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冯志亮谈侯氏的起源与郡望堂号
侯
侯姓是中国第七十位姓氏,在中原和华北地区的分布相对较集中,当今侯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总人口大约有401万。
得姓始祖晋侯缗。姬姓,名缗,春秋时期晋国第十七任国君。晋鄂侯姬郤之子,晋哀侯姬光之弟,公元前704年,周桓王使虢仲出兵击败曲沃武公,立姬缗为晋侯。晋侯缗二十八年,齐桓公始霸。曲沃武公伐晋,晋侯缗被武公所杀,其子孙后代逃往他国,以爵位“侯”为姓。此为侯姓正宗源流。故其后世子孙奉晋侯缗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侯,本义是靶。侯的古字为矦,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矦字,像一支箭向箭靶射去之形。在古代,春季到来之际,王公或贵族们的宴席上必须有的一道程序就是射箭比武,侯,就是这种场合中用来代替野兽的箭靶。箭靶一般用兽皮制作,后来改用布,今天一般都用纸。上古时期,弓矢和射箭是氏族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最常规武器和基本技能,因此,力强且善射者往往被推为首领。这种善于用弓矢和兽皮制作箭靶的氏族称为侯部落,他们以侯为氏族原始图腾和族徽,侯人所在之地称为侯地,建起城围的侯地称为侯邑,最终发展为国。
在古代,弓矢是常规武器,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射箭的技能和命中率,射箭中靶,亦称中侯,故称善射者为“侯”。侯,自然成为十分吉祥的字,含有瑞祥和美好之义,为人们所崇拜。后来,侯被选为爵位中的第二位,也被用来对达官贵人或者士大夫的尊称,最终被用作姓,这是侯字的升华之义。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侯姓来源主要有三大支:仓颉之裔、姒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仓颉。据说世上第一位有名望的史官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是中国文字的发明者,也称苍颉、史仓,又称史皇氏,原姓侯冈。侯冈氏族居住于陕西泾阳一带,经历尧舜夏商周,子孙分散,其后裔中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其中一支侯氏移到华阳,即今陕西洋县北,春秋时东移到侯氏,即今河南偃师东南的缑氏镇。这支侯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禹出自夏后氏族,姒姓,建立了夏朝。其后裔中有封于侯,因以为氏。此侯国之故地或在春秋时的侯氏之地,即今河南偃师东南的缑氏镇,侯国应是夏商时小国。夏末国君桀有臣侯侈(一作哆),可证侯国在夏朝的存在。姒姓侯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
第三支源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之后为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建立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之后为郑庄公,庄公之弟叔段谋反,为庄公所伐,叔段北渡黄河逃到共邑,即今河南辉县,史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共叔段之子共仲为侯氏。共仲后裔侯宣多为郑文公时重臣。这支姬姓侯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另有一支姬姓侯氏。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后改封晋侯,建都于唐,即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成师。曲沃越来越强大,造成了晋国分裂的局面。又经历晋孝侯、鄂侯,哀侯、小子,到晋缗侯,于公元前678年被同族的曲沃武公所灭,史称晋武公。晋缗侯一族出奔他乡,遂以爵号为氏。这支姬姓侯氏有2600多年的历史。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外族进入中原,侯姓随其他的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侯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定居中原,改鲜卑族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伏侯氏等为侯氏,其族遂成为汉族,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侯姓活跃于河南、山东和陕晋南部。秦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争频繁,侯氏北迁河北、山西,西奔甘肃、宁夏。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扩增了鲜卑族的侯姓,内蒙古、辽宁地区侯姓随之增加。同时,西北地区的侯姓越过秦岭进入四川,贵州、湖南、广东,中原和山东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苏。到唐宋时期,侯姓已经出现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明朝永乐年间侯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侯姓大约有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排在第五十位。侯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4%。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湖南、陕西,这四省侯姓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这两省集中了侯姓总人口的14%。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南方湘川两个侯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侯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七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侯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8万。陕西为侯姓第一大省,约占侯姓总人口的17.6%。主要分布于陕西,西、浙江,这三省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甘肃、江苏、河北,这五省集中了侯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600余年,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东南江浙两大块侯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侯姓人口已达401万,为全国第七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4.9%;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安徽、辽宁、陕西,黑龙江、湖南、江苏,这八省集中了全国侯姓人口的37.1%。河南占侯姓总人口的14%,为侯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北部豫鲁冀地区为高比率聚居区并向四周逐渐递减的侯姓分布特征。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侯姓的郡望主要有上谷、丹徒、河南等。侯姓有上谷,却币、救赵等堂号“却币”和“救赵”堂号均典出战国。当时秦攻赵时,赵向魏国信陵君求救信陵君没有兵符,无法发兵,拿着金币问计侯赢。侯赢是位71岁的看守城门的小卒,家境一贫如洗,但他决不受金币。他给信陵君出一计,派如姬去偷兵符,请勇士朱亥击杀不愿出兵的魏将晋鄙。信陵君因此获得了兵马,最后终于打败秦国救了赵国。
2、宗祠楹联
蜺龙节度;巨鹿经生。
蜺龙节度;松鹤仙郎。
窃符救赵;奏制封候。
桐叶提诗,缘谐名士;桃花薄命,血溅香君。
3、族规家训
人生在世,总是因缘;家庭族人,善恶共业。
不昧因果,互相珍惜;随缘消业,不造新殃。
既得为人,异于禽兽;严以修己,宽以待物。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
人身难得,正法难闻;当下即是,超凡入圣。
若能了知,一切唯心;诸法如幻,本性真如。
开示悟入,解脱自在;心佛众生,等无差异。
闻思修证,理事圆融;廾五圆通,成贤成圣。
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化育群伦,大孝至忠。
有书不读,智慧难开;知书达理,身体力行。
守身不贪,戒力长存;知法不犯,灾难不临。
守口不瞋,定力常在;冤亲平等,毁谤不加。
守意不痴,慧力常开;净念相继,无事不办。
守心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觉照不碍。
富由财施,非因力取;贵由慧修,不需强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侯姓族谱66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侯姓历代名人125名,占总名人数的0.2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九位。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并列排在第一百四十二位;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7%,并列排在第九十五位;侯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3%并列排在第八十三位。
历史上侯姓的重要人物:战国魏国信陵君的上客侯赢;东汉大司徒侯霸;南朝汉君主侯景,南朝陈大臣侯安都;唐朝大将侯君集,大臣侯固;北宋治水专家侯叔献;明朝航海家侯显,户部侍郎侯恂;明清之际文学家侯方域;清朝文学家侯芝;民国电影导演,编剧侯曜。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侯姓发源地之一——晋国国都唐
战国时的晋国在今山西省翼城县境内,当年的晋国王族之后,是侯氏的始祖之一,所以晋国也是侯姓的一个发源地。如今当地已经没有任何和侯姓发源有关的景点存在了,可和侯氏始祖有着紧密关系的晋国,存有大量的遗迹,值得侯氏后人前去瞻仰。
游线二:河南省辉县侯姓发源地之一——共叔段后人得侯姓的共国
辉县市地处河南省北部,远古时为共工氏族居住地,殷商后称共国,即当年共叔段的后人共仲被郑庄公赐侯姓的地方。辉县有百泉湖和苏门山组成的百泉风景区,在太行山深处有独特自然风景的郭亮村,虽然如今辉县的共国遗址已经荡然无存了,但是这些景点给侯姓的发源地增添了很多光彩。
交通参考:新乡有开往辉县的客车,车程不到1小时,车票4元。
游线三:河南省商丘市壮悔堂——侯方域著书处
商丘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方域的故里,他的祖父侯执蒲,父亲侯恂、叔父侯恪都是进步东林党首领,与魏忠贤的阉党势不两立。他受先辈的教育和影响参加了进步的爱国团体复社,与魏忠贤的余党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但满腔济世热血、一片报国忠心屡遭挫败最终未能将朝廷从一片昏聩中唤醒。
明朝灭亡之后,35岁的侯方域对仕途国事灰意冷,自认为已是壮年却毫无建树,蹉跎半生颇有悔意。他回归故里建宅安居将书房取名“壮悔堂”,在堂内著书立说。但亡国之痛始终不能释怀,再加上爱妻李香君不为家族所容被逐出家门,国事家事诸多不顺,悲愤、愁苦、寂寞、相思重重郁结于心。此后侯方域拼命写作,两年之后这位命运多舛才子完成了两部文集,也耗尽了全部的心神精力,染病身亡。壮悔堂位于商丘古城北门内,是一座硬山式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建筑,集中体现了明清交替时期的建筑风格。两座翡翠楼东西对称,李香君在侯家时就住东翡翠楼。
交通参考:在商丘市内坐28路汽车可到。车程20分钟,车票1元。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网络策划人、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两百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