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是国家的!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建议:给母亲3年产假,利于培养正确的依恋关系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李玫瑾老师的讲课,语言风趣,有干货,所以受到很多网友的欢迎。

李玫瑾老师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建议:希望国家立法,给母亲3年的抚养期。

因为李玫瑾老师认为3岁前的教育直接决定了孩子成年后的行为态度,如果这3年教育好了,那么孩子长大后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事实上,李玫瑾教师的这种观点非常正确,越来越多的国家也意识到儿童幼年抚养的重要性,通过立法来保障父母的抚养期,让母亲在家照顾孩子。

1、俄罗斯从2014年1月日起,将女性员工产假由原来的3年或将延长至4年半的时间。

2、瑞典法律规定,所有工作的父母每生育一个子女都享有16个月(480天)的带薪产假。

3、从2010年4月开始,英国女性产假可以申请52周,即一年时间。

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也是国家的。前期教育的越好,长大后越容易为国家做出贡献,而不是犯罪等浪费国家资源,所以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儿童的早期教育。

为什么早年抚养特别重要

因为早年是婴儿依恋关系的最重要形成期。

什么是依恋?依恋是在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联结。

当儿童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的出现,儿童才会感到安慰。婴儿期依恋的质量会影响我们余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因此依恋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

有两个心理实验,证明了依恋的重要性。

1、劳伦兹的印刻实验

奥地利动物学家劳伦兹发现: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看到他,小鹅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

劳伦兹把这个过程教印刻:在关键期发生的、涉及对观察到的第一个移动物体产生的依恋行为。

2、哈洛的恒河猴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结果,它们的偏好十分明显: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攀附在布猴身上,尽管他们偶尔会到铁丝猴身边喝奶。

哈洛的研究表明,仅仅只有食物并不是养育的根本。

所以,儿童早期的依恋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要的基础上。随着婴儿的成长,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个体能够给他们提供这种安全保障。这种意识最终导致婴儿与该个体(通常是母亲)建立特殊的关系——依恋。

生活在安全环境中,建立正确依恋关系的儿童开朗自信,生长发育快;生活在消极环境中,没有建立依恋关系中的儿童,容易焦虑紧张,发育迟缓,心理不健康。

依恋的类型

母亲的养育方式与风格,对于婴儿所形成的依恋关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婴儿与母亲会产生不同的依恋类型,而不同的依恋类型又影响成年后与他人的相处模式。

发展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设计了一种“陌生情境”法来测试依恋类型。感兴趣的父母可以测试下自己与孩子的依恋模式。

陌生情境测试法:

1、母亲和儿童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2、母亲坐下来,让儿童自由探索;

3、一个成年陌生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然后再和儿童说话;

4、母亲离开房间,留下儿童单独和陌生人在一起;

5、母亲回来,和儿童打招呼并安慰儿童,陌生人离开;

6、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儿童独自一人;

7、陌生人回来;

8、母亲在回来,陌生人离开。

根据儿童的反应,依恋类型可以分为4种: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混乱型依恋。

1、安全依恋型

该型的孩子把母亲当做保护伞,在陌生的场景中,只要母亲在场,这些儿童就有安全感,他们会放心的探索周围环境,偶尔会回到母亲身边。尽管当母亲离开时,安全依恋型儿童也会表现得不安,但只要母亲一回来,他们就会马上回到母亲身边寻求接触。

2、回避型依恋

该类型的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而且在母亲离开后,他们看起来也并不难过。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上去在回避她。他们的行为像是对母亲的漠视。

3、矛盾型依恋

该类型的儿童对母亲表现出一种既积极又消极的反应。刚开始时,矛盾型儿童会紧紧的挨着母亲,基本上不去探索新环境。他们甚至在母亲离开前显得焦虑。当母亲真的离开时,他们表现的非常难过。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却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另一方面又打又闹,十分生气。

4、混乱型依恋

混乱依恋型的儿童表现出不一致、矛盾、混乱的行为。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会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者最初显的平静但后来却爆发出愤怒的哭泣。这类儿童时最没有安全感的

不同的依恋关系对儿童今后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具有安全依恋型的孩子,相比于回避或者矛盾型的儿童,他们长大后对表现出更少的心理困难,相应的,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在成人后会具有更好的社会性和情绪表达能力。

相对而言,其他非安全依恋型的婴儿,更可能把自己所处的一切情境视为威胁、不安全甚至恐惧的,因而他们会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是不安全的,进而采取回避的态度,继而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这类非安全依恋型的婴儿在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对环境的探究行为而很难学到许多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其智力和多种技能的发展。由于其智力平庸很难引起婴儿监护人的喜爱与关注,婴儿监护人会减少对其交流和鼓励学习等教育,这使得这类婴儿越来越失去丰富的社会性刺激环境而变得孤独,甚至发展成自闭症的严重后果,结果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是致命伤害。因此,培养婴儿安全依恋类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如何培养正确的依恋关系

在4种依恋类型中,安全依恋型是最合适的依恋关系,也是我们最希望建立的儿童依恋关系。所以,我们父母应该学习下如何培养安全依恋型关系。

如果母亲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应满足,使婴儿的真诚情感需求得到充分尊重,这将使母子间获得互信的彼此认可,婴儿也会产生积极情感与心理,安全依恋关系就容易建立。

相反,如果由于母亲不理解婴儿的需求信号,或由于其性格因素而忽视和拒绝,甚至训斥、恐吓婴儿,那么婴儿就会感到自己的不被理解,不被接受,母亲与婴儿的互信就很难建立。而且婴儿还具有对婴儿监护人行为与情感的模仿天性,他会对婴儿监护人的这些负面行为进行模仿,并且还会进一步发展,从而把它们整合内化成自己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模式,婴儿就会发展成难养型婴儿和非安全依恋型的婴儿。

因此,我们要培养安全依恋型儿童就需要提高抚育质量,与婴儿积极互动。

婴儿不仅需要吃喝等生理需求,而且还需要高质量的陪伴,满足心理需求,因此,父母应该提高抚育质量,跟婴儿积极互动。

大多数的父母都能及时察觉并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因为生理需求比较明显具体,得不到满足时,婴儿的哭闹等情绪反应能够提醒父母,父母就能及时满足婴儿。而心理需求,比如父母的注意、疼爱等比较隐蔽,而且婴儿对于这种心理需求的反应也不够强烈,因此心理需求极容易被父母所忽略,婴儿的心理需求也就不容易被满足。

比如婴儿想要父母的关注,于是他大声哭喊。但是他父母以为他哪里不舒服或者饿了,经过检查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喂他奶业不喝,于是父母就认为孩子无理取闹,就把他放一边继续干自己事情。婴儿的心理需求就没有得到满足

因此,父母需要提高敏感度,及时察觉并满足婴儿的心理需求,婴儿建立安全性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父母需要多与婴儿接近 ,给予拥抱、抚摸、亲吻,多对婴儿微笑、说话,给婴儿唱儿歌,逗他玩耍,并温柔地清理他的身体和用柔布包裹进行保暖。当婴儿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会对这个世界形成初级印象,会觉得这个陌生的世界是温暖、安全和可以信赖的。这将促使婴儿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信赖和亲密度,婴儿对父母的亲密依恋就会形成,他对这个世界的观点态度也会建立。

相反,如果如果在这个关键期,父母对于婴儿打骂呵斥,婴儿的正常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就会体验到孤独、被冷落,他会认为这个陌生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可信赖的,这样婴儿就会与父母之间形成焦虑、矛盾和混乱的依恋关系,婴儿会既想依恋父母,又想拒绝父母。

结语

正是基于儿童依恋期的重要性,李玫瑾老师建议国家从法律上规定,给父母一定的补助,提供3年的产假,利于我们的孩子成长。

当然,现在对于国家来说,实行3年产假不现实,因此父母应该最好规划,尽量做到自己抚养,而不是生了就不管,让老人或保姆抚养,这样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也就不利于孩子将来的成长。

来源:综合自神通奶爸、网络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