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三十三,崧泽文化
很多小朋友家里都有一本书:《上下五千年》,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是五千年,这五千年是怎么来的?要感谢司马迁,他的《史记》记录了夏商周三代,西周大概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距今3千多年了,这个比较可信。太史公又记录商朝600年、夏朝400年,这1千年大体上可信,为半信史,这样就是4千年。另外的1千年是怎么回事呢?《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大概也是1千年,全部是传说,信不信在你。这样是五千年,是记录在历史书上的,尽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司马迁的书还是值得相信的。
五千年前又是怎样的?是不是啥都没有了?不是的。和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一样,中国历史上,在传说阶段之前,也有一个很长的神话阶段,在后人看来,那些神话比五帝时期的传说更加荒诞不经。司马迁在整理远古的史籍时,就认为这些神话太荒诞了,全部不加采纳,没有收录进《史记》中,可惜的是,到今天,除了《史记》那些记载神话的古籍都没有流传下来,后人连一窥的机会也没有,实在可惜啊。
以今天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历史是否有五千年,是可以质疑的,但是中华文明远远不止五千年,这个没有任何问题。远古的遗存非常稀少,也没有文字记载,考古界只能按照出土文物的特征,划分不同的地域和时期,以某某文化来命名。
在我们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是马家浜文化,同时期的还有河姆渡遗址和罗家角遗址,估计是不同的部落,距今7000-6000年,这是野生水稻被驯化的年代。后面有著名的良渚文化,有非常精美的玉器,有人推测战神蚩尤就来自于这个文明,距今5300-4500年左右。
在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有数百年的间隔,崧泽遗址(文化)从时间上来说,正好位于这个间隔期。但崧泽文化覆盖的范围,远远没有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覆盖的范围大,而且这三个文化之间,并没有确切的继承关系。那几千年里,在长江下游的南岸,特别是上海地区,究竟发生了什么?今天可能还是说不清楚。
崧泽地名的由来:传说东晋吴郡太守袁崧曾在这里居住,袁崧死后,葬于村后,“假山墩”便为其冢,但考古并没有在大土墩内发现晋代遗物,这一传说被否定。袁崧应该就是东晋时期的袁山松,古人写字是纵向的,山松很容易被认作崧字。
《晋书.袁山松传》中说袁山松是吴郡太守,但在《晋书.孙恩传》中记载袁山松是吴国内史,桓谦是袁山松的前任,在《晋书.帝记第十》的晋安帝隆安三年和《晋书.桓谦传》中都说桓谦的官职也是吴国内史,看来《袁山松传》的记载可能是错误的。吴郡太守和吴国内史的职位是一样的,但说明在东晋后期,吴郡成为一个诸侯国。吴郡紧靠东晋的首都金陵,在此封王是一件大事,而晋书中并无记载,可以想像到,东晋皇室的权威已经式微,被权臣取代只是早晚的事了。
陆深是浦东人,明代属于上海县,他在《崧宅辨》中考证:“松宅非崧宅,本名崧泽耳。”《尔雅》上说:“山高而大,崧。”《释名》里讲:“下而有水曰泽,言润泽也。”可见,崧泽之名,应是古沼泽中的一块高地。说实话,我是想像不出这儿会有“山高而大”的景象。我还是觉得崧字来自于袁山松,至少这样显得很有些文化。
最早的上海人是个犀利哥,是个崧泽人,如果袁山松见到这位祖先,会不会有穿越时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