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意味着吃亏?纠正孩子的价值观,家长要从自身做起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一项调查颇为震撼:有研究者访问了近千户家庭,发现有46.1%的未成年人认为“诚实意味着吃亏”。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未成年人内心是拒绝诚实的。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结论,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孩子在传统道德上的迷失。如果孩子的这个认为不及时予以纠正,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心灵成长,以至于造成心灵扭曲。
很多孩子说谎话的本领其实是跟父母学的
客观地说,绝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拒绝诚实”,都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不撒谎、说实话、敢担当的人。他们也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地教育孩子不说谎、保持诚实,可是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生硬的教育方式并没有被孩子真正接受。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说谎话的本领其实就是跟父母学的。
比如说一位父亲正在教育经常撒谎的儿子,对他大发雷霆,甚至用上了“棍棒”和“藤条”。一顿教训之后,父亲坐在沙发上,儿子站在旁边直哆嗦。此时,有人敲门并大声问“某某在家吗?”父亲一听,是同村的一个熟人,这位熟人是父亲的债主,父亲从他那里借了一笔钱,这会儿怕是上门要钱来了。父亲不想还钱,就躲了起来,还小声跟儿子说“你开门后就跟门口的叔叔说我不在家”。于是儿子照着父亲的意思去做了。事后,父亲表扬儿子“今天表现挺机灵的,不错”,并给了儿子一些奖赏。
家长一边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一边又让孩子帮着撒谎;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又是一套,是很不好的示范。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很能察言观色,一看父母说一套做一套,也就跟着学了。
有些孩子不诚实是被环境“逼”的
有一位学生与另一位同学竞争“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由于名额只有一个,为公平起见,老师让他们两个人把自身的优缺点都如实写出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选择。这位同学就老老实实地写出了自己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而另一位同学在材料中丝毫不提及自己的缺点,写的全部是优点。后来那位“报喜不报忧”的同学顺利当选,这位诚实的学生却落选了。“撒谎的人居然能当选,果然是老实人会吃亏”,这位学生的愤怒正是当下不良社会风气的真实写照。
相比之下,成年人更不敢实话实说。在上级面前极尽吹捧之能事,说的都是面上的漂亮话,得罪人的实话不敢说。倘若有人“不懂事”,净说大实话,不仅很容易与同事为敌,上级也很不喜欢,小鞋大概是穿定了。所以近一半的未成年人认为“诚实会吃亏”,一方面是他们体会到了撒谎带来的甜头,另一方面他们是受到了家长的耳濡目染。而这一切,在很多时候都被环境“逼”的。
说谎成为习惯,是因为说真话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哲学家罗素曾说“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如果每位家长都认真回想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是不是会发现,孩子的确因为说真话而遭受过严厉的惩罚?
孩子跟同学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隔壁邻居家的窗台玻璃,若孩子很诚实,大概会被母亲一顿臭骂或被父亲一顿揍;倘若孩子不承认错误,撒谎说是同学踢的,或许就免了一顿皮肉之苦,此时母亲还会帮着辩护,然后就是同学之间以及同学家长之间的争执,最后可能达成协议:更换玻璃的费用大家均摊。
孩子说真话,不仅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遭受重击,家长也要掏出整整一块玻璃的费用于赔偿。而孩子撒谎带来的结果是,自己不受罚,以及家长只需要赔偿少许的费用。这种方法相当奏效,孩子说谎比诚实“好多了”。长此以往,说谎便成了孩子的习惯。
研究证明,长期撒谎的孩子容易患上“谎语癖”。一旦患上“谎语癖”,就会经常性地捏造或虚构事实,并对所说的谎言绝对忠诚,还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习惯性说谎。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只要不说谎心里就很难受,即使在不需要说谎的场合,依然会说谎。当他们看到对方相信自己所说的谎话时,内心会感到很高兴。而这种行为不仅会消耗大脑更多能量,影响记忆力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还会让人们产生妄想,造成人格扭曲。
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落实诚实教育、纠正孩子价值观
众所周知,诚实是构建社会诚信的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家长在孩子面前有着无可替代的权威影响,这样好的先天优势,很容易转换成家长教育孩子的“王牌力量”。
孩子的不诚实,通常会引发各种各样的事端,甚至造成悲剧。而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败,就是不懂得如何教会孩子诚实。家长要掌握教会孩子诚实的诀窍,唯如此,才能让诚实教育落到实处,让孩子价值观得到纠正。
第一,善于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
孩子说谎像带着面具,他们极力想掩饰自己的内心,不过他们的身体动作变化以及表情上的细微变化,还是会让自己“暴露”。例如孩子某次考试成绩超出意料地好(作弊),家长在与其对话时,孩子可能会露出比较尴尬的笑容;可能眼神闪烁,表现出不安;可能面部发红,表现出抵触这个话题,并试着转移话题;也可能会触碰耳珠、啪手指关节、拨弄头发,表现出坐立不安;还有可能突然声调改变或额头冒汗。家长要观察孩子的这些细微变化,然后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当然,仅仅靠感官判断远远不够,很多时候需要必要的证据支撑。还是以上面考试作弊为例,一些家长会创造偶然机会将考卷中答的完全正确的部分试题拎出来,以出题的方式给孩子再做一次。此时孩子只能以正常水平应对,若答题正确率很低,说明之前的考试成绩有很大水分。
善于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是有效开展诚实教育的第一步。如果家长很难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孩子多次撒谎都能侥幸过关,那么它们说谎的胆子会越来越大,水平会越来越高,纠正起来也就越来越难。
第二,了解孩子说谎背后的动机
人们说谎言的动机通常有三大类:第一,讨别人的欢心;第二,编造故事夸耀自己,让自己更引人注目;第三,自我保护。
以“讨别人欢心”为目的而说谎,有时候属于“善意”和“必要”的范畴。比如一位好友说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变胖了(事实如此),为了让好友心情愉悦一点,人们多数会说“你一点也不胖啊,别想多了”;如果不想参加朋友主办的聚会(朋友约了很多自己不熟悉的人),又不想让朋友觉得尴尬,就会以“今天身体不舒服”或“老婆加班,孩子没人带”为借口推辞。
对孩子来讲,出现“讨人欢心式”谎言,家长不必过分担忧。但若孩子说谎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而编造精彩的虚构故事,家长就要很警惕。这可能是孩子的虚荣心在作怪,亦有可能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关注孩子,“逼”孩子通过非常规手段获得更多关注。
更多的孩子,是由于成绩不理想或损坏了某个物件,为免遭责罚而进行“自我保护式”撒谎。每个孩子说谎的背后都有动机,家长不要急,也不要慌,先整明白孩子为什么会撒谎,了解清楚背后的动机,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让孩子为谎言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发现孩子的说谎行为和了解清楚孩子说谎动机的基础上,家长就要对撒谎的孩子实施一定的惩戒。这里要强调的是,惩戒不是体罚,惩戒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进之。因此,惩戒的方式一定要科学,不能太过随意。另外,在对孩子说谎行为进行惩戒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说真话的行为进行“奖赏”。
以孩子不小心打碎花瓶为例,按理说,孩子做错了事,无论承不承认都要接受惩罚。不过,若孩子及时予以承认错误,家长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你犯了一个错误,本来是要接受惩罚的,但你很诚实,就免除惩罚”,免除惩罚就是对孩子诚实行为的“奖赏”;倘若孩子撒谎,家长就要加大惩罚力度,“你打碎了花瓶,本来是准备扣除你一天的零花钱,但你不诚实,就要加重惩罚,扣除三天的零花钱”。让孩子为谎言付出一定的代价,孩子才会心存敬畏。
第四,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与孩子一起感受诚实的力量
在一项问卷调查中,有65%的初中生和52%的高中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由此可见,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品格的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孩子说谎成性或有其他不良嗜好,家长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孩子面前,家长千万不要说一套做一套,殊不知有超强模仿能力的孩子很快就可以学会这种“恶习”,到时候再去纠正就为时晚矣。家长做错了事,也不要试着去隐藏,要敢于承认错误,并表示今后会改正,不能“宽以待已,严以律人”。家长对孩子做出的承诺在没有不可抗力阻隔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去实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与孩子一起感受诚实的力量,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诚实,让诚实内嵌到他们的身体里。
总结语:几乎所有人都有说谎的经历,但说谎不全是坏事,某些时候,它是待人接物的技巧;某些时候,它是自我保护的良方。因此我们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谎言,懂得“恶意”和“善意”的区别。而由于青少年没有成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不能准确地辨别“恶意”和“善意”,他们的撒谎行为更多的带来的是危害。教会孩子诚实,就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个工作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