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喊全名是什么体验?孩子浑身发抖:完了,我又做错了什么?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进行一个情景导入。
某天,你正在房间里奋笔疾书地写作业。突然,你听到了门外妈妈喊了一声你的全名。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
完了,我又做错什么了,我妈要来揍我了!
一听到家长喊全名就吓的浑身发抖,心里忐忑不安,甚至都已经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有一种饿叫你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大难临头,叫你妈喊你全名。
在大多数孩子的心里,妈妈非常正式地喊全名,实际上就是她生气要发火的前兆。
为什么,大家的反应都会如此雷同呢?实际上,跟家长相似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1、平常叫小名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表示亲昵,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起一个小名,或者只是叫他的后两或者一个字。
比如周昊宇,父母大多会叫昊宇、昊昊、小宇。
而陌生人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在叫名字时,一般都是叫全名的,这样显得比较正式。
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理念:
只有亲近的人才能喊小名,一喊大名就会带来一种疏离感。
2、父母习惯在生气的时候喊全名
不怪孩子会有这个反应,实在是父母一生气就喜欢喊孩子全名。这么多次下来,再迟钝的孩子也发现了只要爸爸/妈妈一喊全名,就是要发火了。
然而,这种大家都已经习惯了的教育方式,却会给孩子带来很深的伤害。
美国密歇尔大学的伊森博士研究发现:
一个人在情绪受到刺激时,和他的身体在受到伤害时,两者的神经系统是极为相似的。
而当惩罚和呼叫全名挂钩,会激发出孩子的负面情绪,包括恐惧、痛苦。
为此,父母需要做的是,学会如何正确地喊孩子。
1)不把大名和惩罚挂钩
一旦将两者挂钩,那么孩子对自己的大名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当别人用大名喊他的时候,他就会感受到被伤害、恐惧。
比如好朋友叫他大名,本来是很正常的,他却觉得不够亲近,怀疑是不是好朋友生他气了。这种敏感会让他变得相当痛苦。
所以,父母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不要让他觉得大名等于惩罚。父母可以分场合来叫孩子。
例如,日常生活中喊小名。而在公众场合或者有其他人在的场合,喊他的全名。这个方式给他的暗示是:大名=正式。
2)称呼随年龄变化
小时候,你可以叫他小宝、小宝贝。但是长大了,再当着其他人的面这么叫他就不合适了。所以,父母对他的昵称,也应该随着年龄而变化。
像一些只适合小时候用的昵称,长大就不要叫了。即便要叫,也要私底下叫,不要当着别人的面公然叫他的小名。
称呼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和他的关系就此疏离了。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否则他会觉得自己的成长会让父母疏远自己,从而排斥长大。
除此之外,父母也不要用负面的称呼去叫孩子,比如小白痴、小木瓜等。别以为加个小字就变得宠溺了,不会的,孩子会感到苦恼和伤心,并陷入自我怀疑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