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记录!两大制药巨头合并,百时美施贵宝以740亿美元收购新基

近日,动脉网通过外媒资讯获悉,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将以现金和股票作价合计740亿美元收购新基制药(Celgene)。这两家全球领先抗癌药制造商的合并,拉开了2019年生物制药企业并购的大幕,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药企并购案之一。

根据两家公司在美国当地时间1月3号发布的声明,新基股东的每一股股票可获得百时美施贵宝一股股票加50美元现金,未来还能获得9美元现金的期待价值权(CVR)。据此,新基估值为每股102.43美元,比1月2日收盘价高54%。新基股价在纽约盘前飙升逾30%,达到88.82美元/股,百时美施贵宝一度下跌逾16%,降到44美元/股。

两家公司合并以后,百时美施贵宝原股东将持有新公司69%的股权,新基原股东将持有新公司31%的股权。

收购新基将使百时美施贵宝获得新基在肿瘤、免疫、炎症领域的多个具有重大潜力的管线资产,包括TYK2、ozanimod、luspatercept、liso-cel (JCAR017)、bb2121、fedratinib等,新基近几年来最成功的抗癌药之一Revlimid也包括其中。

该药是新基旗下的明星药品,是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用药。2017年,Revlimid的销售额接近82亿美元,在全球畅销量TOP10榜单中高居第二,当年新基制药的药品销售额主要来自于Revlimid。

对于收购新基制药,百时美施贵宝首席执行官Giovanni Caforio表示,此次收购将把公司带到新的发展阶段。合并后的公司将拥有9种药品,每种药品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0亿美元。该公司还将拥有更广泛的药物开发管线,包括可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内推出的6款药物,它们或许将为公司带来150亿美元的收入。

自带扩张基因的百时美施贵宝

百时美施贵宝是一家以“研发并提供创新药物,帮助患者战胜严重疾病”为使命的全球性生物制药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其前身是1887年成立的克林顿制药公司。

1898年,该公司更名为百时美·迈耶斯公司(Bristol,Myers Company,以下简称百时美)。1900年,该公司注册为股份制企业,并把业务重点转向药品的批发与零售,从此得以迅速发展。

1924年,百时美总利润第一次达到100万美元,其产品销往26个国家。1929年,该公司在纽约成功上市。20世纪40年代,百时美展开了大规模的兼并活动:1959年收购假发厂家Clairol公司,1965年收购家用产品制造商Drackett、1972年收购外科产品制造公司 Zimmer、1978年收购牙科产品制造商Unitek等。

大规模的收购扩大了百时美的业务范围,也增加了产品研发管线。1974年—1980年间,该公司有11种抗癌新药投入市场,获得了2亿美元的利润。1986年,百时美又兼并了生物技术企业基因系统公司GSC。在此期间,百时美公司在治疗和控制艾滋病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市场地位。

施贵宝公司由医生出身的爱德华·R·施贵宝(Edward Robinson Squibb)于1856年在纽约创立,该公司以生产纯净乙醚为主。1905年,施贵宝的儿子将公司卖给默克公司创始人西奥多·威克。1909年-1929年间,该公司的年销售额从 41.4万美元猛增到1.3亿美元。

1946年,施贵宝公司向拉美、欧洲等地扩张,在墨西哥、意大利以及阿根廷设立生产厂家。1971年,公司更名为施贵宝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该公司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

1989年,百时美·迈耶斯公司和施贵宝股份有限公司合并,组成现在的百时美施贵宝,合并估值高达127亿美元。

图片来源于statnews官网

可以说,百时美施贵宝自创立起就自带扩张基因,该公司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企业扩张史。近年来,尽管百时美施贵宝已经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巨头公司,依然不忘寻求业务和规模的扩张。

据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百时美施贵宝共进行了20次企业收购。其中,自2012年以来,百时美施贵宝先后收购了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Inhibitex、肿瘤学药物公司F-star Biotechnology Limited、瑞典生物技术公司Galecto Biotech等数十家公司。交易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正是近日发生的,以740亿美元收购了新基制药公司。

图表为百时美施贵宝自2012年至今的收购简史

七年豪赌,新基制药的成长史

新基制药成立于1986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一家全球一体化的生物制药公司,主要从事治疗癌症和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创新疗法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在全球生物制药公司市值排名第三,仅次于吉里德(Gilead)和安进(Amgen)。

1986年,总部位于德克萨斯的美国化工巨头塞拉尼斯(Celanese)公司成功地兼并另一化工企业美国赫斯特(Hoechst)公司之后,将公司生产生物制药原料药的业务剥离出来,重新组成了另一个独立的企业,也就是现在的新基制药。

随后,新基组建了一个成员包括IBM公司、默沙东公司以及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多位前任首席执行官在内的董事会。1987年,新基完成 IPO,并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

1991年,新基公司收到来自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 University)实验室的邀约,双方共同开发沙利度胺(Thalidomide)。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新基制药的发展历程。

事实上,沙利度胺曾于1957年在德国上市,被用于治疗孕妇怀孕初期的晨吐反应。然而,在导致46个国家约两万名孕妇产下鳍状肢体的畸形婴儿后,1961年,沙度利安被迫撤离市场。

意识到沙度利安在麻风病、艾滋病以及肿瘤方面的巨大潜力后,新基制药于 1994年停止了其他业务的经营,全身心地投入到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开发之中。

1998年,FDA批准沙利度胺以Thalomid的商品名注册为麻风病治疗用药,这也意味着新基在这场豪赌中取得了初步胜利。2003年,沙利度胺为新基贡献了2.23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新基制药正式实现盈利。

2006年,美国FDA批准了沙利度胺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新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这是沙利度胺获批的第一个癌症适应证。当年,沙利度胺销售额达到4.33亿美元。同年,新基制药旗下明星产品来那度胺(Revlimid)获批上市。

2008年,新基制药开始了Revlimid在中国国家药监局的注册过程,自此拉开了进军中国的序幕。

就在新基制药不断调整企业战略期间,该企业的并购扩张脚步也未曾停下。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00年至2018年,新基制药共收购了15家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其中金额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发生在2018年1月,新基制药宣布以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生物医药公司Impact Biomedicines。

不过,历经30年发展之后,在2019年开年之初,成功跻身生物制药领域巨头之列的新基制药,被另一家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以巨额价格收入囊中。

图表为新基制药收购简史

巨头合并,利也不利?

当地时间1月3日早上的电话会议上,两家公司一再将此交易描述为“一个独特的互补机会”。他们表示,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治疗癌症、炎症和心脏病的领导者。但不可否认的是,2018年,两家公司都面临着市场压力。

新基在2018年前9个月的全球销售额超过112亿美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约18%。但该公司正在努力保留其抗癌专利药物Revlimid的专利,毕竟该药物占其总销售额约60%。

百时美施贵宝在2018年前9个月的收入超过160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8%,但该公司在研究抗癌药物Opdivo方面正遭遇挫折,失去了在早期免疫肿瘤学领域的领先优势。

熟悉这笔交易的内部人士对美国当地媒体表示,该交易旨在降低两家公司各自面临的风险。

但华尔街分析师对两家公司合并一事表示质疑,“不知他们是否会提出解决方案”。瑞穗(Mizuho)分析师Salim Syed针对此事调查了约100名投资人,其中超过50%的人表示,他们对该交易持怀疑态度。

“这两家公司面临的风险过于集中,不知道他们的合并能否帮助双方应对目前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接受调查的一名投资人士表示。

“双方的债务合并行为增加了百时美施贵宝的债务成本,提高了信用风险,但同时降低了新基的信用风险。”DoubleLine Group的投资组合经理Monica Erickson表示,“这对新基债券持有人来说是好事,但对于百时美施贵宝债券持有人来说未必是好事。”

同时,有媒体表示,这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药企并购交易,突显了大型制药公司急于走上收购之路以开拓研发管线的决心。

“外围生物技术领域的公司正在进行创新药物的开发,大型制药公司将收购它们进来,正好可以补充或扩大其研发管线。”总部位于纽约的生物技术公司Q BioMed的首席执行官Denis Corin接受Proactive Investors采访时表示。

一家专注于癌症的临床阶段基因治疗公司Genprex同样看好此次收购,该公司首席执行官Rodney Varner表示,“这表明,大型制药公司对肿瘤公司仍然抱有很大兴趣,这令人鼓舞。同时,我认为这笔交易对Genprex来说是个好消息。”

文 | 程小琴、聂广红

微信 | kelly2-2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近期推荐

★  投过Facebook、SpaceX多家牛企,美最多产VC如何在数字健康领域搞事?

★ 联接粤港澳大湾区,年度最强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竟如此炼成……

★ 致敬坚守,20位医疗创投人和他们的暖心片段

★ FDA近三年批准的121款数字医疗产品盘点

★ 肿瘤基因检测行业研究报告

★ AI里程碑!药监局三类AI器械申报流程流出!审批要点全解读!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