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五年来是如何与十亩地朝夕相处的?
澜韵:朴友集市朴农之一,06年为让抵抗力弱的女儿吃到放心的食材,几经周折,跳过坑,绕过路...无奈之下,决定自己租地种菜。于2013年10月,在成都郊区郫县租地十亩正式开始了期待已久的生态农耕之旅,五年来,园子食材已实现自给自足,还有部分盈余分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知觉中,成为陶渊明笔下躬耕于田园的村姑已然五个年头,期间澜园从荒芜变得生机盎然。正好趁加入朴友集市的的时机回顾一下五年来的历程,就索性从跑来种地的缘由说起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06年,为了让抵抗力弱的女儿吃到放心食材,我开始了解食品安全问题。谁知,随着对农残超标内幕的了解,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最后在普通市场根本不敢下手买菜:看到一个个硕大的土豆,就会想到膨大剂;看到一根根超直的茄子,就会想到可以让植物瞬间拉直的激素;看到一把把绿油油的韭菜,就会想到防治韭蛆而用农药灌的韭菜根......
无奈之下,决心和几位妈妈一起寻找生态食材。在成都几番周折,寻找到了“传说”中的生态蔬菜、禽蛋、有机肉类以及有机牛奶等。这些食材价格比一般产品高很多,但能让女儿吃到放心食品,稍觉心安。但随着对生态农场进一步走访和交流,事实却令人伤心:那些自己费尽心思高价买回来的生态食材,根本不是宣称的无肥无药,仅仅是少肥少药而已!
怎么办?既然买不到放心的生态食材,自己租地种植总可以了吧,此念一起,便无法停止。对种植一窍不通的我而言,这是个大难题。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小时候都是父母做事,长大后外出读书更没接触农活,不会就想办法学呗!于是便开启疯狂学习生态种植理论的模式,自学朴门、自然农法的相关理论,加入生态专业人士的讨论群...
期间,有幸认识了重庆的李刚老师。有他专业和耐心的指导,让我更有信心去开始实践生态种植。
2013年10月,我正式开始了期待已久的生态农耕之旅,在成都郊区郫县租地十亩。拿到土地合同的当天,激动万分.....
我将朴门理念贯穿整个园子的设计,土地分成0区、种植区、水果绿肥区、养殖区、湿地和隔离区。土壤、中水、厕所等,都尽量做到可持续设计。
土壤是个最基础问题,我分两部分进行,一是中药渣改良,以满足蔬菜种植的迫切需求,二是利用自产有机质进行持续改良。化学提纯中药渣可能有残留激素和重金属,因此寻找到了50吨的发酵成熟的水剂中药渣进行土壤改良。当天和几个闺蜜半夜冒雨亲手扒拉中药渣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
中药渣-土壤改良
覆盖-草菜共生
旱厕-废旧利用
中水处理
环保小举措(米糠洗碗,清理地里残留塑料纸,旧物利用)
2015年,基础蔬菜粮油和禽蛋类已达到自给自足。
2016年,开始利用自然农业发酵床技术,多量养殖鸡和猪。
小麦种植两年后,发现成都气候光照少,小麦质量并不高。因此,2016年就利用河南自家的几亩地来生产小麦、花生和芝麻。
这几年园子生活设施也越来越人性化。开始时住城里,每天往返30公里到园子,持续半年,后来发现这样无法照顾好园子,决定在园子里住宿。在朴门因地制宜的思想指导下,采用简易木屋加竹竿编排地板的方案。房子还没完成之前,雨季来了,地里农活一大堆。干脆就扛了一个帐篷去地里,露营照顾园子。白天做农活,晚上听蛙鸣。
2015年底,发现原来的房子防潮不行,决定改造成砖房,并对生活区进行扩建。新增阳光厨房,增加室内活动空间。原篷布厨房转变成工具房。
基本生活理顺后,埋在我心底的田园情结开始发芽。园子内各处都种植了我喜爱的花,紫藤、牵牛、蓝雪梅、绣球。白天遇到暖阳,一杯茶、一本书,一把藤椅。夜晚,一点音乐,一片月光。园子已是我第二个家。不少有田园梦的朋友常来园子玩耍。
很多人好奇,一个来自城市的女人,如何独自跟十亩地朝夕相处,坚持五年?其实我很不想用“坚持”两个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碌又幸福的田园生活就是我的梦想。我很感恩这几年的农耕,学习了很多知识,认识了很多朋友,获得了很多专家的无私支持。常常觉得上帝特别眷顾自己,幸运至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上算是澜园的五年小结。
未来,我希望园子能持续良性发展,产出更多的生态食材分享给大家。同时,我也愿意把美好的田园生活跟跟他多人分享,让更多的人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无私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