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未必就能读懂人类

双重深渊

梅烈日柯夫斯基  (俄罗斯)

不要为彼岸的邦国而哭泣,
而且,你还要牢记:
你昙花一现的生命中有过的一切,
会一无所有――在你死时。

和死一样,生也异乎寻常……
此岸世界中,另有一个别样的世界。
那里的恐惧和神秘一如此间,
无论是在黑夜还是白天。

生和死都是亲近的深渊:
它们彼此相仿模样宛然,
它们彼此敌视又十分亲密,
一个反映着另一个如照镜一般。

它们一个把另一个深化,
如镜子一般,而人却把
它们结为一体,又以自己的意志,
把它们永远分开。

恶和善都是棺材里的秘密。
生的秘密有两条道路,
它们都通向同一个目的地,
无论从哪儿走,全都一样。




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未必就能读懂人类


看小说的最大自由,便是瞧着妙笔生花下的别人悲喜交加,同感之后,麻木漠然,权当是白日梦。算起来,浊世羁旅,与己相关的事体本就不多,大多时候,皆是别家的喧嚣,别人的观众。

随着阅读从开始到结束,见证的也是别人悲剧的生活苦难。倘若其中的任何不适,随时可以抽身去菜场鸡毛蒜皮的走一遭,忽而想起来,心平气和地重新带入。譬如余华的《活着》,抑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比任何科学家都多,比高斯还要多。这种语气的理解未免牵强附会的多,大概陀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之类予以爱因斯坦的思索艺术性,要强于科学所得的快乐,阅读的快乐而已。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故事戏剧冲突并不亚于莎翁,老卡拉马佐夫充满男人的优缺点,贪婪好色,与大儿子争风吃醋,不幸被大儿子误伤,仓皇逃离之后,心怀玄机的私生子悄然杀死了老卡拉马佐夫,酿成了一宗扑朔迷离的血案。

类似“书中处处都是大海剧烈的风暴,森林里疯狂燃烧的大火,以及洪水的汹涌澎湃。”不过除了眼之所及的肆虐,再翻《卡拉马佐夫兄弟》,不知进了多少遍菜场斤斤计较之后,一鼓作气的结束,人还是有点如释重负般的虚脱。

如此欲罢不能的反反复复,想起书中提到的《新约·马太福音》,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到魔鬼的三次试探。这三次许诺的面包,都要摒弃自由,耶稣不答应,可是人们不放过面包,自由倒是可以放弃。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魔鬼向耶稣提出的三个问题是人类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会遇到的,三个问题仿佛把往后的人类史全部归纳在一起并作了预言,通过三个问题汇集了人类本性中所有未解决的历史矛盾。

有的书适合旅行中细读,最好是这种砖头厚度的陀氏,不读吧心痒,再读时路边已无视风景。喜欢高铁的窗边,风驰电掣,光阴绰约,可惜昨天的F座被不知就里的小姑娘暂坐了,走道边的零零散散,很快也淹没在陀氏有点啰嗦的饶舌里。

上帝与魔鬼作战,人心就是战场。宗教救赎的意义,看样要大于自身的醒悟。除了沉湎世俗享乐,被陀氏大笔一挥,首先死去的父亲老卡拉马佐夫,大多数世人品相与之无异。其他兄弟三人,各在善恶是非之间纠缠不休,天人交战,最终也难以像陀氏期望那样选择宽容。

宗教的模棱两可,懵懂之际,惟愿自己没有深陷文字的嫉妒贪婪与暴戾嚣杂。诸如陀氏刚烈的俄罗斯情绪,像刀子一样刻出来的人物,把上帝一次次踩在脚下又一次次流着泪跪在他面前忏悔。

如此纵情,有黑塞《悉达多》、卢梭的《忏悔录》的情绪,又戛然而止的不同。陀氏给出的是一个不断备受折磨的过程,一旦掉进面包与意义,非此即彼的选择沼泽,人物的悲剧愈走愈远。而读者除了道德上误判,对着不期而至的善良和美好发笑,再不会相信膜拜未来。

或许只有旅途的不经意打开,那么厚重的缠绕,不会显得刻意的仪式感。光明虽好,却不是时时都在,有多少探索的勇气,才会徘徊进陀氏的哲学里,任他刻薄人性在黑暗的深渊边缘游弋。

婆娑大梦,日日黄粱。人心罪恶,莫如寻常初夏雷鸣电闪,书终于翻到结束,陀氏那种啰里啰嗦的文风,环顾着散去。作为彻底的无神论者,怀揣着绵绵不绝的现世人性悲观,也只能暂留自己的纯真与善良了。



 【绘 画:威尔汉姆·哈莫修依(瑞典)】

   前文回溯   :  

黎明之前,天涯踏尽红尘

再荒凉原始的乐园,也难逃人类欲望的耕耘

有时候,你真得不配孤独

浊世羁旅的味道,还好吗?

谁能逃脱生而为人的藩篱呢?

当幸福来敲门,有时候并不是你多努力

▷如何矫情窥见《小窗幽记》,明朝的沧海意

▷《楚门的世界》或许真相其实很残忍

        关联的微信公众号         

  烂柯记  

晋人王质入山打柴,观人下棋,局终发现手中斧柄已烂...山中一日,世上千年...只恐烂柯人到,怕光阴、不与世间同。

- The End -


【菩提之恶花】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

长按指纹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zhl172901515】

【欢迎添加交流    个人微信号:ahzhangh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