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游徽州35:石磅上的古村英富坑
英富坑原名阴阜坑,意思是说村庄建在临溪的阴坡上,得名阴阜坑,后来村里文化人多了,把村名给美化一下,仍保留其谐音,就成了殷富坑,这名还真不错,没有比家底殷实更实在的了,再就是后来大家不需要文化了,又把名字改成了英富坑。这“英富坑”就很难说出个道道啦。据说是七十年代,生产队记工分,村干部嫌“殷”字太难写,就写成了“英”字,用久了,大家就习惯了,“殷富坑”就成了“英富坑”。突然想起一句谚语“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看来地名用错一千遍,也就成了真地名。
第一次去英富坑是1985年夏天,高考结束后把老爷子的自行车骑着,途经郑坑店——大阜——板壁屋——定潭——岔口——周家村——竹桐坦——英富坑。当我出现在一个女同学家的时候,把这位女同学吓着了没有,现在还不知道。
正准备吃中饭的时候,轿壁背后(客厅板墙背后)传来滴滴嗒嗒流水声,同时传出来一股尿膻味,后来找厕所时,他们告诉我那轿壁后面就是。推开轿壁上的木板门,果然后面放着两只粪桶。鹅的天!这一板之隔,怎么又是吃饭,又是撤尿的?后来才知道,歙县南乡水南和杞梓里以里都是这种习俗。
最近跑了一些村庄,这种现象已经几乎没有了,农村里也建起了水冲厕所,真好!
英富坑在井潭还要进去大约十华里的样子,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将近有千来号人。在山坡上的村很大,只有一条小溪从山上蜿蜒下来,水量极其有限,于是,这个村的吃水问题是个大问题。同学介绍说,前面山腰上有个水氻,干旱的时候经常排队舀水,好在她家离这个水氻比较近。我好奇跑去看看,这水氻就在村头山腰下,挖进山约两三米,外沿用石灰泥夯实,上砌一块大青石。水很清,很干净,一眼能看见水底,池底的碎石子一粒粒清晰可见。现在村里都用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吃水而发愁了。
英富坑据说是磻溪搬来的,姓方,先在村下面结舍安家,但他家的狗总是跑上坦那里扒着,后来地理先生说,狗扒的那块地好,于是方家祖上就把祖祠盖在了上面。据说方家祖上老婆很厉害,长有一双大奶挂在胸前,做事不方便时,把两只奶翻过肩膀,往肩上一搭继续做事。那时英富坑没有水碓,这妇人后面背着玉米,前面抱着小孩,往返磻溪四十多里云去加工粮食,留下不朽的传说。
英富坑的水口就在一进村的半坡上,古树苍天,树的种类很多,除了橡子树、樟树、朴树、柏树外,还有些叫不出名的树,一棵棵都有两三个人合抱那么粗。
村头有个学校,教学楼是个两层楼,楼板是木头的,人走在上面咚咚响,我第一次去这村时,这里还有百来个学生,现在这个学校只有三个学生了。据介绍,这个学校曾经收过初中生,那一定是很有规模的。
学校门口是个篮球坦,也是村里的晒坦。正是有个篮球场的缘故,这个村一到傍晚的时候,还能见到村里人在这里打球的场景,特别是夏天。
由于村庄地势较陡,民居一层层由山脚一直叠建到山顶,宛如袖珍版重庆。村里青一色石板连接着各条巷弄,纵横交错。每家每户的地基都有高高的石磅作基础,在垒石磅的时候顺便在石磅里垒出猪圈和柴禾间,即省工,又增加使用面积,是十分智慧的创举。走在英富坑村中间,经常会从石磅里传来“呱嗒呱嗒”生猪吃东西的声音,同时飘来阵阵猪粪气息。说英富坑是石磅上的古村落一定不夸张。
村里的墙头壁画保护比较完整,特别是有些反映刚解放互助组、农业大生产的壁画画得十分灵动,且保存完好,更是弥足珍贵。
英富坑交通比较便利,村里有人在八十年代就买车开通了到县城的客车,上午下午各一班,老板很有经济头脑,班车从本村首发,还到隔壁朱村去绕一下再开往县城,春节时还有加班车,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山村客运》
穿云钻雾嘟嘟声,
绕过山梁也贴亲。
昔日去城三五日,
而今吱溜上北京。
画家简介:老湾,非著名画家,出生山野,受民间画师启蒙,1972年习画至今,师从张培武,黄山市美协艺术沙龙首席画家、《人民日报》等有专题报道。专著《徽州墙头壁画》填补徽学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