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三年,我和儿子的关系降到了冰点,早知如此打死也不陪读”

陪读是一个很常见的社会现象,这与当下家长普遍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全身心地不受干扰地学习,主动放弃工作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因为家长们的无私付出,很多孩子在生活上没有任何顾虑,他们可以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取得了令自己和家人满意的学习成绩。
关于陪读,人们的看法并不统一,虽然不少人觉得陪读能被理解,但也有人认为陪读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应该避免陪读。客观地说,某些情况下,家长的陪读还是有必要的,比如孩子就读的学校离家较远,而学校又不能提供食宿,此时在学校旁边租住下来,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可以帮助孩子节省很多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不过,陪孩子读书也会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因为陪读家长对孩子进行非常严厉地管教、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而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陪儿子读三年书的陈女士就是这样,陪读之前,她与儿子关系很不错,可当她辞去工作全心全意陪孩子读书时,却经常与孩子发生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陪读三年,我和儿子的关系降到了冰点,早知如此打死也不陪读”,陈女士悔恨万分。
陈女士曾在一家外贸公司上班多年,工作较忙,她爱人跟几个朋友合伙做事,也很少顾家。儿子上高中之前,都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带得多,她只是每天下班回家招呼儿子几声,那个时候,她与儿子的感情很好。
儿子上高中后,因为学校离家较远,陈女士爱人的生意也上了路子,收入不错,家人一商量,就让她辞掉工作,专心陪孩子。
然而从高一开始,陈女士就时不时与儿子吵架,在她看来,儿子身上有一堆毛病需要改,但儿子偏偏不听她的意见,双方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有时候,为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两个人都要互相责备一番。
大概是因为受紧张的家庭关系的影响,陈女士儿子学习成绩始终处在中等水平,让她很着急。于是她逼着孩子去上补习班,儿子不仅不领情,反而与她更加对立。
高三毕业,她儿子的高考成绩不算理想,只能上一个普通二本。她要求儿子复读,儿子坚决不干,两人为此又争了起来,儿子还说了狠话:“什么事都是你做主,这三年我受够了,我要永远地离开你”。
陈女士痛苦地说:“我花了三年时间,辛辛苦苦陪儿子读书,却换来儿子一辈子恨,太不值得了”。
现实中有不少家长都遇到了与陈女士类似的情况,他们舍弃了很多陪孩子读书,本以为可以让孩子安心就读、拉近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结果却让双方关系越来越僵,以至于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都与家长、孩子双方的心态变化有关。
人在有工作的时候,工作是主业,对孩子的教育是工作之外的事情,他们的关注点不全在孩子身上。而一旦辞掉工作陪孩子读书,所有的关注点全部在孩子身上,此时他们的心态会发生变化,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舍弃了一切,就一定要在孩子身上获得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就是孩子优秀的学习成绩和懂事听话的态度。
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有工作,他们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就比较有限,双方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甚至会体谅、关心每天辛苦工作的父母。不过这种感觉会在父母陪读之后很快消失,因为天天在一起,父母的“缺点”和孩子身上的“缺点”均暴露无遗,双方之间很容易爆发冲突。再加上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心理状态一直在发生变化,并伴随着逆反情绪的发展,所以双方的矛盾会越来越激化。
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实在要陪读,父母至少应该做到这三点。
第一,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间。大人有自己的秘密,子女也有他自己的秘密,他们会把自己的隐私存放在一个“私密”的地方,这个地方请家长不要“侵犯”,否则会让家庭关系紧张;第二,平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把孩子放在比自己低一个等次的位置,不要以“盛气凌人”的姿态与孩子交流;第三,在学习上,要监督更要疏导。孩子面临学业压力,家长监督子女认真学习的同时,要经常性地与子女沟通,在某些紧张时段,可以陪孩子到公园散散心,让子女紧绷的神经舒缓下来。陪读应该是“健康型”,而不是“压力型”。
不管怎么说,陪读都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带来好的东西,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东西,家长一定要好好把握分寸,不能让好心做了坏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