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川藏线骑行。二,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的隆起

地球的地质年代往往以亿为单位,这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于年代的想像,所以我用很久很久以前来替代。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主要的大陆,其他全部是大海。

过了很多很多年,这块大陆分裂成二块主要的大陆,一块是南方大陆,一块是北方大陆。这个理论是西方人提出来的,他们把南方大陆叫做冈瓦纳古陆,把北方大陆叫做劳亚古陆,南方大陆大致上包含今天的南亚次大陆、非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北方大陆包含今天的北美洲和欧亚大陆。这二块大陆离得不远,中间只隔了一个不算很大的海洋,叫做特提斯海,也叫古地中海。除此之外,地球的其他部分依然是一片巨大的海洋。

相对来说,南方大陆比较活跃。很多很多年里,它不断地分离出一小块陆地,叫做微陆块,从特提斯海向北漂过去,然后拼接到北方大陆,相当于今天青海和西藏这个位置。这种微地块的撞击相对来说不是很剧烈,可以想像成汽车的追尾,尽管撞击不很剧烈,撞到的地方还是会拱起来,地质上叫做皱褶,其实就是山脉,当时不是很高,大概几百米的样子。

这样的微地块撞击和拼接先后有几次,形成了今天青藏高原上一系列山脉的雏形,这些山脉基本上都是东西走向的。

最后,大概在3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也叫南亚次大陆)从南方大陆分离出来,这家伙个头远远超过之前那些小的微地块,所以升级为板块。印度板块在快速向北漂移的过程中,先把特提斯海(古地中海)抹平,成为青藏高原的主平面,所以今天青藏高原上有很多的古生物遗存;然后就猛地撞上了欧亚大陆板块,这是一次剧烈的撞击,把整个青藏高原抬升到4000米以上的高度。一般来说,撞车之后应该是紧急踩刹车,但操控印度板块的那个力量一直踩的是油门,直到今天。

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和隆起,之前那些并不高的山脉也跟着升入云际,这些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从北向南排列,主要的山脉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其中有无数5000米到8000多米的高山和极高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直接撞击的部分(喜马拉雅山脉),自然是抬升得最高,集中了全世界14座8000米以上极高山的10座。这次撞击影响的不仅仅限于青藏高原,还影响到全球,地球上大部分的山都是在这次撞击后抬升的,所以这次撞击也被称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在前往邦达镇的途中看到这样的山体,出露的山体保留了数百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痕迹,相对于山脚的河流和318国道,山并不高,但此地海拔为4000米。也就是说,这些扭曲的山体几百万年前还在大海之中,如今被整体抬升到了4000米的高度。

青藏高原的宽度比印度板块要大一些,在高原的东部边缘,那些岩石受力不同,越往东受力越小,于是那个地区的山脉被撞得扭曲过来,从东西走向整个扭曲成了南北走向,和原先的山脉形成几乎是90度的夹角,因此这个地区被称为横断山脉。横断山脉的高度也很高,但相比于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还是要矮一点,高原上的冰川融水就顺着横断山脉之间的低地流向平原和海洋,几百万年后,在山脉之间冲刷出深深的峡谷,形成湍急的河流。

从成都平原向西不远,就是横断山区(脉),依次是邛崃山脉、大雪山脉、沙鲁里山脉、宁静山脉、他念他翁山脉、伯舒拉岭山脉。在这些山脉之间的主要河流有六条: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所以横断山区也被称为六江流域。其中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藏东地区靠得非常近,基本都是骑车一天的行程,被称为三江并流。

深切的澜沧江河谷

骑行川藏线,从第一天开始就要不断地穿越这些高山大川,穿行在横断山区,一会儿上坡到下雪的山顶,一会儿下坡到干热的河谷,所以这段行程会很辛苦。而行程的后半段,翻越东达山垭口后,进入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尽管海拔高度要高一些,但不会忽上忽下,相对要轻松一点。

青藏高原对江南气候的影响

如果看一下世界地图或者地球仪,找到北纬三十度线,或者南纬三十度线,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海洋,这二条线穿过的,基本上都是沙漠,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大沙漠分布在附近,除了我们国家,和美国佛罗里达的一小块地区。再看下318国道,基本上和北纬三十度线重合,它穿过的地区,是江南的鱼米之乡,是江北的大别山区,是江汉平原,是长江三峡,是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我居住的长江下游,春夏之交,是一个月的梅雨,然后是三伏天,大概30天到45天,酷热无雨。那时候控制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是一个叫副热带高气压的玩意。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的时间再长一些,比如半年,或者9个月,还会有烟雨蒙蒙的江南吗?那只能是江南大沙漠了。

而实际上那个副热带高气压就应该维持在那儿的。发生了什么,让大气环流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地球上太阳照射最强烈的地方是赤道附近,赤道附近的海水被照射而挥发,水汽升到空中,遇冷,下雨,还是下在赤道二侧,所以赤道二侧都是热带雨林。留在高空的是失去水份的干空气,往纬度高一点的地方运动,就在南北纬30度的空中积聚,变重后下沉,到地面时,又干又热,我们把这种气流叫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陆地,基本上都会形成沙漠。

副热带高压在高空中是一个环流,在同一个纬度循环,全球都在这个环流的控制下,这个空间叫平流层,高度在8000米到10000米。当青藏高原隆起后,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脉,那么多七八千米高的大山,正好挡在那个环流的路径上,彻底改变了环流的流动,所以青藏高原以东,每年只需要承受一个三伏天的烧烤。改变了流向的干热空气去了哪里呢?往北看,那是我们国家的新疆,那儿是几个大沙漠;往南看,是印度次大陆,那儿一年只有两个季节:hot and very hot。

藏人把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当做圣山,一辈子至少要去一座圣山转山。事实上,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人,才更应该去做这件事情。假如没有了这些极高山,我们大概只能每天赶着骆驼,在沙漠中接受滚滚热浪的灼烤。

(0)

相关推荐

  • 【地理专题】影响降水的因素

    壹· 考点解读 · 1.影响降水的因素因素说明大气环流气流上升易产生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风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易产生降水,如西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区降水较少;风由海洋吹 ...

  • 中国北方迎来千年最好时机?国家气候中心:大气环流异常气候已变

    8月4日,中国气象局8月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8月气候趋势预测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就今年北半球气候的异常回答记者提问称: 北半球气候突变,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改变 ...

  • 把一滴水送上青藏高原,需要几步?丨大气悟理

    中科院之声 中国科学院官方账号~4小时前 编者按:看寒来暑往云卷云舒,思古往今来气候变迁,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开设"大气悟理",为大家介绍大气里发生的有趣故事, ...

  • 青藏高原上那些伟大的山脉

    青藏高原上那些伟大的山脉

  • 我的川藏线骑行。三十二,通麦天险

    早晨和赵辉一起出发,不知何事他又推迟一会,我先往前骑,一路上小雨断断续续.骑到通麦特大桥时,等着他过来,似乎看到他,他挥手让我先走,之后一直没有见到他.今天路程不多,70公里不到,但基本都是上坡,大半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九,然乌湖

    离开安久拉山垭口和那个念咒语的大喇嘛,下行到西坡山谷,路途约20公里,其间有一段极为危险的塌方路段,狭窄的公路一边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深谷,一边是松动的.随时都可能有石块坠下的峭壁.在安久拉山麓,静卧着著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八,安久拉山

    4468米的安久拉山垭口有些让人意外,与众多名山大川的垭口一般都陡峭起伏.壁立千仞不同,安久拉山垭口平缓得出奇.安久拉山属于伯舒拉岭山脉,是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翻越了垭口,也就由怒江流域进入了生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七,八宿

    冷曲发源于安久拉山,在怒江大桥附近汇入怒江.过了怒江大桥后,我们就沿着冷曲骑往八宿县城.八宿县城海拔3250米,比怒江大桥的海拔高了500米,行程有40公里,基本上是缓坡,用老何的话来说,这对于我们就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六,怒江

    邦达海拔4000米以上,几年前还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现在川藏北线直接从昌都一路向西,就不是非要经过邦达了,这个对邦达的影响颇大,小小的邦达镇显得很冷清. 西藏驻军的老兵胡玉泉,2006年开着小云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五,邦达

    大概从巴塘开始,越来越多的骑友开始怀疑自己这趟骑行的意义:咱吃那么大的苦,究竟是为什么呀?我开玩笑说,北宋的大词人柳永说过: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大概可以回去吹吹牛吧.立马有很多人反驳,现在去过拉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四,左贡

    从东达山下来的路况不错,比前面几座山的下坡路好很多.没多久赶上二位雅安车友,快到左贡县城时,发现一家餐馆,这时候小孙也赶上来,于是补吃午饭,我点了一碗西红柿鸡蛋面,25元. 东达山下来还是有废弃的警车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三,东达山

    抵达觉巴山垭口,朝着拉萨的方向,是急转直下的下山路.上坡有多艰难,下坡就有多爽.觉巴山有二种堵塞的情况,一种是修路,建筑公司直接封路施工,这种情况下自行车也不让走:还有一种是清障,武警部队把飞落到国道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二,澜沧江

    小孙的轮胎在前往芒康的烂路上被扎了,他自己补了内胎,坚持到芒康,一个晚上下来,气又漏光,只好换一条新的内胎,所以我们出发比别人晚了半个小时左右. 开始要爬坡拉乌山时,有一家加油站,站了好些骑友,一辆私 ...

  • 我的川藏线骑行。二十一,芒康

    川藏驿道,从竹巴笼到芒康,一共3站(第27-29),第27站宿莽岭,第28站宿邦达村(不是的昌都南边的邦达镇),第29站宿芒康,当时叫江卡,就是现在芒康县城所在的嘎托镇.三天行程350里,驿道在今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