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仓位管理三要素

黄果树瀑布,摄于2016年5月13日

Ken(才)君要我推荐一本资金管理方面的好书,适合个人投资者而非基金经理那类人的。

以我的阅历看,这方面没有什么好书。所有关于资金管理的书不是太宏观——专注于大类资产间的配置,比如美林时钟类的;就是对凯利公式的简单照抄照搬。而我们知道,凯利公式源自赌博,从某种程度说,它更适合于期货、期权交易。用之于股票市场,只对资金庞大的机构有较大用处,对个人投资者虽然也有一定的用,但并不完善。

由于这个问题也是许多投资者都会遇到的,所以我想还是写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就股票投资来说,宏观的资金管理主要涉及3个层面。

一是对大市的判断。根据对市场的判断,我们可大致确定一个涨跌概率和涨跌幅度。比如上涨概率为70%,下跌概率为30%;上涨,盈利幅度可达50%,下跌,亏损幅度可达20%。在这种情况下,按凯利公式,应该是:

赔率b=0.5÷0.2=2.5

胜率p=0.7

败率q=0.3

那么,根据f*(投入资金)=(bp-q)/b=(2.5×0.7-0.3)÷2.5=0.58,你所投入的资金(仓位)应该是58%。

但是,凯利公式一般适合胜率比较小的地方,对股市来说,我更喜欢自己的计算方法:

70%的上涨概率和50%的获利率,即0.7×0.5=0.35,有35%的预期收益率;

30%的下跌概率和20%的亏损幅度,即0.3×0.2=0.06,预期亏损率为6%;

收益对风险是35÷6=5.8倍。

一般,我会以3倍作为重要参照,达到3倍以上的,就可考虑重仓甚至满仓。2倍左右,就把仓位控制在五成左右。大于1倍但不到2倍,就轻仓玩玩。小于1倍,那就基本上以观望为主了,除非发现了特别让我心动的股票。比如,这次下跌中,我狠狠地干了一票依顿电子,占资金总量的比例超过10%——这种类型的股票总会让我激动。

二是对大市及个股的综合判断。我们并不需要总是按大市的涨跌概率和幅度来决定仓位。比如,2013年的2444点下跌后,我一直持有很重仓位——基本上满仓或接近于满仓,因为我判断:如果2012年底的1949点不是一个底,那2444点的下跌肯定就是熊市的最后一跌了(取决于3478点的下跌是以ABC结构还是以5浪结构完成),由于熊市经历的时间太长,很多个股已在筑底甚至开始走牛,个股压倒大盘,成为重中之重。所以,在2013年6月的大跌中,我甚至满仓状态中去了黔东南(当然,一半的仓位在ST东盛,也就是现在的广誉远上)。

重要拐点面前、从牛市见顶到熊市末跌期前,我们都要把大盘放在首位,依据大盘的涨跌概率和幅度比去决定仓位。其余时间,则可更多考虑个股。

三是信心。有时,我们对一波行情并不特别有信心,涨跌概率比和幅度比也无法提供非常有用的参考,但不参与又怕错过机会。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个股开始,并以三三制模式进入操作层面。所谓三三制,就是先计划以三分之一的资金打某只个股;然后在这个股票上先投入计划资金的三分之一。

第一笔资金投入后往往会有2种结果:一种是买了就跌,那就再加计划资金的三分之一,最后的三分之一,则等它的上升趋势确认后追加。还有一种是买了就涨,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看趋势情况,再投入计划资金的三分之一。如果还涨,剩下的三分之一就不再投入。

第一个成功了,我们就可选择第二个股票,如法炮制。如果不成功,就只持有手中的这点股票,观望。

个股的操作成功,一方面可以证明这市场确实已进入一个“可操作周期”(假如我们对它的趋势性质没有明确把握);另一方面则可不断提高我们的交易信心。由于这是一种渐进式加仓,成功一个加一个,所以,哪怕我们看错大势,也往往能获得满意结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