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化太极
练太极拳的人常说:“太极阴阳少人修”意思是说练太极拳者千万人,而研修阴阳之理者则甚少!但练好太极拳须明“阴阳相济”之理。拳论讲的“阴阳相济”,也就是现代马克思哲学唯物辨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怎样运用这个规律化解太极拳之理呢?关键要研究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也就是先研究对立中的“统一”,再研究统一中的“对立”。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属性,采用类推求同法,来理解太极拳中的阴阳相济关系。
对立与统一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研究对立,必须研究统一中的“一”。这个概念大小是不能确定的。它既可以表示大的宇宙整体“一”,也可以表示小的微分为整体“一”。只有确定了这个统一中的“一”,才能研究好对立关系。例如:太极拳中以躯干为整体一,它可以引出上与下,内与外,左与右,前与后的对立关系。若用局部的肺囊为整体一,则可以分:呼与吸,扩与缩,横与纵,上与下等关系。两人较技,进攻与防守的对立处在两个人格斗的场合环境之中。
矛盾双方的关系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的斗争。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正确认识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就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相互统一,又相互斗争。练好太极拳,是在不断地否定错误,肯定正确的矛盾过程中获得的,太极阴阳相济之理是太极拳的总纲。
下面简介太极拳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形意关系
练太极拳研析太极拳形与意的关系是首要问题。形与意何为第一,需用哲学理论解答。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人类生活实践的产物,它是一门融竞技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具体科学。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因此,研究太极拳的形与意,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存在为第一性,意识为第二性。太极拳贯穿的意产生于前人竞技之形,没有形的存在,也就没有太极拳的意。太极拳的意反过来又能动地指导太极拳的形。练太极拳强调意导为先。实质上只有在练拳中完善意,意才能正确导形。意导形,形促意贯穿在练拳始终。每当学者忽然领悟时,形与意才能融合。只有意高于形,练者并不断追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完善意的途径有二:一是吸取他人经验,多观摩名师练拳,请名师指点陪练;二是要善于辨析自己拳架的正误。习拳者要明白,形为基础,意为先导,形意结合,方能得巧。
二、错对关系
练太极拳的过程,全在于不断地否定错误,肯定正确。能知错方能改,功夫才能增长。知错要通过名师指点或同拳友切磋,同学间相互观摩。不断对照拳理等。前三种做法,有的人条件可能不具备,最适宜的就是以拳理对照查正。多买些拳理书籍和与练拳有关的书。不断学习理论,结合实践。采用比较法验证。以理正架求完善。
能改才是知错的目的。改错要有专心、恒心、虚心、耐心。具体做法:确定目标,循序渐进,制订计划,按部就班,选择方法,促进更正。
三、上下关系
上下的统一确定在身躯。上与下的分界线在胯,胯以上的为上肢,胯以下为下肢。
练习太极拳要求上虚下实。上肢要轻灵圆活,下肢要变换生根,一切为稳定重心而动。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十趾抓地相对立。沉气与提裆上下对立,内脏清气上升与浊气下降互为对立。外形要求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相互照应并依存。技击时,上下相随,上惊下取,上引下击等都是上下对立的关系的运用。切忌有上无下,内气上浮,横气填胸。也不能有下无上,一味沉气而不荡,失去领劲。
四、内外关系
内外关系比较复杂。既能指自身的内外,又能指已与彼而言的内外。
自身的内外关系,练拳者要有以外引内的想象,以外形动作引动内劲的变化。熟练后,要以内劲催外动,做到里边不动,外边不发。
内动催外练法。通过腹式逆呼吸,先使内气存于丹田,逐渐使内气充满(即“鼓”),然后,通过有规律的动荡,把内气送到四梢。
推手时,要注意“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行”。搭手时要量对方力度而行内劲,既不能无力,也不能用拙力顶抗,要用外柔内刚的混合劲住对方。注意接触点的瞬息引旋转。
切忌只有外形之动,而没有内劲催动,或虽有内劲,但不能与外形协调配合。前者是花架,练终无用,后者力不从心常被人所制。
五、前后关系
前去之中,必有后撑,前发后塌,逢前必后,同样后退之中必有前进。每势相接时,要有先引之动。如:“前趟腿,野马分鬃”等。向前要有后引之动。如:“倒倦肱”、“兽头式”等势,向后要有前引。
练拳架时,要做到退中有进、前后兼顾。如:“左冲势,右冲势”,既要注意上下配合,也要注意前后对称,向前侧蹬,上肢的一手防护,另一手向后冲击,掌握身体的平衡,保持重心稳定。散打时,要注意招前顾后,耳听身后,能及时旋转身体,避实击虚。例如:新架中的闪空劲,二路拳的捣岔、裹变炮及倒骑龙、闪通背等。
六、先后关系
先后关系指的是动作受时间限定而言。拳论曰:“往复有折叠”。不懂折叠劲练拳枉徒劳,折叠即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它是太极拳缠绕捆绑之技击,练拳时要注意圆的转换。每做一势都要先引,再做一下势。例如:懒扎衣,单鞭,抹眉肱,斜行搂膝等。
技击中讲究“声东击西,先化后发,先引后击”,太极拳技击原则是:“引进落空合即出”。它的先后顺序为引,空,合,即,出。对肩肘练习,要求松沉,先练好松肩,再练习沉肩,拳论要求“气宜鼓荡”。先后顺序为:先鼓而荡。
拳论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都强调“心,气,身”三者的先后关系。
七、顺逆关系
从广义讲:顺,方向相同,同逆相反,有服从、不违背之意。逆,方向相反,跟顺相反,有抵触、不适当之义。
陈式太极拳中的顺逆两种缠丝劲,是其独具的风格。
所谓顺缠,即为静合,是向心力。四梢劲收归丹田的程序,肩带肘,肘领手;胯带膝,膝牵足,吸气并蓄式。
所谓逆缠,即为动分,是离心力。丹田劲运至四梢的程序:肩催肘,肘催手,胯催膝,膝催足,呼气并发劲。
顺,逆缠丝劲的运动表现,不是绝对的,有时一顺一逆,有时可能两顺缠并两逆缠。上肢用双逆双顺,下肢双逆双顺。例如:“抱头推山”上肢用双逆双顺,再逆缠划圆抱颈前推。“左右裹变炮”双顺双逆,再双顺双逆。“倒卷肱势”,“退步压肘”,下肢两腿,两膝里扣,就是一个短暂的双逆过程。
八、刚柔关系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互孕,它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
拳论曰:“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劲催迫不捷。”这就是要做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才能够运化八方。
太极拳每一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由一个圆圈构成。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指的是一有动作,就打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当中,应当含有阴和阳两种力量。好似棉花裹铁。防守用柔化走圆圈,得机势用明劲、刚劲、寸劲而方发。发劲前,要有安排,确定圆上的起点,做圆运动的加速,然后从圆切线出方点,用爆发力,集中一个目标发击。接着立即松开转圆,要经济用力,切忌刚劲与柔劲之间连接要紧。如果存柔,次要矛盾关系就能迎刃而解。解决次要矛盾,存刚都不是太极劲。
总之,太极拳的对立统一关系繁多,只要能解决主要矛盾的关系,可用类推法,练架推手运手“对立统一”这把钥匙,细研,久练,就能打开太极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