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向张旭学了两年,却没有什么收获,张旭是小气吗
在中国书法史上,张旭曾经向颜真卿传授笔法,而颜真卿又以“十二笔意”传授给怀素,成为了薪尽火传的佳话。然而,很多人则认为,颜真卿两次向张旭求教书法,第一次还认真跟随了两年,却并没有什么进步,这说明张旭实在太小气了。真是这样吗?
颜真卿第一次向张旭学习是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长安拜访张旭,还当了两年的弟子。只不过,张旭对颜真卿并没有什么教导。根据颜真卿的回忆,当时场景是这样的:
仆顷在长安二年师事张公,竟不蒙传授,使知是道也。人或问笔法者,张公皆大笑,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或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
这段话很生动,不光是颜真卿,就是别人向张旭求教笔法,张旭也只是大笑,只是演示一番,并没有说透。这样的次数多了,大家都不好意思提出要求。
从目前发现的颜真卿真迹来看,也确实如此。现存最早的颜真卿真迹是33岁时作品《唐王琳墓志》,其次就是最近新出土的《罗婉顺墓志》,是颜真卿38岁时所写。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相距五年的作品中,风格十分类似,明显效仿的褚遂良。这两幅作品,虽然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但与后来的《多宝塔碑》等等名作相比,实在相去甚远。
这段时间,从史料上来看,正是颜真卿两次求教于张旭的阶段。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彷徨期,仿佛正是印证了张旭小气的说法。要知道,当时的书法家是相当吃香的。为什么这么多名人热衷写墓志铭,就因为死者的家属不惜一掷千金长脸。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就是张旭的内心想法?
其实,在小珏看来,这一点很难成立。达官显贵数不胜数,墓志铭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也不可能是张旭一个人可以垄断市场的。有人偏爱书法家的作品,有人则向亲朋好友求字,还有的则是同僚代笔。润笔费贵,但并非非谁不可。
另外,我们注意到颜真卿在回忆中提到的细节。大凡有人求教,张旭都会当面写几张。常理推断,为别人而写,就会赠送,从此处看,他的字可以随意赠送,张旭并不小气。那么,偏偏一谈到书法,张旭就要笑而不语呢?
我们只能揣测,张旭不是要学生成为一般的书法家,而是寄予更大的希望。众说周知,书法艺术的提高,一是要有老师的指点,二是要勤学苦练。但是,小珏要说的是,这并不是成为顶级书法家的要素。
遇到张旭之前,颜真卿学习褚遂良的书法,他的父家和母家都擅长篆书,这说明他是有一定师从的。何况颜真卿刻苦,这让他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狂飙不止,很年轻就有相当的造诣了。然而,此时的彷徨期,并不是说靠张旭的点拨就能做到,必须要自己领悟。
就拿张旭自己来说,他也是看到公主与挑夫争路而察笔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神韵。要将字写好,确实是找个老师就能做到的。但是,要成为名留青史的书法家,甚至成为开宗立派的宗师级人物,非得自己领悟不可。这一层窗户纸,只能靠自己捅破。所以,张旭每次都演练书法,并没有秘而不宣。所以张旭也直白告诉另一个学生裴儆:
但的书绢素屏数本。亦尝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
那么,还是会有人辩驳,颜真卿在第二次拜访张旭时,怎么又得到了耳提面命,还写就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也就是这一次,颜真卿自认为得到了真草的秘诀,展望五年或者七年后就有大成,这不正好说明,还是需要人帮忙捅破那层窗户纸吗?
要知道,颜真卿在书法上的彷徨期长达十多年。他并没有闲着,一直求索不已。当瓶颈即将突破时,不过是向张旭求证答案而已。如果功夫不到,一问一答式的笔法十二意即便告知颜真卿,也不见的就起到作用。
这就好比说颜真卿写下《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算是把自己的诀窍说了出来吧?算是不藏私心吧?可是,怀素是学成了,后来还有很多书法家也学成了,但数量上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读过之后,还是很茫然,甚至变得更茫然。所以,这临门一脚,不应该由师父踢,张旭很清楚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