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蒿芩清胆汤治疗内科杂病临证体会

蒿芩清胆汤源于清代名医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4.5~6 g、竹茹9 g、半夏4.5 g、(赤)茯苓9 g、黄芩4.5~9 g、枳壳4.5 g、陈皮4.5 g、碧玉散9 g组成,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本方与《伤寒论》小柴胡汤同治邪在少阳之证,但本方系针对少阳热重、湿热痰浊中阻之证,故组方上仅保留了小柴胡汤中的黄芩、半夏、甘草,以青蒿伍黄芩共解少阳胆热;复用温胆汤(以枳壳易枳实、赤苓易茯苓)清热化痰、和胃降逆: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下行。笔者应用蒿芩清胆汤治疗少阳湿热痰浊所致的内科杂病取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1脑鸣

案例1:患者,男,62岁,2007年3月12日初诊。患者于2个月前因家事不顺,情绪消沉郁闷,逐渐出现脑鸣,左侧尤甚,夜间加重,失眠多梦,易惊,神扰不宁,烦闷易怒,小便黄,舌质红,脉弦滑。头颅cT检查提示:未见异常。辨证属气机不畅,郁久化痰,上扰清窍。治宜清热化痰、解郁利胆。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味:青蒿6 g,竹茹9 g,半夏4.5 g,茯苓9 g,黄芩6 g,枳壳4.5 g,陈皮6 g,碧玉散9 g,甘草6 g,柴胡6 g,郁金9 g,石菖蒲9 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7剂后,患者脑鸣减轻,白天基本不鸣,小便清,但睡眠仍不佳。上方去碧玉散、柴胡,加炙远志9 g,续服10剂,诸症皆愈。

按:《重订通俗伤寒论》云:“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以蒿芩、竹茹为君,以清泄胆火。胆火炽,必犯胃而液郁为痰,故臣以枳壳、二陈和胃化痰。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患者因情志不调,气机失畅,郁久化痰,痰热与郁气搏击互结,上扰清窍。故以蒿芩清胆汤清热化痰为主;佐以柴胡、郁金以条达气机,解郁除烦,痰不自生;再佐以石菖蒲祛痰开窍,炙远志安神定志。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使郁结开,痰热清,上窍利,脑鸣愈。

2味觉异常

案例2:患者,女,46岁,2007年4月21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底因胆结石而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近半年来觉口淡,食物乏味,胃纳差,心烦欲呕,寒热往来,郁闷不乐,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证属湿热郁遏,肝胆气滞。治宜清热利胆、化湿和胃。方用蒿芩清胆汤合三金:青蒿9 g,黄芩6 g,茯苓12 g,陈皮6岛半夏9 g,枳壳9 g,竹茹6 g,碧玉散6 g,金钱草12 g,鸡内金(研粉分吞)9 g,郁金9 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7剂后,患者诸症减轻,胃纳渐增,大便日行1次,质软,小便清。上方去碧玉散,加柴胡6 g,再进7剂,病情缓解,食物有味。

按:《汤头歌诀详解》谓蒿芩清胆汤“方中青蒿性味苦寒,专去肝、胆伏热,领邪外出,配合黄芩、竹茹,尤善清泄胆热,解除热重寒轻之症;半夏、陈皮、枳壳不仅能化痰浊、消痞闷,配合黄芩、竹茹,更能止呕逆、除心烦;赤苓、碧玉利小便、清湿热”。本案患者术后精神紧张,情志不畅,进补过盛,多属恣食肥甘,生痰蕴湿,日久化热,导致湿热蕴蒸肝胆,逆于脾胃,沃于心窍,故口舌为之不和,味觉因之不辨。笔者取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胆清则心脾气和,窍开而味觉灵敏矣;配伍郁金、鸡内金解郁健脾助健运;金钱草加强清利胆腑之湿热;柴胡加强和解少阳之功,以除寒热往来之证。3心脏神经官能症

案例3:患者,女,43岁,2007年6月24日初诊。患者因同事3个月前突发心肌梗死死亡而受精神打击,此后经常自觉心悸、心前区不适,甚或隐隐作痛,气短,寒热往来,夜惊,汗出,头晕,纳呆,口苦,食后干呕胁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根腻,脉弦滑。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x线及其它临床检查已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辨证属胆郁痰热,内扰心神。治宜清胆解郁、和胃化痰安神。方用蒿芩清胆汤化裁:青蒿6 g,竹茹9 g,半夏6 g,茯苓12 g,黄芩6 g,枳壳6 g,陈皮6 g,碧玉散6 g,炙远志9 g,全瓜蒌9 g,煅龙骨12 g,煅牡蛎12 g,炙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7剂后,患者心悸发作减轻,无心前区疼痛感,但仍觉夜间易惊,纳呆。上方去碧玉散、炙甘草、煅龙骨、煅牡蛎,加琥珀粉(冲服)4 g、鸡内金(研粉分吞)6 g、石菖蒲9 g、生甘草6 g,续服7剂。三诊:诸症明显改善,时有夜寐差。守二诊方加酸枣仁9 g,再进7剂,诸症痊愈。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医学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日:“心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患者因情志不畅,肝气抑郁,五志化火,灼液成痰,上扰心神,而见心悸、气短、头晕等;肝气犯胃,水失运化,与火互结,为痰热郁结,郁滞少阳,可见寒热往来、纳呆、食后干呕、胁胀。故予蒿芩清胆汤清热解郁、和胃祛痰,并佐煅龙骨、煅牡蛎重镇安神;以全瓜蒌、石菖蒲行气化痰;佐酸枣仁除烦安神。全方共达清胆解郁、和胃祛痰、安神定志之功。

4夜半惊恐

案例4:患者,女,52岁,2007年7月10日初诊。主诉夜间每及12时至次日凌晨3时即感惊恐不安,难以入睡,约4时过后则可安睡.每夜届时而发作近2周,伴纳呆,口苦,头晕,胸闷胁胀,舌质红,苦白腻,脉滑弦。辨证属痰郁化火,肝胆不和。治宜清胆益肝、除湿祛痰。方用蒿芩清胆汤化裁:青蒿4.5 g,黄芩6 g,竹茹9 g,半夏6 g,茯苓12 g,枳实9 g,陈皮4.5 g,酸枣仁9 g,夜交藤9 g,生龙骨12 g,白芍6 g,石菖蒲9 g。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7剂后,患者心神渐感宁谧,夜寐转佳,胃纳增加。效不更方,前方再进5剂,惊恐消失,夜能安卧,头晕胸闷亦愈。

按:《张氏医通·神志门》云:“夫惊虽主于心,而肝胆脾胃皆有之,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而神乱也……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涎。”患者素体肥胖,为痰湿之体,邪盛于里,易怒伤肝,气郁化火,灼津移聚,上扰心神,致善惊、惕惕不安、夜寐易惊。夜间1l时至次日凌晨3时,乃少阳胆与厥阴肝之精气输注之时。胆附于肝,一阴一阳,互为表里,体阴而用阳: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故以蒿芩清胆汤清胆除湿祛痰;酸枣仁、白芍养肝血、补肝阴,使胆清肝益,阴阳互用;辅以龙骨、夜交藤以镇静安神,石菖蒲行气祛痰和胃。药证相符,诸证皆瘥。

5体会

蒿芩清胆汤实为小柴胡汤、温胆汤、碧玉散相合裁减而成。方中青蒿、黄芩为君,清少阳胆热;陈皮、半夏、枳壳、竹茹为臣,降逆化痰;茯苓为佐,清利湿热;碧玉散为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少阳胆热一清,脾胃痰湿得化,则诸症自愈。本方病证虽发于手足少阳经,病位累及三焦、胆、胃、心。笔者认为I临床应用本方要抓住胆热犯胃、湿热痰浊中阻所致的证候,属热重于湿者,以寒热往来、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口苦、纳呆、舌红、苔腻、脉弦滑为证治要点。另外,笔者临床上还常用本方治疗急性胆囊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眩晕、汗症、湿温发热等内科病症,对神志和精神方面的杂病亦尤为有效。此外,还应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异病同治之效。碧玉散为清利湿热之剂,一旦湿热清除,不可长时间服用,以免伤及脾胃之阳,运化受损。在治疗神志和精神方面的疾病时,酌加解郁、开窍之品,以求疏导而邪气自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24蒿芩清胆汤(附:温胆汤、六一散)

    蒿芩清胆汤,他是因为以青蒿和黄芩为君,主要作用是清胆. 那么它是治什么病的呢?它是清胆利湿和胃化痰的,它主要是清胆热的. 那这里要注意啊,胆很好玩,这个胆中间是藏精汁的,精汁就是水,所以胆得病感受邪气 ...

  • 认识方剂:了解一下蒿芩清胆汤的配伍特点,与小柴胡汤的区别

    在中医方剂里有一个类别叫"和解剂",而和解剂里又有一个很有名的方剂叫"小柴胡汤",它可是和解少阳的名方. 但是,知道吗,"和解少阳"的方剂里 ...

  • 青青子“芩”,四月蒿生

    今天想聊一聊清代名医俞根初的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汤 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仙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青子芩钱半至三钱 生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 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三钱 处方里选用半夏浸渍 ...

  • 『古方新解』升陷汤治疗杂病的临床应用

    清末民初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医家张锡纯,反复推敲<黄帝内经>中的宗气理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大气(大气即宗气)下陷之说,并创立升陷汤.近年来,许多医学工作者结合现代医学的思想,用 ...

  • 『古方新解』炙甘草汤治疗脑外伤后遗症

    导读:炙甘草汤是<伤寒论>中一首重要的补益剂,并且一直是治疗心脏方面疾患的常用方剂,现代一些临床报道亦多从此方面研究.但是在本文中,作者却另辟蹊径,根据炙甘草汤的应用证,将之用于脑外伤后遗 ...

  • 『古方新解』左金丸治疗湿热中阻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高建忠 左金丸可治肝火胁痛,可治肝火犯胃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 那么,左金丸可不可以治疗与肝火无关.由湿热中阻所致之吞酸.脘痞.嗳气.嘈杂等病症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 ...

  • 『古方新解』甘草干姜汤治疗血证

    后世医家每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中焦虚寒之血证. 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把理中汤作为治疗"伤胃吐血"之专方:"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 ...

  • 『古方新解』大青龙汤治疗小儿外感

    <伤寒论>第38条: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run(目+闰),此为逆也.其误用常有过汗亡阳之虞 ...

  • 『古方新解』辨证治疗风湿痹证的临床观察

    2006-2011年,笔者辨证治疗风湿痹证6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l6-58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26天,最长l2年,平均 ...

  • 『古方新解』归脾汤治疗神经官能症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马建国 张向峰 山东曲阜市第二人民医院 梁某,男,49岁,2011年6月28日初诊.患者在煤矿工作,较为劳累,因头痛头晕,焦虑不安,心悸失眠健忘数日,入某院住院治疗,未检查出 ...

  • 『古方新解』防风通圣散治疗热证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防风通圣散方出自刘河间的<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原方:"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

    病有感于外者,有因于内者,即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尽管中医对病因认识的主体思维是"审证求因",尽管临证多有外感合内伤者,尽管临证每有不易分辨外感与内伤者,但明辨外感与内伤,对临证者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