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原来是这样提现的!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都讲究意境美,这包含了画家对客观物象的看法和主观思想。张彦远提出“古画画意不画形。”反映了画家作画不受客观事物的局限,讲究物的传神。苏轼吟道:“论画以形式,建与儿童邻。”张彦远提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齐白石认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黄宾虹作了进一步阐释:“惟绝似与不似于物象者,乃真画。”这些观点都阐明了画家对物象的认识规律,以及画家追求新的意境和对自然物象进行的主观处理。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意境的虚实关系
画面上的形可实写也可虚绘。相对而言,实是对形有深入具体描绘,虚则是对形有意识的模糊表现,或层次对比的减弱。形体虚实的对比和变化,使传统绘画作品的每一部分都呈现出清楚平实的装饰形态,体现了真实感的时空变化。虚与实是相互矛盾的统一体,没有虚也无所谓实,反之也一样。虚实相生,才显变化。虚是为了突出实形成对比,使实的部分更加精彩、耐看。
在虚实的安排上,或前实后虚;或亮处实、暗处虚;或主体实、次体虚,目的是从视觉上拉开形体之间的距离,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利用虚实的表现手法,有助于画面的意境表现。虚的处理能使画面产生幽深淡远的意境,从而转化为一种诗情画意,同时又构成画面的节奏韵律。传统工笔画表现的“虚”,是通过画面的留白来体现,主张“计白当黑”的主观意念的虚,讲究物体造型的虚实关系。作品虚的处理,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
意境空间,当代工笔画的空间构建,实则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游离了二维平面性,借助光影、明暗和透视关系,营造介于真实和非真实的立体空间。与传统工笔画的空间观念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计白当黑”的空间处理手法,物象的点、线、面结合,位置的经营往往省略背景的描绘,要求观赏者对留白空间产生联想,这种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是中国画从古至今所继承的传统。
当代画家的构图观念,追求“满”、“实”的视觉效果,他们不主张画面留白,不存在正负形之分,处处是实在的形物,即使是天空、地面和水的表现。这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负形,在当代画家的画面上是不予考虑的。当代画家依照透视表现物象空间的远近关系。用丰富的明暗层次、素描基调虚实变化和光感处理等,表现画面的视觉空间,让人们直接体会作品的意境,这都创新和拓展了工笔花鸟画的创作表现形式,并与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审美观念拉开了距离。
3.意境的主观表现传统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画家根据创作需要,对物象进行概括取舍,以达到以形写神的目的。“夫画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这种不要求绘画面面俱到的意象造型观,决定了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意念,在于提炼客观物象最本质的特征,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当代画家要求探索作品个性化的表现语言,运用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来达到造型上的个性特色。例如姚舜熙、贾平西的作品,画家将客观自然物象作为自身艺术思想情感的表达,以及画面形式的要素,自然形象服从于主观支配,随着画家的感受而变化。
在中国工笔花鸟画作品创作的过程中,画什么,该如何去画,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与拓展,都是每位画家面临的问题,也是从古至今艺术家极力思考的问题。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吸收和借鉴了东西方文化和各类艺术的表现语言与元素,对比传统工笔花鸟画单纯的勾勒填彩,随类赋彩的传统表现技法更具表现力。
然而,表现形式只是画家思想情感的表现手段,如果画家只是着眼于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术的熟练程度,而缺乏艺术家真诚的情感,就很难产生与内在情绪相吻合的有意味的形式语言。