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 | 这些“不会好好写字”的现代艺术家们,如何玩「文字游戏」?

文字,我认为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它让人类的历史不仅仅有了现世,还有了前生。
在中国,“书法”更与“绘画”一起,并称为“书画”。
纵观他国的艺术,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把画中的“题字”、“落款”视为举足轻重的部分。
古代的中国画家,就算你笔墨再如何精湛也好,写不出一手好字,都是要被人鄙视的。
就算你能写得出一手好字,诗词的造诣不深,那这幅作品也算不上上品。
在许多现代艺术中,语言、文字、标语、符号,是重要的主题。
这些现代艺术家们,运用“文字”这一载体,积极地用艺术创作传递观念。
比起正儿八经的书法家们,他们确实,完全没有在「好好写字」……
徐冰,《天书》,1987
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扛把子人物,徐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与文字有关。
天书?到底何为天书呢?
最简单来说,那当然就是看不懂啦……
虽然这些字,是由手工刻板,整整齐齐地印刷在纸上,还一本正经地用古代卷轴的形式装订。
但是,这些「伪文字」毫无意义,别说观众了,就连作者徐冰本人,也完全看不懂。
徐冰耗时4年,雕刻了4000多个伪汉字,然后按照古籍装订的方式严格地制作了天书,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
这样郑重其事地制作一本毫无意义的书真的不是浪费时间吗?这些不具备交流功能的伪汉字到底可以带给我们什么?
难道,这样一本《天书》制作出来,为的是让你参透其中奥妙,看看自己是不是“天选之人”吗?
当然不是了!
汉字具有形、音、意三美,但是形美却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徐冰的《天书》将汉字拆分、重新整合,形成的新字虽然不具意义但恰恰强调了文字的结构美。
这样,观众在看这些「伪文字」的时候,就可以不顾含义,完全把关注点放在文字的结构形态之美上了。
除了《天书》,徐冰还独创了一种神奇的书写方式——「英文方块字」。
你以为这是汉字吗?没想到吧,其实这是英语!
26个字母有相对应的中文书写方式

文字内容为王维诗作《鹿柴》英文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阅读):

The deer enclosure/Poem by Wang Wei

Empty mountain not see human

but hear human language echo

Returning light under deep wood

again shine green moss on

中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对汉字文化圈的民族而言,英文方块字或许没什么意义,但对于除此之外的人,却是帮助他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对于西方而言,由于文字意义的障碍,他们对中国书法的欣赏长期停留在形美的基础层面上。他们看一幅字就像看一幅画,无法深入到文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但英文方块字的出现让他们有了一种东方形式的书法文化,这种书法形式与中国书法完全一样,内容却是自己熟悉的英文。
“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是触碰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即是对人的思维最本质的那一部份的改造。这种改造是刻骨铭心的,这就叫“文化革命”,名副其实。”——徐冰
谷文达的作品也表达出了对文字的关注,但是他的作品中,除了文字,还有笔墨。
“叛逆”“颠覆”和“乌托邦”是谷文达的作品给人最多的印象。
作为中国实验艺术四大金刚之一的他,早在80年代,就用中国书法大胆地画起了水墨画,玩起了行为艺术,那些触目惊心的“大字”水墨即便在今天展出,依然让观众感到那个时代的反叛、青春与理想主义。
这些早期作品部分受到“文革”时期“大字报”的影响。他1987年移民美国,并开始创作大规模装置。
谷文达收集各国人的头发,然后混在一起,制成了各种国家的文字,包括甲骨文在内,这件装置作品叫做《联合国》。
从1993年开始,《联合国》项目的足迹遍布五大洲超过二十多个国家,包括中国、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地。
每及一处,谷文达便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用收集来的头发进行创作,建造出一个个由人的头发做成的纪念碑。
各个国家人民的头发DNA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代表文化的文字,表达了一种「世界大同」的理念。
接下来这个作品,可能会让各位读者朋友们想起小时候被老师罚抄书时的痛苦体验。
邱志杰,《重复书写兰亭序一千遍》,1990-1995年,行为艺术
从1990年到1995年,邱志杰在一张宣纸上反复抄写了一千遍中国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并用录像记录了前50遍的过程。
反复书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纸呈现出漆黑一片,字迹无从辨认。
1969年出生在福建漳州的邱志杰,在88年以专业课和文化课双第一的成绩考进浙江美院(现在的中国美院)。
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是他在大学时就开始创作的作品,从90年到95年,历时5年。之所以借用书法,跟邱志杰扎实的书法功底分不开。
他自幼跟随家乡的大师郑玉水学习书法,不仅临帖,还经常随同郑玉水去庙里拜访和尚,和弘一法师的弟子们交流,看到有的和尚日复一日只做一件事。
邱志杰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的作品灵感也是这样过来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机、电脑、电视机、投影仪等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工具渐渐进入中国社会,这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也影响着敏感的艺术家们。
在这样的生活新潮流中他们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这些工具及相关技巧进行艺术创作。
一开始,影像工具仅仅用于复制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后来,影像记录本身成为了艺术作品。
由此,诞生了中国的视像艺术。
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新媒体工具越来越普及且影响力不断的扩大,视像艺术发展迅速,涌现的一批艺术家中,比较突出的有邱志杰和他的将传统书法行为和录影结合的作品,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
这件作品很有意思,但是要怎么理解呢?
临摹一开始,观众基本上所有注意力会集中在宣纸上的书法字体造型上。
随着次数增多,宣纸的空白区域越来越少,观众会开始关注纸上的墨迹形态,而不是文字。
渐渐的,宣纸变成一片漆黑,观众就会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书写者运动的手上。
这个作品应按阶段解释,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含义,然后再回过头整体看,又成为了新的意义,第一遍的书法是文字性的,而越往后,文字性被破坏,更接近一种抽象的形式,再之后在黑底上书写便产生出了一种书禅的意味。
他这样做本来是想用愚公“挖山不止”的行为方式与传统书法之间进行对话,结果不仅暗示了对传统的无限重复只会毁灭传统的观念,也对中国传统书法和传统文人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解构。
而国外的艺术家们,在“玩文字”方面,则就比较在意形式感了。
布鲁斯·瑙曼是60年代观念艺术的开路先锋之一,他的创作范围十分广泛,采用霓虹灯符号进行文字实验游戏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第一件霓虹灯管装置作品,就是1967年创作的《真正的艺术家帮助世界揭示神秘真相》(The true artist helps the world by revealing mystic truths)。
炫目的颜色、呈螺旋状的灯管,乍一看像极了酒吧里的招牌。但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却吸引着观者的眼睛和神经。
来自韩国的艺术家李贞把各种各样的字母霓虹灯摆放在自然环境中,然后用相机记录下画面。
用霓虹灯并列摆设的每一句话,都在自然幽暗的背景下发出耀眼的光。这些光芒也恰恰和荒芜的平原或贫瘠的雪地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出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她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现代文化以及现代人用互联网、手机短信和社交网站等越来越不隐秘的方式来交流的趋势。
这些语句十分简单,可越是简单的信息越容易让观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观赏者看到这些发光的词句的同时,也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在每个观者的心中,或许都有想要诉说的对象。借着艺术家李贞的作品,诉说心中爱情。
可以说,文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智慧,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书籍中的文字常常能给读者带来力量和思考。同样的,当文字成为一件艺术品的主体时,它不仅仅有了视觉上的冲击力,也能够以另一种方式给予观者启发。

2019全国书偶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已经开始啦!
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报名呀!登录网站
https://www.artlib.cn或
https://www.artlib.cn/shuou.html
注册信息、提交作品。
万元奖金,等你来赢!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