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204名患者,死亡却185人:为何病人还选择这家医院?

死亡,一直都是都是国人忌讳的话题。

毕竟谁都害怕死亡,谁都不敢面对、不敢讨论死亡。

我们眼中的死亡,往往与绝望、恐惧、黑暗、晦气联系在一起,似乎一想到死亡,就是痛苦。

1

然而,我们在畅谈优生,却有谁想过优死?

这部纪录片,就是从临终关怀的角度,拍摄了接近6000多个小时,真实记录着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故事。

在他们平均不到3个月存活期时间里,影片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等不同角度,去探讨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去深刻了解到临终关怀的意义。

2

只有3个月,你是否还愿意继续治疗?

在纪录片中,在伤害临汾摄取卫生服务中心,有一层特殊的治疗区------“舒缓疗护区”,主要接受都是癌症晚期患者。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生命最后一站,能走出去这件病房,也意味着他们离开这个世界。

3

在2013年期间,这家中心一共收治了204名患者,死亡185人,换算下来几乎平均每两天一个。

就连来这边护士都坦言,这里一切都像地狱,她们无法延长患者的生命,只能在最后时光帮助他们尽量走的坦然,过得自尊。

面对为数不多的时间,每个患者都有自己无法忘却的记忆,以及放不下的牵挂。

有的患者在回忆自己年轻时抗战胜利的英雄时光;

有的患者不断翻阅自己年轻时照片,一边回忆往事,一边又为自己身后事做好打算;

而有的患者怀念自己年轻时在新疆吃的哈蜜瓜---呜呜呜像吹口琴似的......

4

而有个癌症晚期的父亲,由于肿瘤压迫腰椎神经,已经无法站立,但他要求医生能否帮助他长起来,就为了能看着自己女儿出嫁。

在女儿面前,他尽力露出笑容,希望少让女儿操心;但女儿离开后,他又无法控制自己眼泪,感慨自己女儿从出生到现在,30多年从未自己考虑,总是考虑父母。

为了怕女儿结婚后财产方面吃亏,还在遗嘱中强调自己将全部财产全部归属给女儿,还特别注明:财产与男方家人无关。在弥留之际,颤颤巍巍在遗嘱上签上自己名字。

他希望自己能够多活2年,能够参加女儿婚礼。但现实的残酷,让他在进入疗护区后25天内,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5

舒缓医疗:生命的终点,也应该有尊严地离场!

舒缓医疗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来源于临终关怀运动医学分支。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是专注于提高临终患者最后生活质量,帮助他们家人一起共同面对。

面对临终患者,舒缓医疗是通过预防或减轻患者的痛苦,尤其是控制疼痛以及并发症,从而让患者以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上的支持与辅助。

或许,有人会觉得,既然不能延长患者性命,那岂不是跟医学的“救死扶伤”原则进行违背呢?

事实上,舒缓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还会对疾病治疗起到正面影响。

曾有一项对晚期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与生命终点还在进行有创检查治疗的患者对比,进行舒缓治疗的患者,不仅活得更好,而且时间也很长。

6

优死,也是每一个都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

在日本,有99%的日本人会选择通过舒缓医疗步入死亡;而在美国,很多医院都有专门的舒缓医疗团队;

而在我国,即便是医疗工作人员,依然存在很多对概念或学科严重认识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大约200余家,大概有近万名的医务人员从事此类工作。

而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调查,这些临终关怀机构绝大多数都设在大城市,像个别中等城市、小城市甚至乡镇农村,临终关怀机构几乎是空白。

7

很多绝症患者,在忍受抢救治疗带来的痛苦却也无力拒绝;

还有多少患者家属,在传统观念的拘束之下,宁可花费巨额的代价也继续做着无谓的抢救,只因不愿意背负着“不忠不孝”的骂名。

对于公民的死亡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老百姓在上千年的风俗习惯影响下的生死观,自然也不是短期可以改变。

孔子曰:已知死,方知生

我想唯有明白了死亡对生命真正含义,我们才能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