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届国际互联网医疗大会】互联网医疗创新与精准医疗干货分享
2016年6月24日至6月26日,以“互联共享 智汇健康”为主题的首届“国际互联网医疗大会暨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桐乡乌镇召开。
大会吸引国内外互联网与医疗产业代表、医药与金融保险行业高管、行业专家等800余名嘉宾参与,就“互联网+医疗”展开探讨和经验交流。动脉网作为参会媒体代表,对此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并从中提取了诸多干货陆续进行分享。
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医疗提出个性化、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专业化的要求,迫使医疗信息从以往的粗放型向开放的智能医疗转化,这种转化势必引起医疗数据的大爆炸。大数据的应用是精准医疗的重要构成,而精准医学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对于医学装备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目前,国内很多医院已经开始信息化改造,改造的目的是围绕如何帮助病人快速的解决就医问题,能够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和健康知识的服务,现在很多医院对于病人网上的预约、就诊、分诊等等信息实现了分享和互通,大大方便了就医时间。
医院用这些大数据建立了临床的数据和运营管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都取得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新世纪的医学提出目标上移、重心上移、关口前移的口号,这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医院管理者也是更高的挑战。
信息化是实现医疗智慧的必要条件,利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平台,可以使患者与医务人员、与医院、与医疗设备产生互动。
移动医疗早期只关注数据采集,通过APP、传感器进行数据收集,但是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现在的要求。移动医疗已经开始进化,连接健康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能再满足于技术的进展,要用技术解决真实的世界问题,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精准医学作为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对病人进行更精准的治疗。有学者认为,精准医学兼容4P与TIDEST模式,4P包括预测、预防、个性化、参与。
大数据的应用是精准医疗的重要构成,包括信息技术、移动医疗技术等应用,通过这些应用,人们可以对医疗问题讨论更加的精密、准确。因此,精准医学相对于传统医学来讲,让人们从经验医学转向了实践医学。
精准医学的技术对于技术装备的应用来说,准确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是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治疗,从分子水平看,这个平台是不是成熟,很多专家炒这个概念,但同时也驱动了市场新的技术出现。另外一方面是临床的检验和定准,也运用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还有就是临床的影像学诊断上,这些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包括CT、MRI等等,让影像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实现总体精准医学的从诊断到治疗的路径,与技术装备密不可分的。例如,远程病理并不是简单的传输的问题,需要基于虚拟切片基础上的临床病例,以及高效的专家系统。同时,一些新型分子病理学技术的快速转移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统一的QC标准也同等重要。
精准医学的4个特征:
医学装备的信息交互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如此多的信息源、大数据,如果不加有效的分析,数据的价值是很难体现的。目前,我们还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层面,还未达到信息分析的层面,对信息分析缺乏整合。因此,信息管理如何与临床数据相结合才是问题的关键。
怎样通过互联网和新的信息技术来促进精准医疗的发展,具体的目标有几种:
怎么更好的协调医疗,往往病人的医疗牵扯多学科方面的协调,利用信息化和互联网就可以更好的协调;
从病人的角度来说,将近30%的病人可以直接在网上看他的病情,一半是医院提供的,另外一半是保险公司提供,但是就是说在这些30%多的病人中有这些条件可以接触医疗信息,真正应用的话只有一半左右。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互联网系统运用于精准医疗有这样重要的几点:
好的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做临床的决定,比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开发的系统,把多家医院的系统联合统一起来,以此来实现精准医疗的实际应用。
例如,病人如果50岁了还没有做肠镜,每次来医院检查,系统就会自动提醒医生,系统不能自己决定治疗方案,但是它会提供一种辅助的信息,让医生方便做更好的决定。除此之外,医生还可以做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同时,医院还可以监管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质量,以此作为质控的一种手段。
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精准医疗,最基本的一点是改善病人的医疗质量和满意度,通过各个方面,让病人参与其中,从而帮助医院更方便地获取病人的信息,拿到医疗资源。从这些角度,提高医疗的有效性,减少浪费,同时也对医疗、科研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xi.n@vcbeat.net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投稿:tg@vcbeat.net
授权:xi.n@vcbeat.net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注动脉网官方微信号:vcbeat或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