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80,白莲泾
殖民地时代的上海滩据说是冒险家的乐园,有很多西方人生活在上海,除了赚钱,他们也游玩休假。到1900年前后,外滩已经不作为休假的选项,很多西方人往海边跑,其中长江口的三甲港算是一个海滨度假地。葛骆应该去过川沙和三甲港很多次,在他的《环沪漫记》中专门有一篇记录了这个行程。
“江南制造局对面附近有一条河叫做白莲泾,河的尽头便是川沙镇。从这条河进去不远,对面就是董家渡码头。”当时从浦西去往川沙,陆路交通很不方便,最好的方式是坐船,而白莲泾是首选。董家渡码头写错了(或者翻译错了),应该是周家渡码头,现在叫白莲泾码头。
白莲泾口,对面就是白莲泾码头
“路过的第一个地方叫做六里桥,这是一座上面铺有铁轨的五孔桥,附近还有一座同名的村庄。”从白莲泾码头出来,有一条短短的白莲泾路,拐到东方路,再从南码头路过桥,就到了之前的六里桥。
白莲泾路西端
在白莲泾路上越过白莲泾
白莲泾的第一个U字形拐弯处
白莲泾路东端
六里桥,指的是距离上海老城厢南门六里,在黄浦江没有形成之前,这儿与县城是有陆路相通的。当时的白莲泾,有可能是贯通老城厢南北的某条河的一段,黄浦江形成后,留在浦西的白莲泾被填埋,只留下浦东的一小段,与别的河浜搅合到一起,整个河道显得特别虬曲。
六里生活园区是很大的一片,现在归南码头街道管辖。
南码头路白莲泾桥向西,前面是东明路桥
“下一站是朱大(Chu Dah)墓,朱大是当年很著名的人物,50年前死于上海。他的墓地前面有二块巨石,还有一座牌楼以及其他代表墓主人地位的建筑。”
相传朱氏祖先原在沪西法华沿河开设一家小饭店,一日有一装咸菜甏的木船驶过,船上数名大汉上岸吃饭,饭毕大汉们称无钱付饭钱,就把船上的咸菜甏押在店内,声称日后来取,朱老板无奈只得依允。过了数日,朱老板见船家不来付账,就把咸菜甏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不久当地一抢劫案发,被捕强盗即为来饭店的大汉,强盗被押赴刑场即将问斩,朱老板备下酒菜到刑场祭奠,强盗们对老板言,甏内金银财宝归你,但要照顾好他们家中的妻儿老小。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朱氏家族开始经营沙船贸易约在康熙末年,在朱之淇的带领下,朱氏家族经过二代人约六十年海上艰苦奋斗,乾隆年间达到家族财富的顶峰。在大东门一带有3000多间房子,人称朱半城。此外在严桥地区有土地4300多亩,人称朱半天。到了道光年间,另一位沙船主郁泰峰超越朱家,成为新一代的郁半城。
葛骆提到的朱大,应该死于1850年左右,他的墓园显然就在严桥一带的巨大庄园之内。朱家花园也在附近,据说建于1930年代,主人是后来创办上海绢纺厂的朱澄俭。1958年成立的五一人民公社敬老院,就建在朱家花园内。今天在春塘河和杨高南路以西,有一个民众敬老院,也许就是这个。
“溯流而上有一座木桥,布满植物,年久失修,过桥时,有一个小孩用洋泾浜英语叫道:外国人,瞅瞅法国人。法国人虽然也是外国人,但好像什么地方和其他外国人不一样。这个地方叫二孔桥,它是一个厘金税卡,离河直线距离9里。”以前有一个孔桥乡,后来并入严桥乡,再后来一起并入花木乡(镇)。
龙阳路、锦绣路附近的浦东干部学校,此处大概是百年前的二孔桥
白莲泾在浦东干部学校的东北角折而向南
过高科西路,到北蔡,当时是一个大镇。
白莲泾在北蔡镇西一分为二,一支南流汇入川杨河,一支折而向东,穿过北蔡镇。
成山路白莲泾桥南望,前面汇入川杨河,但这一段并非原来的白莲泾
白莲泾由西流入北蔡镇
流经北蔡镇区,沿河都在拆迁
“过了北蔡,继续向前,接着就到了牛角尖,此地离黄浦江24里,白莲泾在这里分出二条支流,左面叫张江栅,右面则是我们的船正在行驶的长浜。接着我们就经过了前面提及的火烧灵眼。”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个地方叫牛角尖。过了罗山路,主河道更名为吕家浜,就是葛骆文中说的左面的一支,张江栅,流过张江镇的。而右面一支为长浜,是百年前葛骆去往川沙的河道。另外从北面汇入一支叫三八河,折了一下继续向南流去,在华夏中路上还能看到这条三八河。
左(北)为三八河、右(东)为吕家浜(张江栅)
左(东)吕家浜、右(东南)为长浜
达尔文路上的桥是长浜桥,转到蔡伦路上的桥居然写成长滨河桥,难道欺负蔡伦是太监?这一带的河名标识确实错讹、混乱。
我猜测那棵火烧灵眼的银杏树在前面的曙光医院内,但已不存,或许是葛骆把洋泾镇的银杏树搞错方向了
穿过川杨河后,长浜改名为向阳河。
“之后我们又经过一座石桥,叫公济桥,或者叫中水汇桥。到这里已经是长浜的尽头。向左急转便到了三灶浜,这里离川沙还有9里。”向阳河南流,与殷家浜交汇,沿殷家浜向东,到三灶港。
向阳河与殷家浜交汇处
三灶港东首,依然叫殷家浜
穿过横沔江后,才是三灶浜,这儿大概是葛骆文中说的中水汇桥
三灶路上的烂缺口桥
沿着三灶浜继续向东,可以直达川沙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