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靠椅(图游徽州90)

石靠椅是徽商古道经过石榨下路边的一座石塔,因形如靠椅而得名。有意思的是,这座石塔,从萌坑峡谷底下往上看时,更像两个小和尚,一个背着一个,背人的和尚面貌俊秀,像一位年轻的尼姑,而她背上的那位一看就是个小和尚,于是这座石塔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尼姑背和尚”。

    关于尼姑背和尚其实是个真实的故事,在汪大洋尖有个寺庙,寺庙里只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那天老和尚病了,自己给自己开了个药方,要求才年满十岁的小和尚去洪琴药店点药,小和尚早上天刚亮出发,没有带干粮,到了傍晚才撑过萌坑峡谷,实在抗不住,一头裁在岭脚,恰在这时,半岭庵的一个尼姑也去洪琴回来,路见路边昏到的小和尚,又是掐人中,又是拍脸颊,小和尚终于醒了,但走不了路,尼姑就背着小和尚往萌坑岭爬去。正当他们来到山顶时,突然天旋地转,天崩地裂,在他们前面地陷成谷,让他们无法逾越。惊呆了两位在原地化为岩石。这条深沟就成了石榨下瀑布,高百米 ,分为九层,第一层有一块非常平整的玉台面,上面有一石猴状如擀面,称为石猴擀面;第二层悬崖上一只千年青蛙守护;第三层瀑布平铺如帘,形如面皮;第四层人字瀑;第五层鲤鱼跳龙门;第六层蛟龙出水;第七层险滩溅玉;第八层龙门喷泉;第九层碧潭印月。

     由于这里地势险峻,落差极力,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正是俺家老爷子当革委会主任,老卜田(人名)当村长,修了水电站,让萌坑山村早早就装上了电灯,羡煞周围村庄的人,萌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0)

相关推荐

  • 清代奇案:一条裤子,一句童言,三条人命

    话说清乾隆年间,亭山镇守将军李福,一日闲来无事,率领几十个人下山狩猎.眼见夜幕将至,李福让士卒在林间搭起帐篷,下令在外过上一宿,转天拂晓再回军营. 正待休息之时,一名小将进帐,对李福说:"此 ...

  • 中条山异闻录17和尚变尼姑

    中条山异闻录17和尚变尼姑 中条山客 唐武德年间,虞乡县举人刘生特别孝顺,侍奉父母,克尽孝道.父母双亡后继承了诺大祖业,家境富裕.仍然一心向学,与邻里关系融洽,口碑颇好.被推举为孝廉.前不久发妻病故, ...

  • 假和尚假尼姑

    文-马出门 明代洪应明著的<菜根谭>闲适篇里'茫茫世间,矛盾之窟'写道:"淫奔之妇,矫而为尼,热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净之门,常为淫邪之渊薮也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

  • 石碛印象(图游徽州65)

    第一次来石碛村是陪同领导胡锦来主任到石碛看望在这里挂职当扶贫队长的孙万华主任.还没等我们仔细看看山道两边的风景,商务车直接把我们拉进了村.孙主任带我们在村里沿老石板路走了一趟,感觉村子特别小,就沿河一 ...

  • 石屋坑(图游徽州84)

    石屋坑是休宁县境内的一个很偏僻的山村,但每当人们提起这个村庄时,我肃然起敬.红军北上时期,这里是皖浙赣省委所在地.1935年4月,皖南红军独立团和地方游击队按省委要求以石屋坑为常驻地,在这里建立了党支 ...

  • 石岗水库(图游徽州95)

    石岗水库与我算偶遇.那天,我从石碛出发,经牯牛降去黟县柯村拜访一位好友,感觉是翻了一座山,下山的弯道上突然出现一湾水面,两岸青山倒映在绿水里,恬静.唯美.舒畅,惊飞的白鹭宛如山间精灵,在绿色的背景上画 ...

  • 图游徽州35:石磅上的古村英富坑

    英富坑原名阴阜坑,意思是说村庄建在临溪的阴坡上,得名阴阜坑,后来村里文化人多了,把村名给美化一下,仍保留其谐音,就成了殷富坑,这名还真不错,没有比家底殷实更实在的了,再就是后来大家不需要文化了,又把名 ...

  • 图游徽州37:唐里周岭山(靠椅壋、柿树壋)

    一九八五年暑假我到过周岭山,是从英富坑翻山过来的,来拜访我的好同学方路久. 三十多年过去了,周岭山只留下模糊的印象,这次到了唐里,无论如何是要去周岭山走一回的.方路九不在家,他上城里去了,他打电话给他 ...

  • 图游徽州45:湖岭村

    从岔口往井潭方向瞭望可以见到一座山,所有去井潭以里的人都必须翻越这座山脚的一个小岭,这是一道分水岭,岭脚下的村庄叫岭山下,岭里面的村庄叫岭里,再往里有一湾略平整的山坳,宛如山中一湖泊,这村就是上湖村, ...

  • 图游徽州(52):武阳

    关于武阳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先民居幽岭之阳,名村曰"坞阳",后以<郡国志>"泰山郡有南武阳侯"句,改坞阳为武阳.第二种是<歙县地名 ...

  • 图游徽州特别报道

    今天上黄山市美术家沙龙与天都国际大酒店文化共建日,老湾和钱美丽老师在酒店大厅与宾客互动,展示新安国画艺术,交流徽州文化. 现场吸引许多宾客驻足观赏,在一幅幅精美国画作品前,啧啧称道. 今天老湾带来展示 ...

  • 图游徽州(53)歙县正口

    那是在上世纪的1979年,我有幸走出大山来到县城红卫场,当时叫歙县中学红卫场分部,很快又改成歙县第一中学,因为有好几个和我一同考入这个学校的还有几个岔口那边的同学,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听说有个叫正口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