地上,小男孩见状也有模有样照做。

于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两个孩子把架子上的呼啦圈摆的满地都是,开始要跳圈圈。

一旁的小女孩妈妈抬头一看赶紧制止:“不能这样,这样不对,快摆回去。”

小女孩不从,那位妈妈皱着眉头:“你这样不对!会影响到大家的。”然后开始给小女孩讲道理。

兴致勃勃的小女孩被打断了,嘴一扁就开始哭了。

周围购物的人往这边看,小女孩妈妈明显觉得有些尴尬,口气开始严厉,板着脸就要发火了。

一旁的小男孩妈妈制止了她,走过去捡起来一个呼啦圈跟两个孩子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比赛谁能把这个呼啦圈摆回架子上去,看看谁能摆的最多最快~”

然后小男孩妈妈就作势往架子上摆了,小男孩一看,也学着摆了,挂上去一个又去拿下一个。

一旁的小女孩觉得有意思,也不哭了,跑过去也开始一起摆了,于是很快,满地都是的呼啦圈都回到了架子上。

就这样,问题解决了,一个小游戏化解了孩子的哭闹和大人的怒气,逆转了情势。

2

其实,有时候孩子的好奇心,特别是在公众场合之下,很容易被我们视作在“捣乱”,因为较小的孩子不太能理解公众场合的规则设定。

这种时候,即便是讲道理,很多时候发挥不了太大作用。而家长在说了没用之后,也很容易有压力,开始对孩子吼叫。而我们其实都清楚,大吼大叫之后换来的更多的都是孩子哭闹更凶,家长后悔莫及。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无力感,说教不行,大喊大叫没用,该拿孩子怎么办?

其实有的时候,教育并不是需要正襟危坐的进行,换种思路,效果也许会好很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游戏力

游戏力是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提出的概念,教会我们如何用既保持底线又不伤害孩子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游戏力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游戏时间,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简单互动。把一个平常的事情,用游戏的方法展示。从安慰哭泣的孩子,到处理他的沮丧,或者增加他的自信,我们都可以借此来进行“游戏力”。

为什么会有效果,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热爱游戏,在两三岁的时候,这一点尤为突出。无论何时何地,游戏都可以发生,在这个充满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费力的随意进出。

比如那位妈妈展示出来的方法,没有说教,也不吼叫,带着孩子用玩游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小女孩开始把哗啦圈都摆在地上,是因为觉得这是和转呼啦圈一样好玩的游戏,被妈妈制止批评后,她觉得委屈。而其后一起参与游戏,情绪则得到了很好的抚慰。这也是游戏的一个特有的意义,能让孩子从情感创伤中很快得到康复

3

有一件事情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游戏力的过程中,对于孩子的各种负面情绪,我们要有所准备,并学会坦然接纳。

前些天和小伙伴去运动场上打羽毛球。旁边有一对母子在玩,男孩看着十来岁的样子,几次接不好球后觉得沮丧。而妈妈并没有关注到他的情绪,看到男孩发脾气就说他:“好好打球呀,你自己要来玩的,闹什么别扭?”

于是,游戏数次中断,男孩委屈抹泪,妈妈也气愤不已。

而实际上,小男孩在接不好球后其实是想得到鼓励:“我这样是不是很差劲?”妈妈却没有关注到这点,一直在不停的数落他不好好打羽毛球,却忽略了他的情绪。

后来在一旁的爸爸上场了,模仿男孩接球的样子:“哟,这个接球姿势很帅气诶,是你新发明的吗?”然后带着男孩玩起来,玩不好的时候给予鼓励,接的好不吝表扬。慢慢的,男孩的情绪也好起来了。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孩子的情绪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不能接受孩子有负面情绪,希望尽快过去,堵住了孩子释放情绪的出口。

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玩游戏并不是说我们要忘掉刚才的不快,而是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情绪。

4

孩子为什么会哭闹,发脾气,很多时候是因为感觉得不到理解,感受不了我们的爱。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用游戏替代惩罚,用游戏来建立联结。

通过游戏的方法,将我们的关怀,鼓励,原则等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以下这些场景,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发脾气,孩子又会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被批评等等原因哭闹,而换做游戏的介入,效果就会好很多。

咱们也不用把游戏想的太复杂,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和朋友一起做好玩的事情。

躲猫猫

这是经典的依恋与分离的游戏,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啦。有一次早上送园时,孩子不太高兴,于是不肯进去,站在那边哭的很凄惨,我又舍不得直接这样掉头就走。

然后我就站在老师后边跟她玩躲猫猫,玩着玩着她很快放松下来了,也可以适应我有不见然后又出现的节奏,平静下来后我们约定放学时候第一个来接,她就点头答应了。

悄悄话游戏

有时候公众场合孩子喜欢大喊大叫,制止通常没有用。我们可以这样做:“我们来玩悄悄话游戏,我跟你说一句话,然后你小声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听到。”

孩子基本上都会跟着我们模仿,很小声的说:“我听到啦~”于是,你来我往中,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回到了正常声调。

假装游戏

宝宝小时候害怕打针,于是我们就玩游戏,让孩子假装是打针的护士,我们假装被打针,装出很害怕的样子:“我不要打针,我疼。”

这个游戏的作用是让孩子处于强势的一方,他能看到大人也会害怕。游戏是假装的,但是从悲伤恐惧里振作起来的要求是真实的。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痛苦,让那些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哈哈大笑释放出来。

红灯停绿灯行游戏

孩子日常有些不愿意配合的行为,比如在外玩的不肯回家等。我们可以虚构故事情节,让孩子参与进来,孩子说走,就开始往前走几步;孩子说停,我们就不能动。

通过这种孩子来掌握主动权的节奏,让他的情绪放松下来,从而愿意配合完成。

枕头大战

公共区域很多孩子在一起玩容易起冲突,有的孩子爱打人。

其实,在孩子小时候有攻击性是很正常的行为,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情绪不是恶意的,引导孩子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情绪。

在家的时候就可以玩枕头大战,在床上放很多枕头,我们爬来爬去互相扔枕头。在过程中还可以教孩子怎么样用安全的方式不让对方感觉到疼痛,从而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慢慢减少打人的行为。

“游戏”是治疗孩子的方式,“游戏力”的重点其实并不是玩游戏本身,而是让我们融入他们的世界,建立一种联结。

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

让孩子能真实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我们也可以表达自己的主张。

所以,说给孩子听,不如玩给孩子看,和孩子进行耐心有趣的游戏,不吼叫,不说教,轻松解决问题,让孩子不再大哭大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