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徽州30:马南
当有人给我介绍马南村时,我听成了马兰村。在我的记忆里,马兰很熟悉,屋前屋后,路边田埂上到处都是马兰的身影,它即是味中药,又是村里人经常采食的野菜,现在已经是城里人很奢侈的绿色野蔬了。
马南村由马家枧、上马南和下马南三个村组成,可我们在上马南村里看见商店名是“中南商店”,学校也是“南村学校”,没有“马”字不由得就产生遐想,为什么不叫马南商店、马南学校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原来就叫南村,而马南是取马家枧和南村各一个字组合而成。
马南村是值得说说的,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他们的造桥故事。
马南村有五六百年历史,依昌源河而建,两岸交通就靠一座长长的木桥,每年雨季,木桥都被水冲走,两岸百姓下地劳作极不方便,造桥就成了两岸村民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居住在河对岸的马家枧村。
1994年,那时没有项目资金一说,农村很不富裕,一家人年收入也就千把块钱,也没有村民自治一说,马家枧村民组长和村民聊天时说要建一座大桥,百姓自已出资,建造的有史以来最大工程马川大桥,解决交通不便问题,村民们都觉得不可能!村庄人口180人,不分老少每人400元,另外隔边村庄捐一些,在外工作人员,包括本村女婿至少出100元,没想到号召一发出,一个月不到,钱全筹上来了。在8月初动工,有承包老板和年轻村民的努力,不分白天黑夜,在1995年5月8日一座三孔大桥胜利完工了,乡政府及邻村来祝贺,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晚上会餐(打拼伙)美食一炖,酒足饭饱,高兴而归。四天后的5月12号老天爷稀里哗啦下了一夜大雨,眼看水漫桥墩,新建的大桥水泥还没硬化,13号下午大桥就被大水冲倒了。马川大桥的寿命仅仅只有五天!这是第一桥成了历史。
按理,这样劳命伤财的事失败一次后很难再来第二次,可百折不挠的马家枧人在哪里跌倒还在哪里爬起来,不到三年,村里又决定造桥。这次他们汲取上次的教训,将三眼桥改成单眼桥,把桥拱跨度设计得大大的,减少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方案得到一致通过,并且很快又从村民那里筹集到了桥款,耗时三年,2000年建成通车,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中间经历了几次大水,大桥巍然不动,就是现在的马川大桥。
造桥也锻炼了马南人的集中主义精神,村民们喜欢集体活动,也挺会赶时髦的。马南村就一个二百来户人家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的是,日出前他们喜欢到文化广场走一走、听一听,他们开始关心起村事、国事、天下事;日落后,他们就到文化广场休闲娱乐。白炽灯照耀了广场,音箱摆在的广场台阶上,随着欢快的舞曲响起来,妇女们在舞蹈老师的带领下翩翩起舞,她们中有69岁老奶奶,也有6岁小孩子 。优美的舞姿引来围观者的阵阵掌声。而男人们喜欢打打拳、练练球、或是聊聊天。形成引领新时代的马南文化,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提高着农民的生活品位。
《农村广场舞》
唱歌踢腿扭屁股,
农村也搞广场舞。
欢声笑语颂昌盛,
国泰民安梦圆中国。
另《马南新貌》
华源一江抱村流,
长夏马南处处悠。
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马家一桥通南北,
南村河坝保丰收。
农闲季节无他事,
锻炼身体唱唱歌。
画家简介:老湾,非著名画家,出生山野,受民间画师启蒙,1972年习画至今,黄山市美协艺术沙龙首席画家、《人民日报》等有专题报道。专著《徽州墙头壁画》填补徽学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