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淮安 | 亦庐照相馆,定格老淮阴人的生活瞬间

——记忆淮安,淮安人的民间档案

1959年夏日,亦庐照相馆。

中间为我姥姥,母亲抱着大妹妹,前右为我哥哥,我穿着跟哥哥一样的衣服,当时4岁。

文化大革命前,清江市数得过来几家照相馆。一是水门桥北、淮海路西的时代照相馆,二是东大街工人文化宫门东的曙光照相馆,三是最有名气的人民南路的亦庐照相馆。亦庐照相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工农兵照相馆,80年代又改回亦庐照相馆。

作者父亲,摄于1951年

记的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经过亦庐照相馆,不认“亦”字,读为“赤”字,就读成“赤庐”照相馆了。我想,那个年头肯定有不少像我一样的白字小先生。到现在,我们一起的小伙伴,在提到此照相馆时,有时还调侃称为“赤庐”照相馆呢!

那时候的照片通常会压上照相馆的钢印

亦庐照相馆,坐落在现清江影城的对面,门朝西,两层楼房。楼下柜台和工作室,楼上摄影棚。那时摄影棚里有三四种绘画的布景。有带楼台亭阁的,如北京颐和园;有带现代楼房的,如上海外滩;也有室内的,如中西式家居,等等,反正是根据客人需要配置布景。

文革中,大都用天安门广场作布景,手持红宝书,照出来还真像是站在天安门广场一样呢 。照相馆摄影棚里灯光齐备,什么强光弱光、顶光正光侧光背光、红灯黄灯蓝灯,一应俱全。摄影师将头伸进用黑布围绕着的高架照相机前,几番调整位置和姿势后,手握气囊开关,将客人目光吸引过去。尤其是有小孩照相的,摄影师手中还要拿着玩具逗着玩,说“笑”,咔嚓一声!照好了!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经常去照相馆照相,去亦庐照相馆比较多。因为去城南公园和清江电影院时,顺便就照相了。照了以后,一般是一个星期后才能取。可是我们老是急不可待地提前去询问刷好了没有?都希望早点看到自己的光辉形象。

清江浦记忆馆,老式照相机,汤玥摄

有两次在亦庐照相馆照全家福的记忆很深。

我家于1966年10月份去亦庐照相馆照了一全家福。那是上海的堂姐和沛县的堂姐一起来淮,父亲很高兴,就去亦庐照相馆照了全家福。我们全家七口,加上两个堂姐和大堂姐的女儿,一共十口人。随后,我和哥哥和弟弟三人单独合影一张。照片上,哥哥14岁,左臂上戴着红卫兵袖章。我11岁,比哥哥矮一头,胸前系着红领巾。弟弟6岁,矮我一头,无组织。这两张照片,今天看来十分亲切和珍贵。

作者三兄弟

1981年秋天,我们全家又去亦庐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我的父母亲,哥哥、嫂子和小侄儿,我和夫人(当时我的女儿还没出生),大妹妹和妹婿,弟弟和弟媳,小妹妹。一大家子欢欢喜喜很开心。这张照片,我父母亲一直悬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天天看。我们回家也经常看上个半天。

还是亦庐照相馆(当时已改名为工农兵照相),我和夫人的结婚照也是在这里拍摄的。那是1981年的春天。那时候已经兴租婚纱拍照了。我租的西装,夫人租的白色婚纱。一套照片有横式双人近景合照,有立式全身合照;有小尺寸的,还有放大的;有黑白的,也有人工上色的。虽然没有现在数码彩色效果好,但也别有一番情调。这一套结婚照,我十分珍惜并保存完好。

从那以后,因为单位有照相机,基本上不去照相馆照相了。1985年我电大毕业时,要交证件照办毕业证,我又到亦庐照相馆照了一张二寸黑白证件照。我对这次像片的效果十分满意,刷了一次又一次,作为证件照用了好长时间。呵呵!30岁,正当年的帅哥呀。

70年代初我在公园百货工作时,我一同事的姐姐和姐夫都在亦庐照相馆工作。她姓马。我的同学赵春鹏,工作分配到市饮食服务公司,照相馆就属此公司的。赵春鹏在时代照相馆和亦庐照相馆都工作过。所以,我去亦庐和时代照相也有人照应着点。

作者女儿1982年3月4日出生,这是百日照

照相馆业务一直很红火,人们生活中总是离不开照相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机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彩色摄影,美国的柯达、日本的富士、中国的乐凯等彩色胶卷销量惊人。亦庐照相馆同其他馆一样,上马彩扩一体机,生意十分火爆。不要说单位了,就是私人三卷五卷地扩印也是排队等候。

因为国货乐凯胶卷的苦苦支撑,柯达和富士在中国的价格始终维持在老百姓能接受的水平,如今,三个品牌均已退市

时代飞速发展,随着数码摄影时代的到来,传统胶片摄影市场逐渐淡出市场。柯达、富士和乐凯生产厂于2012年前后分别宣布破产或者停产。老清江的三个照相馆也从市民的视野中消失了。

现在,有影楼或者是证件快照,那只是部分人的一时需要。人们普遍使用数码照相机和手机照相了,不但功能全,像素也越来越高。人人都那玩自拍或拍人拍景,都是摄影师了,谁还去找照相馆呀。

亦庐照相馆,你把我的形象定格在一张张的照片上,我也在脑海里牢牢地记住了你。

———THE END———

照片右侧是天津路小学陈大龙老师。右侧是她的先生。这两张照片都是拍摄于亦庐照相馆,拍摄时间大约是1990年。陈老师和她先生是1988年出生。

照片中,两个孩子骑着同一匹小木马,同样的背景,相仿的年龄。他们当然不会想到,20多年后他们会成为一家人,这两张照片成了他俩缘分最好的见证。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一次擦肩。

对他俩来说,幼年时同一匹小木马,摇出了他们今生今世的相守。

缘,妙不可言。

位于里运河畔中洲岛的“清江浦记忆馆”,有一个小房子挂牌为“亦庐照相馆”。门口一块牌子上显示,亦庐照相馆创始于1893年,由清江浦人龚恺在大尽头开设,为清江浦城内最早的照相馆

以上两图由记忆馆汤玥提供,感谢

人们在这里寻找记忆中的老式照相馆的印记。四位来自韩国的朋友,在背景墙前合影。

作者:胥全迎

编辑:刘海宁


记忆淮安

记忆淮安 | 清江老车站

记忆淮安 | 亦庐照相馆(作者:刘季)

(0)

相关推荐

  • 江苏省淮安市所辖,是如何从清朝的“淮六属”,变成今天4区3县的

    在我国历史上,清朝地方上的行政区划管理结构为省.府(直隶州).县(州)三级,和今天的省.地级市.县(县级市)也是三级的结构极为相似,所以作为省和县之间的管理层级,今天地级市和清朝府可以视为是基本相似的 ...

  • 《清江浦家常饮食记》后记||吴波

    后记 我的家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系最主要的发祥地.淮安市主城区清江浦区自1415年(明永乐年间)漕运总兵陈瑄开凿清江浦河(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以来,因明清漕运兴盛.伴河 ...

  • 淮安市清江浦风光

    . 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说是景区,实际就是市民广场或是江滨大道.这里原来是淮安市郊外的河道荒滩,现已成为淮安市区的地盘,被当地政府打造成大闸口历史文化风貌区,含里运河中洲岛.清江闸以东至越秀桥的 ...

  • 《游淮安清江浦》等律诗一组

    <游淮安清江浦>等律诗一组 □陈士兆 游淮安清江浦 抱竿扶柳百丝悬, 醉钓清江八月天. 流影行云追绿水, 落花飞鸟绕红船. 笑询半是他乡客, 礼答皆为此地娟. 古庙钟声催日暮, 老街旧铺挂 ...

  • 记忆淮安 | 亦庐照相馆

    在清江电影院落马路对面是大名鼎鼎的亦庐照相馆,一楼开票,二楼拍照.通二楼的木楼梯很有弹性.窄窄的,上去是沿街的窗户,很大.旁边一面镜子,镜子边上挂一把木梳.左手边是照相室. 那时候的照片通常会压上照相 ...

  • 浦楼酱油—老淮阴人舌尖上的鲜味||陈亚林

    作者:陈亚林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流传了千百年的一句大实话,七件事中光酱醋就占了两位,足以见它的分量,以及和百姓生活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密切. 多年来我家的厨房的调 ...

  • 记忆淮安 | 老淮阴的过年菜——什锦菜和肉皮冻

    排队,是那个年月永恒不变的主题.要想吃一顿稍好一点儿的年夜饭,对大人小孩都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 与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不同,在我们淮阴孙子辈的称呼祖父叫爹爹. 我爹爹是地道的淮阴人,对做菜 ...

  • 记忆淮安 | 乘警队老哥儿们的故事

    时间过得特快,眨眼之间就到了2018年.翻回过去的日历,穿越时空的隧道,四十年前,在咱京杭大运河404公里的苏北航运线上,曾经活跃着一支令人民群众拍手称快,让违法犯罪分子闻风丧胆的公安队伍--运河乘警 ...

  • 记忆淮安 | 老清江的饭店

    说起昔日的老饭店,立马想到那时饭店飘出的香味. 六十年代,我最熟悉的应该是国营车站饭店.这个饭店在交通路紧挨淮海东路,是坐门朝西的高大平房,属于市饮食服务公司.我家就在紧挨车站饭店的后面的汽车公司家属 ...

  • 记忆淮安 | 老清江的冷饮部(下)

    记忆淮安 | 老清江的冷饮部(上) 当时的冷饮部后来也有下面条馄饨的.但是我们不吃,我们去冷饮部吃热面条热馄饨?还不把人大牙笑掉的了?我们是来吃冷饮的! 什么话说的叫人没有前后眼呢. 前两天我在人民路 ...

  • 记忆淮安 | 老清江的冷饮部(上)

    小时候的夏天 是我们回不去的从前 老清江的冷饮部就在人民南路上的清江电影院的北边,老公园饭店对过,糖烟酒商店后面.两个门垛上的拱架,上面就三个字"冷饮部"!进门右拐就看到了大厅,大 ...

  • 记忆淮安 | 老清江工厂细分晓,往事知多少?(上)

    一 解放前,清江市的十里长街,在现大运河广场这个地方,有过江北铸币局,制造钱币的工厂.按现时说法,那可是清廷的"央企"呐.媒体上就能看到1906年的清江浦"江北铸币局&q ...

  • 记忆淮安 | 清江老车站

    图中左上角为作者的父亲胥振芳 老车站,指的是位于现淮海东路乐天玛特超市对面的清江老汽车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行的人不会忘记.现位于淮海北路汇通市场处的汽车站,是1978年从淮海东路迁过去的. 老汽车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