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是听医生的?按照这 4 步走,你也可以自己做主!
医患交流的最大障碍——医学常识缺乏
我的工作经历让我相信,中国民众需要更多的医学科普知识的普及。对于病人而言,与医生交流是困难的,这点其实对医生而言也是同样的。
当然医生需要努力尽量用病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解释病情,然而,病人对医学知识的一无所知也是医生不愿意过多交流的主要原因。
一段典型的医患间交流的情形
医生:从我们目前的检查情况看,你患的是胆囊炎。
病人:胆囊是什么呢?它在我身体的哪个部位?
医生:胆囊长在肝的下方,主要是储存胆汁。
病人:那我的肝在哪里?这些胆汁又是哪来的?
医生:肝在你的右上腹,这些胆汁主要是肝脏产生的。
病人:这些胆汁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经常的情况是,医生为了解释一个概念,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释更多概念,最后交流常常会变成一场医学知识的普及课。
然而门外还有众多的病人在焦急地等待着,手头上还有那么多没完成的工作,因此这种交流常常会让医生烦闷不已。
没有医学常识不仅让病人无法与医生很好地交流,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无法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而失去主动参与治疗选择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中国目前这么多的医学伤害,这么多假医、假药的核心根源之一就是民众对医学知识的匮乏。
尽管,现代化知识传播形式,如电视、网络的发展,让医学知识更加普及,让病人几乎可以和医生拥有同样多的医学知识,甚至更多。
如在一些少见疾病,病人确实可以通过无穷的求知热情掌握比医生更多的医学知识。
但病人却很难有能力去甄别这些医学知识的可靠性,特别是在目前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
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
对于可以熟练使用网络工具并具有一定医学文献用语理解能力的这部分人而言,他们可能比医生拥有更多的关于某一疾病的知识,这完全可以理解。
大多数医生需掌握多种疾病的相关知识,而病人只需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与自己相关的病种上。
如果这种趋势进一步发展,将来的医生可能会完全改变其在医疗决策中的地位,他可能不再拥有知识的垄断,而成为帮助病人理解医学信息、翻译医学信息的人,病人可能会成为决策的主宰。
医疗决策的方式可分为三种
●医生主导型
●医患协商型
●病人主导型
尽管目前大多数的医生仍难以接受在医疗决策中以病人的意愿为主,但显然现在的患者已经难以接受以往以“父权”为中心的医生思维,他们正积极地参与医疗决策。
哈佛大学的艾·马利教授和杰克·温伯格教授制定了四步骤医疗决策指南。
01
做好准备
掌握与自己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与医生沟通,完整而准确地获得自己病情的信息;通过网络搜索新近的医学文献,在医生的帮助下理解相关进展。
02
治还是不治
在做出决策之前,病人应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我的健康状况如何;
(2)我面临哪些选择;
(3)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会有什么结果。
03
采取哪种治疗
如果做出积极治疗的决定,那么还需确定获得以下信息。
(1)每一种治疗方式会带来什么好处;
(2)获得这种好处的可能性有多大;
(3)治疗会带来多大坏处;
(4)发生这种坏处的可能性有多大;
(5)这些好处和坏处对我的意义有多大。
04
开始行动
如果已经定下治疗方案,则积极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既定目标,监督治疗过程并将治疗结果及时与医生沟通。
点击下方「在线咨询郑佳鹏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